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清之际,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宗旨研经立说。其《诗》学著作《诗广传》对《诗序》的众多突破与发展,在当时的《诗经》学著作中独树一帜,得益于其"拟议变化"的《诗》论观。在"拟议变化"《诗》论观烛照下,王夫之沿着经世致用的解经思路,将《诗经》阐释与时代风气和政治紧密结合,能够对《诗经》学讨论的传统问题提出新见,开拓新的解《诗》路径,体现了明清之际遗民经学的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2.
在《诗经》阐释史上,对毛诗序传进行系统全面清理与批驳的,首倡者郑樵,响应者朱熹;弃《序》说《诗》,以己意为之序,在解《诗》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消除毛诗序传的影响的首推郑樵,继以朱熹;对《诗经》作声歌还原说解和将郑卫之诗多视为男女淫诗的同样是郑樵前呼,朱熹后应;郑樵作《诗传》《诗辨妄》,朱熹作《诗集传》《诗序辨说》。郑樵《诗》学的创新观点经朱子发扬光大,开拓了《诗经》宋学的崭新疆域。  相似文献   

3.
《诗经》"经"化是从孔子开始的,中间经孟荀诸子的推动,至秦统一天下不久最终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所推行的"《诗》言是,其志"的解《诗》原则及对"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和"传"、"故"、"章句"等解《诗》体式的采用,是实现《诗经》"经"化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是开启宋学风气的重要人物。其所著《诗本义》对汉唐《诗经》学的基础《小序》、毛《传》和郑《笺》都做了全面的批驳,其解《诗》多着眼于诗歌本义,从文学角度解释《诗经》。由于受到传统《诗经》学的影响,欧阳修从文学角度解《诗》是不彻底的,没有彻底脱离经学的教化藩篱。欧阳修的《诗本义》,揭开了宋代《诗经》学废序言诗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荀子》之于《诗经》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呈现了从孔子、孟子到汉儒的继往开来:通过对孔子"删诗"和论《诗》的回归,对孟子说《诗》方法的承继,对《诗经》中思想政治教化价值的定向选择,借以达到其以《诗》"证礼""隆礼"的目的 。  相似文献   

6.
《诗经》"四始"之说在四家《诗》及《诗纬》中各有不同的解释,后世学者对此多未详加考论,或简单解释,或混杂而谈,或单执一面。通过具体而详细的文献考证,可以看到真正有明确文献记载和根据的只有以《诗大序》说为代表的《毛诗》说、以《史记》说为代表的《鲁诗》说和《诗纬》说。《毛诗》与《鲁诗》说通义在于立足于《诗经》四部,而《诗纬》则杂糅了阴阳五行、律历等庞杂的内容。从中也可以看到各家解《诗》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由反驳朱熹"淫诗"说,推演出一套"以《春秋》解《诗》"的逻辑,依靠对《春秋》史事与义理的选择性吸收,建立起区别于《毛诗序》《诗集传》的解《诗》体系。这一阐释逻辑通过《春秋》与《诗经》两部经典之间的深层联系,为《诗经》问题的破解找寻出路。但其驳论有偏执之失,立论存僵化之弊,致使自己陷入理论困境。而一旦看破作诗与用诗的区别和联系,其解诗理论便能找到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废序解诗、还回了《诗经》尤其是《国风》之为文学的本来面目的一面。近年来,学界对朱熹《诗经》学所谓“发现了文学的最正确的真价”观点有所质疑,但对朱熹以何种方式摆脱了《诗》序,建构其《诗经》学的看法,仍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之处。而由于此种认识上的不准确、不完整,也就难于对朱熹《诗经》学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总体来看,朱熹汲取了此前和同时代尤其是郑樵、吴棫的《诗经》研究,立足于其理学性情论的修养程式,以“思无邪”为理论基础和前提,统合并重新解释了《诗经》为乐歌、淫诗论及赋比兴等重要论述,建立其《诗经》学体系。朱熹《诗经》学打通了《诗经》与乐府就民歌和一般文人乐府创作的通路,这是朱熹《诗经》学与文学思想发生关联的基础。朱熹“思无邪”的诗教固然在观念上笼罩了民歌,但因“思无邪”对个人性情修养的特别强调,反而允许了民歌甚至所谓淫诗的存在。在这个几乎是悖论的逻辑之下,民歌赢得了发展的空间。而朱熹“叶韵”之学,因其证诸方言,故亦通于民歌。这种观念对元代乐府诗影响极大,其体现于杨维桢“铁崖体”乐府观念和创作尤为典型。  相似文献   

9.
清代山东《诗经》研究丰富了清代诗经学。音韵学方面,孔广森提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阴阳对转理论,牟应震在论古韵的性质、通转、分部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精到的见解。解经方式方面,牟应震、牟庭及郝懿行夫妇等对《诗》旨的解读不拘泥于毛、郑之争,摆脱汉儒和宋儒的窠臼,基本抛开《诗序》《毛传》《郑笺》故说,立足于文本推求《诗经》大义。牛运震、王照圆等则立足《诗经》文学本位,对《诗经》进行文学评点。《诗经柄歌》和《毛诗集解训蒙》是清代山东地区训蒙之作的代表,体现了山东地区对《诗经》教育和普及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汉代帝王多习《诗》,甚至部分帝王兼习数家《诗》。他们也提倡通《诗》致用,即依据《诗经》或其经学阐释来制定各种政策或采取各种政治行为等。在他们的影响下,汉人改变了先秦《诗经》"不切于世用"的特征,而广泛用《诗》;同时,这也促进了汉代《诗经》与政治的结合,促进了《诗经》阐释的政治化。  相似文献   

11.
明代诗话对《诗经》的文学品评,主要围绕四个话题展开:对《诗经》的产生历史进行文学性的探源;对《诗经》的审美意蕴进行多视角的揭示;对《诗经》的表现手法进行悉心细致的体味;阐述《诗经》对后世诗风诗情的智慧启迪。明代诗话对《诗经》的文学品评使得明代《诗经》的文学阐释更为精彩。  相似文献   

12.
明代晚期,延续了千年之久的<诗经>经学研究,突然出现危机,而<诗经>之文学研究随之兴起,并出现高潮.这是<诗经>学史上的一次巨变.本文旨在探讨这次巨变出现的历史过程,探寻<诗经>文学研究的轨迹.并对朱熹、谢枋得、徐常吉等人在其中的贡献作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晚明江南的沈宜修,是中国第一位才女为女性辑撰作品的集成者,辑集取《诗经》之句而名《伊人思》。这部辑集以拾遗补缺为目的,选编46位闺媛作品,既有来自传闻及散佚书中的以往女性,又有来自血缘、姻亲及心声相通的同时代女性。其保存的不同样式的文学创作,既是对传统题材的继承宏扬,也是感悟生活的真实抒写。成书之因、辑撰原则与弥为珍贵的资料保存,显现审美情趣和当时女性文学创作的动态,其价值应该探索。  相似文献   

14.
苏辙是北宋名的学家,思想家和政论家,《诗集传》是其研读《诗经》的重要学术作,此书阐述了他独特的《诗经》学思想和政治学态度,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打破了盛行千余年的《诗序》的束缚,对于《诗序》的作及其尊废提出了突破性的看法,并主张序言诗,这在整个《诗经》学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探讨了苏辙在《诗集传》中对于《毛诗序》的辩驳,以正视苏辙在《诗经》学只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从五帝时代到商朝,"诗言志"是统治者用语言向神表达感情、表露心迹的一种方式.到了周朝,人文精神觉醒,"诗言志"蕴涵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诗经》中的有些"诗"开始"言"劳动人民之"志".《诗经》中的"恋歌"开始"言"人对人本身的而不是对神的感情.中国古代重视"立言",古人借"立言"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扬雄将自己的哲学代表作叫《法言》.在明代,小说家将小说或小说集叫做"言",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小说和古代阐释哲学观点的说体文有渊源关系,在古人眼里,可以用小说来反映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诗经学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具特色的不同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由文化《诗经》到文学《诗经》的过程,即由经学语境生成文学语境的过程。本文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把《诗三百》由“经”而“诗”的现象放到文化生产场即文学场中去作整体考察和审视,以探寻经学和文学生成的过程及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本选取解释的典型性目的、典型性本观念、典型性方法三个角度,对汉代前期、宋代后期、明代晚期的《诗经》解释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认为:在中国化传统中,在儒学思想影响下,对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意义的关切、探讨与改善,是各个时代《诗经》解释的原动力和出发点。远离了对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意义的关切、探讨和改善,就不可能有新的《诗经》解释的兴起局面。这是《诗经》解释的人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王质是宋代《诗经》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经》研究专著《诗总闻》能用文学的眼光来关注《诗经》,从多方面对《诗经》的文学特质加以论述,展现了《诗经》清新明丽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9.
明清评论家批评杨慎词作"以曲入词",词曲之别,不仅仅是体式即格律声韵之别,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意态之分.考察杨慎词作和词论,当辩证地分析其"以曲入词"之表现: 杨慎词或"字面往往混入曲子",语俗意浅,但是 "破体出位",以曲之清新笔法描绘闲适生活,亦不乏情趣;杨慎词或"杂于俚俗",词风香艳无骨,但是"以诗入词",部分表达传统闺怨相思闲愁之作,亦带有传统文人词之意蕴;杨慎词或"炜煜而谲诳",以富瞻的辞采表达出一种耿耿不平之气,彰显其文人的"疏狂"本性,表现出健壮之气.因此,杨慎的词作和词学主张,都表现出对词风多样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申涵光(1620-1677)是明末清初北方著名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河朔诗派是清朝初年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史学界对申涵光以及河朔诗派迄今还没有任何研究,文学史界虽然有一些研究,但是认为申涵光是一代被长期遮蔽的著名诗人。《聪山诗文集》、《永年申氏遗书》的出版,为学术界开展有关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申涵光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以及永年申氏家族史等课题值得深入研究,申涵光与河朔诗派的基本史实更需要认真研究,比如关于该诗派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南园的研究等就属于这种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