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尴尬的境遇 近日.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遭遇了从未有过的尴尬,现撷取主要教学片断与大家交流。 片断一:“圆的周长我知道怎么算!”  相似文献   

2.
苏贤科 《湖北教育》2000,(12):38-38
布备纳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课前——复习旧知,自制学具,动员学生参与 学生已经学习过求正方形的周长以及圆的有关知识(半径、直径等)。教学圆的周长前,动员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片剪3~4个直径各异的圆纸片(并标示出直  相似文献   

3.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老师问学生:“怎样量5分硬币的周长?”学生通过预习会回答:“用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便可知道此5分币的周长。”教师在肯定此方法后又提出:“怎样量啤酒厂的圆形大水池周长?”可能学生会说:“用皮尺绕水池一周.即可量出水池的周长。”教师继续提出:“用绳子绑住粉笔头旋转一周.形成的轨迹也是圆.又怎样量此圆的周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田杰 《云南教育》2006,(10S):33-34
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改革教学观摩交流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河南的席争光老师所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下面我就几个片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五年制数学第十册“圆的周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师:(出示一个用铁丝弯成的圆)谁来指出这个圆的周长。  相似文献   

6.
陆丽萍 《云南教育》2005,(25):16-17
[案例一]: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些,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分别测量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再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学生汇报如下表:  相似文献   

7.
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阐述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如何把课前自主预习和课中自主探索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预习和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第二节的内容。从单元编排上看,第四单元知识内容分为三部分:认识圆、圆周长、圆面积,本课时既是对圆认识的继续深化,义为圆面积的研究奠定基础。从“周长”知识体系编排上看,本课时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周长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类比猜想”的合情推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中的“圆周率”的教学,是令许多数学教师头疼的问题.因为里面有许多知识点涉及了高等数学的知识,但课堂上又经常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到这些知识,比如为什么圆周率用圆周长与直径的比来定义而不是圆周长与半径的比;圆周长是曲线长,直径是直线段长,它们能比吗?等等.出现这些问题时,部分老师经常以回避的态度处理,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为此,笔者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为例谈谈这些问题.人教版教材先定义圆的周长,然后设置一个测量实验,  相似文献   

10.
以小学六年级"圆的周长"新授课为例,以教学生态理论为指导,对教学的五个基础环节,从全局的、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坚持以生态的视角来审视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在不断地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最优的教学状态。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在各级研讨活动中听“圆的周长”一课不下十余次.发现几乎该课的所有设计无非两种模式:不是在操作活动中去发现圆周率.就是通过测量计算去验证圆周率。基于对学生学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圆周率这一学习材料特殊性的思考.笔者对“圆的周长”一课的核心丌值目标的定位有几点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2.
韩绍荣 《成才之路》2009,(11):59-60
一、多媒体演示,激发兴趣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个圆在直尺上滚动,自己动手操作测出结果,将每一次演练操作所获得的数据填入有关“实验数据表”内,让直径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集中表示出来。经过观察讨论、计算分析。许多学生都发现:圆的直径增大(或缩小),圆的周长也随着增大(或缩小),圆的周长随着直径的变化而变化,且这一变化有一定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当教师引出圆周率概念后,学生对圆的直径、圆周率及周长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通过比较后很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13.
倪连斌 《辽宁教育》2010,(1):120-12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利用公式求圆的周长,同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孙霞 《辽宁教育》2013,(3):54-54
近期,我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六年级有两位教师上的是“圆的周长”一课。他们把参考书中提供的教学目标“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标分析 圆是小学阶段要求学习的唯一的曲线图形,其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查阅了近十年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发现课堂教学几乎都是这样展开的:先讨论什么是圆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会跟什么有关,再通过测量发现圆周长与直径有着3倍多一些的关系,接着教师讲述圆周率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进行圆周长计算。反思这样的教学设计,至少存在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龙青 《云南教育》2005,(28):41-41
“圆”的知识综合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及面积的计算后,通过知识间的梳理与沟通。加深学生对圆与周围事物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统计图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  相似文献   

18.
广义的无知:指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这里所述的“无知”,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把全班学生当作是一个零起点的整体,对于要学习的知识是一无所知(就算他们知道,也当他们是不知道的那种)。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对这一知识点完全空白的一种状态。除了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学到的如:同圆或等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以及有关于圆心和怎么画圆等知识以外,  相似文献   

19.
一、起因 在学习“圆的周长”这部分知识时,课后有一道习题:有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如图: 一根绳子沿两个圆外围绕一圈,(接头处不计),需要多长的绳子?同学们通过添辅助线——每个网上各作一条垂直于水平线的直径,很快对问题作出了解答。这时,我顺水推舟,抛出了如下问题:假如是三个同相切,用绳子沿三个圆的外用绕一圈,绳子的长度会是多少呢?这一问激起了大家的兴趣,纷纷动手画图,测量,计箅,也较快地解决了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学重难点及教法说明 说课内容是“圆的面积”。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圆的面积是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3)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