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不久又变哑。由于莎利文老师的教育和盲人学校的学习,她终于成了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我的老师》一文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利文老师的情景。在作者的笔下,她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 一、“深深地爱着我” 海伦·凯勒回忆刚见到老师的情况后说:“就是这个人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深深地爱着我。”文中几处记叙了莎利文老师爱她的情景,感人至深。如老师刚见她时,“拉着”她的手,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当她在树上遇到狂风时,老师急忙赶来,“一把抓住”她的手,“扶”她“从树上…  相似文献   

2.
一个成功者的背后 ,往往有许多人相扶相助。海伦·凯勒这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对我们中国的读者来说也早已不陌生了。这个从小就失去视力、听力 ,不久又变哑的孩子 ,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 ?读了她的《我的老师》一文 ,我们不由得对这位给她的黑暗世界带来一线光明 ,给她的无声世界奏响一缕清音的老师产生深深的敬意。文章记叙了莎利文老师与“我”之间的几件事。这些事看似信手拈来 ,但叙事中贯穿着一条清晰的线索 ,就是在莎利文老师爱心的指引下 ,海伦由认识有形世界 ,到感受无形世界 ,最后到领悟内心世界。这其中的些许进步对一个盲聋哑…  相似文献   

3.
失明、失聪、失音的女孩子海伦·凯勒,之所以能成长为世界著名的作家,是许多语文老师感兴趣的话题。海伦·凯勒在《我的老师》中描述莎利文老师时写道:“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拼了‘w-a-t-e-r’(水)这个词。……就在灵光一闪的当儿,  相似文献   

4.
爱的表达式     
程世琦 《家教世界》2008,(11):55-55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课课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是美国最为有名的作家、教育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由于急性充血丧失了视力、听力,而且不久变成哑巴。在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利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近年来,经常会有一些中学生上网成瘾、离家出走、与父母产生逆反心理、殴打父母老师甚至自杀的现象出现。笔者认为,出现这些情况的主  相似文献   

5.
马苋·吐温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是一个生命的奇人,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事实。而就在这个奇人的侧影里,曾屹立着一个瘦小但又无比高大的身影。她就是海伦的老师——安妮·沙莉文,一个托举起奇异生命的人。海伦在《沙莉文老师的故事》一书中这样记述:海伦的名声与日俱增,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只有少数朋友注意到,在她身旁.经常有一位纤细瘦小的女士如影相随。  相似文献   

6.
2001年,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出现17次之多,贯穿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主要方面,可以说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吹出的又一阵清新之风。体验教学是现代育人哲学的深刻思考,也是当代世界母语教育新的价值取向,特别是针对文学教学,“体验”是打开通向文学教学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只有让学生自己体验,他的感受才能深刻,也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回忆自己小时的学习生活时,就提到一开始老师怎么教她都没有印象,直到有一天女教师莎利文小姐把她的手放在水龙头下面…  相似文献   

7.
一、课文悟读“一曲人性不灭的颂歌”。此文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完成了一个普通蒙童的开化过程,而是一个特教人员运用独特的教育方法,取得了特殊教育成就的一个典型范例。安妮·莎利文原是一个盲人,后经治疗复明。她饱尝了黑暗煎熬的痛苦,后来又亲身体验到重见光明的喜悦,所以对于海伦·凯勒来说,“知我者,莫若我师也。”海伦是一个出生后19个月就被病魔夺去视力、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人,自然是一个没法与常人相比的人,她独自生活在一个充满黑暗的孤岛,独自品尝着孤独、寂寞、焦虑与无奈。对于一般人来说…  相似文献   

8.
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章以一个盲聋哑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感受为线索,通过莎利文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育,体现了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的美好心灵。文章既是一首讴歌师爱的颂歌,又是一曲礼赞人性美的乐章,蕴含了颇具个性化的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9.
海伦·凯勒(1880—1968),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演讲家。她一岁半的时候,由于患急性充血而导致丧失了视力、听力,随后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成为一个既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如此年幼就被剥夺了认识世界的机会,可谓人生之大不幸!然而,身陷无边黑暗与漫长寂寞的她,竟然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教师莎利文帮助下,凭着手摸认识了周围的世界,学会了读书;在波士顿霍勒斯曼盲人学校教师富勒的教导下,又学会了说话!历尽千辛  相似文献   

10.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定位]《再塑生命》是举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的一篇文章。这位传奇人物虽然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但她那种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拓展侧重在感受和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以及莎利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上。实践以课堂讨论为主。[切入]采用多媒体展示《千手观音》。它是今年春节晚会中,令亿万观众为之震撼不已的舞蹈。它通过灯…  相似文献   

11.
我的女老师     
谁人没有师长?谁人又没有沐浴过师恩?不论是我们成长的一丁点进步,还是取得的斐然成就,都离不开老师的扶持、呵护。人生之中最难忘的便是老师。正因为如此,作家魏巍才拂去尘封的岁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温柔而美丽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才满怀感激地回忆了教她认识具体事物、认识“爱”的恩师莎利文老师;作家鲁迅也饱蘸深情,回忆了那位毫无民族偏见、给自己鼓励的藤野先生……让我们对这些可敬的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这期的“同题阅读屋”,我们将带你去再认识几位平凡而普通的老师,感受他们博大而无私的爱心。  相似文献   

12.
刚进初一,学习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文章时,我就深深地被海伦的故事所吸引。今年暑假,我终于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海伦·凯勒》这本人物传记。读罢,更是为这个传奇人物所震撼。书中记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的一生。海伦出生后十九个月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着又  相似文献   

13.
《我的老师》一文,以一个盲人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写出了人世间的美好生活。文章用饱含感情的文字叙述了莎利文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照和耐心的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育,赞美了莎利文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的美好心灵,表达了“我”对老师深深的感激。  相似文献   

14.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教导下,由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幼儿,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5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显然,创造这种奇迹,除了凯勒顽强的毅力外,还与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密不可分。莎莉文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她不是把凯勒关在房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而是带着海伦·凯勒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可见,当…  相似文献   

15.
一、名人故事,激情导入世界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海伦是个什么人?你了解多少?她是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她留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战就能赢得生命中的光明。她又聋又哑又盲,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并在文章开头写道“:我常常想,如果每一个人在刚刚步入社会时,患上几天聋盲症,那将是一个很好的经历:因为黑暗将会让他珍爱视觉,寂静将会让他更加明白声音的愉悦。”可是有的学生却由于在平时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一课,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两遍阅读,第一遍是常规阅读——大致熟悉课文的内容,感受文中强烈的师生感情,理解海伦·凯勒发愤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安妮·莎利文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第二遍则指导学生做活动——从文中采集一些可供作文的精美文题。第二遍读的具体操作可分两步。第一步,自由寻找,发现文题。告诉学生方法:可直接搬用文中的短句,也可截取句子中的词或短语。第二步,重新组合,分门别类。把找到的这些文题按某个标准分成一个个的类型。以“我”命题的:《未来将带给我什么》《…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通晓 5种语言,一生写了 14部著作。然而,她却是一个自幼就又聋、又哑、又瞎的残疾人。她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她的老师——安妮·苏利文对她的悉心培养。   苏利文 18岁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在长达 5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以创造性的劳动,用满腔热血,滋润着海伦干涸、荒芜的心田。苏利文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使海伦成了知识渊博的学者,而她也赢得了“海伦的另一半”美名。   由此笔者想到了教育界一个流行多年的概念——“差生”,想到了后进生的教育问题。要说“差生”,海伦可谓“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8.
一、文本解读都说眼睛是通向心灵的窗户,但当这扇窗户紧闭之时,心灵还能通向光明吗?海伦.凯勒的自传体散文《再塑生命》启迪人们:当一扇窗户关闭之时,我们还可想方设法去开启另一扇窗户。也许在海伦的字典中,为自己开启那另一扇窗的人就是安妮.莎莉文老师吧。文本中处处流露出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的崇敬以及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感动     
题引:令人崇敬与倍感温暖的老师,一如既往地少。当我努力回忆自己的学生生活,当我努力回想自己有限的阅读经历,当我努力追寻脑海中留下的美好形象时,我所搜索到的只有依稀几个(幸好还有这么依稀几个)。只有这少数的几个人散发着微弱的光,而这微弱的光却要透过层层迷雾照亮人们孤寂空旷的心际,多么遥远与渺茫。然而,我是多么愿意穿过苍茫的夜色和浩瀚的时空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哪怕是看上她们一眼,哪怕是站在他们身旁一分钟,也足以感动并温暖自己一辈子。海伦常有,而莎利文不常有出生才十九个月,一场灾难使海伦·凯勒失聪失明,从此生活在双重黑…  相似文献   

20.
大家都知道,课文《我的老师》和《再塑生命》的作者是海伦·凯勒,并且对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你若想对她有更多的了解,那就请走进她的世界,一起领略她的惊人毅力、不挠精神,共同体悟她作品中的朴实语言、充沛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