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末民初,华人活跃在澳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澳门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士人选择澳门作为基地传播维新思想、呼应内地的变法,得到澳门华人华商的大力支持。维新士人把教育改革视为挽救民族危难、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澳门大力兴学办教。康门弟子陈子褒、卢湘父在澳门创办学校、编写教材、推行妇孺教育与平民教育,所培养的新式知识分子亦成为推动澳门教育的中坚力量,切实为澳门近代华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陈子褒、卢湘父作为从万木草堂走出的康门弟子,在澳门兴教受维新思想的影响,通过分析其教育活动,进而考察其所代表的维新士人的兴学动机与教育思想,可知维新派有力地推动了澳门近代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戊戌时期汪康年的变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汪康年主张变法,提倡设议院、兴民权,强调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其历史定位应是维新派。本文提出:维新派内部也有激进和温和之分,汪康年与康有为、梁启超的分歧在于变法道路上的异趣,他们分别是温和型维新派和激进型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3.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被迫出走海外,以维新派流亡者的政治角色继续活动。在引渡维新派流亡者的问题上,清政府和英、日等国政府发生外交纠纷。维新派流亡者在英日朝野展开游说活动,争取英国和日本对保皇活动的支持。维新派流亡者的涉外活动加剧了清政府与英日两国的矛盾,在客观上进一步孤立了清政府,促成了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失序。可以说,维新派流亡者对清政府的外交孤立活动与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的外交严重失序有着不可分离的因果链条。  相似文献   

4.
柳青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2):64-66, 102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维新派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亡图存方略,迁都思想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早期维新派还是以康梁为首的变法维新派都对迁都思想作了详细阐述。但是,由于政治环境、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维新派的迁都思想又存在多样性、复杂性,探析近代维新派的迁都思想对于深入研究维新派以及理解中国近代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1.晚清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在一份奏折中写道:“其守旧者,谓新法概宜屏绝;其开新者,谓旧法概宜扫除。小则见诸论说,大则形诸奏牍,互相水火,有如仇雠。”奏折中的“守旧者”和“开新者”分别指 A.洋务派维新派 B.顽固派维新派 C.顽固势力维新派 D.维新派革命派  相似文献   

6.
略论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倾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绪皇帝参与和推动戊戌变法,却不属于维新派阵营。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变革,但洋务派要保存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而维新派则要改变君主专制制度,要学习西方的“法度政令”。光绪实际上是倾向洋务派的,他支持变法,是想借“变法”改变有位无权的傀儡处境,因而对维新派的许多主张虚与委蛇,实际推行的是洋务派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不可能超越他的封建帝王地位  相似文献   

7.
维新派的政治纲领不能概括为“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上清帝一至四书中设计的议郎制主要起通下情的作用,而缺乏兴民权的意义.第五书则主张君权变法成功之后再开代表民权的国会.维新派希望戊戌年立即开设的是制度局.从“设议郎以通下情”到“立制度局以议宪法”,表明了维新派政治纲领的不断进步.对维新派政治纲领的演变起决定作用的是阶级状况和政治形势等原因,而不是维新派的个人境遇.  相似文献   

8.
《时务报》创刊,张之洞出资出力,得到了他的支持和拥护。因为在"救亡图存"的面前,张之洞求变通以救国的思想与《时务报》的宗旨合拍,成为张之洞支持维新派的一个基础,并且张之洞与维新派之间的许多变法主张具有共通性;对维新派来说,与张之洞合作,对加强自身力量和推动维新运动也是可行的。可以说,《时务报》的初创时期正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双方都有相互靠拢的意愿,关系处于"蜜月"阶段。  相似文献   

9.
早期维新派在继承民本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民生改良思想体系,是在新的社会结构下对传统民本主义的改造和发展,这种继承和改造既反映了早期维新派的民本关怀具有更广阔的视域,更务实的精神和更深刻的人民性,又反映了传统民本思想维护君本政治的内在局限性,以及在它影响下的早期维新派民生改良思想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女在封建男权社会里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作用下门户洞开,随着东西方联系的日益加强,女子教育问题开始受到重视。早期维新派对传统的女子教育观进行揭露和批判,并鼓吹新的女子教育观。就早期维新派的女子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早期维新派在女子教育问题上的观点、贡献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前后 ,地方督抚权力不断增长 ,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能够左右清廷政局的政治力量。晚清督抚不仅积极倡导新政 ,参与新政决策 ,还对科举制度的废除、君主立宪制的推行等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形成“督抚新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央权威和政治信誉的下降 ,而地方督抚较之中央具有更多易于变通的因素 ,加上因民族危机、统治危机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督抚自身思想的转化 ,使其对清末新政的领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粤澳11 097名中小学生发现,广东中小学生思政课课程感知和各维度感知水平显著优于澳门,且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维度差距最为突出。性别差异为女生显著优于男生;年级差异大体为小学四至六年级优于初中各年级;曾在香港就读对课程感知有消极影响,在内地就读则有积极影响。父母文化程度大体与课程感知呈正相关。基于此,要继续完善澳门思政课课程建设,加强广东思政课课程实施督导;提高男生思政课课程学习兴趣;引导初中生重视国家事务,实现思政课的情感目标;提高粤澳姐妹学校互动频率,鼓励澳门中小学生到内地就读或交换。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梳理并挖掘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及其在这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既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又是对其当代发展中的难点进行探讨。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结果迥然不同,这与领导者在战略部署、策略运用上有很大关系。中国的维新派战略上“躁进”,策略上“轻率”,没有抓住有利的改革时机。相比之下,日本明治维新领导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纲领,“稳扎稳打”地推进改革,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才干。  相似文献   

15.
维新派的高度重视、光绪帝的大力支持、维新官绅群体的经济支援和政治支持,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时期近代国人掀起中国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16.
维新变法前后,西方政党观念伴随宪政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观念。政党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对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形成和发展及中国政治民主化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胡涤非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3):94-101,124
政治社会化是指公民政治态度形成的过程.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后,内地与港澳大学生的交往逐渐增多,经过十余年的频繁接触,两者的政治态度大同小异.同时,政治社会化媒介与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形成虽然具有一定相关性,但不同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对内地和港澳大学生政治态度影响力的大小存在差异.针对内地与港澳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政治教育,对于形成整合的政治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革命的根本对象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革命的直接对象是我国依据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体制,革命的大旗是邓小平正式树起的,并在邓小平的麾下发展成燎原之势,但革命的星星之火——整个体制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改革的理论源头,都是毛泽东撒下的。  相似文献   

19.
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的缺位,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导致在改革中付出巨大代价的人群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无法公平地享受改革带来的成果,从而必然危及到社会的和谐和长治久安。正视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政府在实现和维护公平中的责任,强化政府社会保障职能,才能真正的实现社会和谐,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时期,为了减轻变法的压力,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的思想,但这一思想让顽固派对维新变法更为惶恐,洋务派对维新派也由原来的同情变为离弃,维新派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且最终走向分裂。托古改制思想非但没有清除维新路上的绊脚石,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