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舍是一个悲观的人,但为什么老舍没有写出伟大的悲剧,反而成了一名以幽默风格称的作家呢?这里从老舍的家庭、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以及他复杂的情感体验对他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老舍幽默风格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舍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2.
本对学大师老舍的作品语言进行了赏析,即其语言的多用妙用比喻、诙谐、讽刺、异常凝炼。还赏析了老舍作品语言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特点。旨在让广大作一方面得到美的艺术享受。另一方面更要学习老舍这位真正的语言大师的精妙语言,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悲喜剧作为一种审美样式在美学领域是独立存在的,其审美特质便是谐和、中正、自然质朴。在老舍漫长的创作历程中,悲剧性和喜剧 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形成了他独特的悲喜剧创作艺术;老舍创作艺术的形成除了他尊重悲喜剧的审美特质,“半笑半恨看人生”外,还得力于旧北京的市民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的“中正”、“谐和”的美学取向。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蒋泥先生"写老舍"的成果可谓"丰硕",但笔者认为,蒋泥的"写老舍"是一些改头换面、重复出版的"成果","想当然"成分异常明显,文献资料讹误与学术失范十分普遍.特别是错误百出的<老舍的沉浮人生>,由于冠以"献给老舍诞辰110周年"的名义,既误导了广大读者,也给海内外老舍研究带来了混乱,以至于造成了短暂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此看来,轻视文献资料建设,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而纠正学术不端,更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学大师老舍同时还是一位语言规范化的积极宣传和自觉实践。在现代汉语规范化方面.老舍有很多具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论述。以往这方面研究相对其学作品方面的研究显得薄弱。章对老舍有关“方言土语使用问题”、“词汇语法规范问题”、“标准音和汉字改革问题”、“民族性和句式选择问题”几个方面的论述进行总结评介,有助于从另一角度认识老舍。  相似文献   

6.
徐德明著述老舍传记共三部,即《老舍自传》《图本老舍传》《老舍自述:注疏本》。其研究和著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是引论老舍对三十年代"自传热"的反应,以凸显《老舍自传》的突破意义;二是分别论述三部老舍传记的特色,并作版本比较,以显示其内在的联系及创新发展;三是论述三部老舍传记所运用的传统学术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对老舍与中国现代作家进行了比较研究。鲁迅深沉的忧患意识和韧性战斗的精神对老舍的人格构成有着潜在的影响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步深化和强化。从创作倾向上看,老舍对鲁迅精神的吸取主要体现在对“改造国民性”思想主题的继承和弘扬。老舍与研会作家如茅盾、许地山、冰心等有着精神和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文章比较系统地对新时期以来老舍研究中的各种资料、年谱、传记,尤其是对老舍的思想研究包括文学思想、教育思想、宗教思想研究等以及从文化和心理学角度等方面研究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比较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鉴于老舍小说研究史上对老舍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的忽视,本从三个方面即:巡警形象是老舍笔下城市贫民形象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独特的第一人称叙述方法及隐痛的悲剧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走近老舍     
师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过著名作家老舍的许多文章 ,你们记得有哪些吗?生1:我们学过老舍的《趵突泉》、《我们家的猫》、《劳动最有滋味》和《草原》。生2:我补充 ,我们还学过他的《林海》和《养花》。师 :老舍的文章像一块块磁铁 ,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 ,感受他的为人 ,学习他的精神 ,课前大家提出了“研究老舍”的课题 ,并已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了研究。今天 ,我们就利用这堂课请大家来汇报研究实践的成果 ,让我们一起“走近老舍”(点击鼠标 ,屏幕显示课题 :《走近老舍》)。(评析 :从学生对课本中所选老舍文章…  相似文献   

11.
戏要“出戏”,而又不能“太像戏”;要工巧,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而又要尽可能地“避免人为的气味”。老舍的戏剧创作,在生活与戏剧二之间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平衡。他对戏剧独到的悟解与出色的创作实践,为中国戏剧的民族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相似文献   

12.
抗战期间,老舍自1937年11月18日到武汉,至1938年7月30日离开,其间,在武汉从事文学创作与组织活动八个多月,足迹几乎踏遍武汉三镇。但是,在老舍作品及其友人的回忆文章、日记中,有关武汉部分则出现了一些错误与遗漏。文章通过研读原文、查阅文史资料与实地考察,以负责任的态度,对此进行了正误与补遗。这项工作有益于老舍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关纪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审,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石兴泽教授是我们中国老舍研究会中研究成果较多的一位,多年笔耕不辍,最近又出版了《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一书。这不仅是兴泽的一本书,也是我们研究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希望大家就此书展开讨论。先请兴泽把这本书的写作情况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14.
老舍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别人难以企及之处,是他的幽默艺术。但是如果仅仅把幽默理解为一种表现形式和技法,显然是肤浅的。老舍的幽默蕴含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密码,它不但向我们透露了老舍创作中所打下的时代的、民族的、社会的、道德的烙印,而且展示了老舍与西方写实派文学的诸秘密。基于这种文化心态和审美理想,我们便不难发现,老舍最终独步蹊径,成了独特而完美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15.
《离婚》通过知识分子老李在小市民生活中人生理想的逐渐破灭,展现小市民生活对人的灵魂的侵蚀。作品中展示的悲哀,是庸俗社会学胜利的悲哀;而在老李身上所体现出的矛盾,正是老舍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所面对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社会中出现的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老舍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于他的身上承载了悠远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改造。主要从老舍本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老舍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以及老舍的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老舍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探索作家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7.
老舍是民间社会的代言人,这样一种叙述身份确立了老舍的写作立场和写作姿态,因之而产生的贯穿于老舍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那种贫民视点使得他的小说不仅仅具有了一种浓郁的“平民精神”,而且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其与“底层”人民的价值观和情感世界相融一致的“平等感”。也正是由于这种贫民视点,使得老舍能从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文化的热潮中脱颖而出。造就了老舍小说独树一帜的文化批判性。  相似文献   

18.
可以说,“穷北京满族人”这六个字解说并函盖了老舍生命与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本内容;亦点示出老舍在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舍出生于满族穷骑兵之家,他亲身体会过“穷”的真滋味。自始至终,老舍都非常清醒地自我认定为“穷人”,自觉地把自己划归到“穷人”堆里。满族的确有着值得荣耀的历史,也有“头朝下”的一面。这是一种特殊的无奈、不平与优越的挣扎。“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决定了老舍本的向个太不同:感情投向,素材选取,人物塑造,思索焦点等。可以说,老舍学中,写得最美,最感人的形象是那些“头朝下”的“穷人”。  相似文献   

19.
老舍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在叙述中体现为叙述者的个人化努力与小说的公共性之间的分裂。老舍潜在的世俗情感使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在价值评价标准上也体现出平民化的善恶观。此外,老舍自小深受侠文化的影响,在其人物身上也体现出古道热肠的侠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寄寓了老舍试图从民间精神重塑民族性格的企望。  相似文献   

20.
以海内外老舍研究成果为背景,对1999年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论文进行综合评述,国内论文分个性气质与宗教情结、创作综论、比较研究、作品重评等专题,海外论文在评述的基础上指出其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