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黄凡 《福建教育》2023,(5):13-14
闽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在环境创设中凸显“闽都文化”、在园所文化建设中渗透“闽都文化”、在园本活动中发扬“闽都文化”等方式,将“闽都文化”融入幼儿教育。  相似文献   

2.
闽都文化是在福州地区生产力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经过长久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区域文化,它与区域经济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生互动的关系,闽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开拓性、务实性等特质,对近代福州钱庄的经营理念、经营过程、发展变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闽都行政文化的构建,不仅是提升福州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闽都地域文化建设、实现福州地域社会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一环.闽都行政文化的研究以闽都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与闽都地域社会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探讨福州发展历史过程中的行政特点,挖掘福州行政历史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品质,提出闽都行政文化所具备的商业精神、人文精神、知学重教和传承道统四个特质,并为实现闽都行政文化的构建、闽都文化的树立和闽都社会的文化认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区域文化资源日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运用闽都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内容和优势所在,也是大学生将来就业文化竞争的基础。通过对闽都文化资源的类型及特征的了解,掌握闽都文化中最突出的思想教育文化资源和价值,以其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一定能够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空间,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特色体系。  相似文献   

5.
由于长期作为八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福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称之为闽都文化。近年来,学术界对闽都文化的研究日益活跃,对其概念的界定问题也展开了论争。闽都文化的研究总体而言起步较为缓慢,随着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的成立,闽都文化研究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外,政府的支持也促进了闽都文化的开发,这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及资源的挖掘与深耕。除了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外,闽学、海洋文化、闽台关系应是今后闽都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闽都文化若干问题探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闽都文化的内涵与历史分期作了初步探讨,着重论析了闽都文化的内在特质及其成因,认为:闽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以及长期为"都"的历史地位塑造了闽都文化内陆性与海洋性兼具的特质,培育了闽都文化和合儒雅的精神气质、崇礼重教的文化传统、稳健谨慎的生活态度以及经世务实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陈靖姑文化的内涵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靖姑文化作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区域文化内涵。依据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文化体制改革意见,应抓住当前历史性机遇,大力保护开发陈靖姑文化,打造闽都文化精品,从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渊源于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的闽都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丰富、完善、发展起来的,其内涵包括:闽越文化、闽都学术、船政文化、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五个方面。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闽都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研究与传承闽都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闽都书院源远流长,已经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书院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台湾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闽都书院渡台山长、教谕的辛勤教学及其提供的教材、典籍.清廷治台213年间,设立的书院有61所之多,遍布岛内各地,大部分深受闽都书院教育宗旨、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之影响.清初台湾还是移垦社会,文化与风气较为落后,动乱频繁,只能以武力维持社会安定.台湾能从“武治社会”儒化为“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较早出现的民间文学体裁,民间歌谣与民间谚语率先见证并记载了闽都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劳动生产到爱情婚姻,从家庭生活到人际交往,从民俗风情到人生百态,闽都人融入了种种观察与思考,体现了鲜明的闽都特色,而浓郁的主体情思、浓厚的"虾油味"、丰富的表现手段更为闽都民间韵文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把握这一点对进一步弘扬闽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河西文化”的历史底蕴;“河西学”的学科构建与特色;“河西学”与河西区域经济的关系;“河西学”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河西学”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闽都即今福州,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云集,文化底蕴深厚,为图书馆地域文化数据库的开发创造了独特的资源优势。“闽都历史文化名人数据库”内容丰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网络平台,但在文献收录范围、宣传推广力度、检索功能等方面仍未完善。今后,图书馆还应在扩大信息收集渠道、完善检索功能、深入宣传培训、加强共建合作、重视更新与维护等方面对已建数据库进一步优化,从而真正打造出有特色的精品数据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是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区域融通则是职业本科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生命线。其本质为在特定的地理场域中,调和职业本科在转型中产生的变化、矛盾和冲突,对参与职业本科教育建设的各主体进行价值整合与价值重建。“区域融通”包含教育融通、产教融合与校地联动三个向度,意为职业本科教育与外部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的互动坐标轴。为推动“区域融通”这一行动范式由理想走向现实,需要以城市集群为办学单元、以联合办学为跃升契机、以和而不同为治理理念、以数字技术为重要引擎,促进职业本科教育与区域经济、教育、政治、文化达到在协调中耦合、在互通中升值、在递进中生成、在均衡中吸引的理想关系形态,以及构建出“集群生长与共演发展”的经济空间、“错位互补与竞合发展”的教育空间、“同构配套与统筹发展”的制度空间、“正视技能与共识发展”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5.
嘉峪关及其区域空间意象,在国家“西部开发”“改革开放”等经济战略中,随着这一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整体推进而不断变迁,从建国初的“荒滩废垒”,变成欣欣向荣的“钢城”,继而又变成举世瞩目的“丝路明珠”。这是国家地理优选和区域空间多维构建的空间效应,也是人们对区域空间认知的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本文借助文学作品,研究嘉峪关及其区域空间意象,充分展现区域空间构建、空间效应、空间感受和空间意义,旨在倡导和践行新文化地理学这一研究思路和学术转向。  相似文献   

16.
在明末以前,中华传统儒学一直未能在台湾地区形成影响。到了清代,台湾隶属于福建,闽都福州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对台湾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闽都文化对台湾儒学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台湾的官学、书院、社会教育三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主办,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的中国区域经济学会2008年年会“十七大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于2008年7月13日至15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来自全国的119名区域经济研究和专业教学人员共提交论文八十五篇。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群”、“改革试验区与区域创新”、“区域合作与产业发展”、“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县域经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生态、地域文化与区域政策及国外经验”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8.
以闽都文化旅游为出发点,从ESP研究视角探讨旅游英语翻译和地方本科高校旅游英语学科建设,期待在闽都文化旅游英语翻译研究方面做些有益探索.文章试图从翻译学、文化旅游、旅游英语等多学科多维度认识闽都文化旅游翻译和旅游英语研究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文章理论论证和个例实证研究相结合,力图为ESP研究提供新模式.文章最后论证地方院校旅游英语学科建设方面应该注意的各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9.
闽都福州是一座具有2 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三坊七巷是其最具代表的一个缩影。三坊七巷奇特的建筑"精"髓、浓烈的闽都"气"息及深厚的文化"神"韵,揭示了三坊七巷不仅是空间建筑的存在和一些名人足迹的存在,更是历史的存在形式,是闽都古城福州千百年来"精.气.神"的一种特别的呈现方式。从它身上折射出福州独具特色的"天.地.人"和谐融合、钟灵毓秀的城市特征和文化性格。通过对三坊七巷"精.气.神"的诠释、宣传、推介,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与价值认同,激发榕城儿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与动力。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在于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福州作为历代福建省首府,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对全省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并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闽都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主要贡献,一个是在宋代,开闽学先河,承理学南传、成理学重镇。另一个是在近代,禁烟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瀛环志略》迎来中国社会启蒙时代,《天演论》开启中华民族心智,有力地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向规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