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史上,福建书院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福建书院研究的进展,因其文献整理的滞后而相对迟缓。为了拓宽与加深福建书院研究的视域与深度,全面系统地发掘、收集、整理福建书院文献,具有不可或缺的启示津梁、嘉惠士林的作用。明清福建书院文献是一座充满书香的巨大福建历史文化遗产,它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福建古代书院的发展历程、生员规模、教育理念、授学方式、培养水平、藏书刻书等情况。不仅对还原古代福建书院的历史面貌与发展规律,揭示古代福建书院的教育成就与文化贡献,彰显古代福建的学术思潮、人文精神与社会风尚,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福建传统书院的复兴与新时代书院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福建书院的繁盛时期,许多学者对宋代福建地区的书院数量做过统计,但得出的数据相差甚远。聚众讲学是判断书院的主要标准,笔者以此为界定,以宋代福建的行政区划为单位,对宋代福建地区的书院数量、创建时间和创建者进行考证,分析宋代福建书院发达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书院志只有确立了"主教育"的体例,才能从一般方志中真正独立出来,从而成为教育史尤其是书院史的资料宝库。梁廷枏《粤秀书院志》以书院人述书院事,首次确立了在书院志"主教育"的体例特点,反映了清代广东书院的生存、发展与运行情况,也折射了清代初期至中叶的书院教育的变迁,在书院志史上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由于导师承载着书院建设者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书院的生活方式、引领书院追求"读书、修身"的境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业指导以及承担全人教育之责等作用,导师决定了"书院制"的生存与发展,是书院的"魂"。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就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提升书院导师的素质、提高书院导师任职条件、明确书院导师岗位职责、支持并依靠导师,同时把对导师的考核作为考核书院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福建的高等教育,如果从书院算起,可以追溯到唐朝。据《福建通志》记载,唐代天宝年间,福建漳州办起了松州书院,称为“唐陈珦与士民讲学处”,建阳办起了鳌峰书院,由“唐熊尚书秘建”。宋朝朱熹是我  相似文献   

6.
北宋科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官学的长期低迷,促进了书院的快速发展。在北宋的众多书院中,以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最为有名,世人称其为"四大书院"。在这"四大书院"中,应天府书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它的辉煌成就使其获得了"四大书院"之首的美名。  相似文献   

7.
以现实的地域辖区而论,台湾之有书院,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的金门。以本岛而言,则施琅所创西定坊书院应为台湾最早的书院;与其后所创的8所书院,是台湾书院发展的初期,而不应认为是“徒具书院之名”的“义学”。以卫台揆崇文书院为转折点,台湾书院进入了成熟期,并由此迎来了台湾书院发展的高潮。福建书院的成功经验,为台湾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办学模式以供参照和借鉴。而赴台的福建官员和学者的努力,则是台湾书院成功办学的关键。在以闽学治台的政策导向中,台湾书院起到了振兴纲纪,教化民众,促进台湾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宋时期,福建士子学风大振,特别是入宋以来,福建更是人才辈出,这些知名学者中,有不少与三坊七巷有着不解之缘。三坊七巷历代,尤其是清中晚叶学者东渡台湾筹办书院、推广传统教育,为清代台湾书院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福州鳌峰书院严谨、创新的学风更是对晚清台湾各地书院教育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9.
康熙帝介入思想与文化传统,将政治势力延伸到文化领域,并不是以政治权力去削弱、对抗文化传统,而是力图结合"道统"与"政统",在把自己塑造成政治权威的同时,又成为"道统"的代言人;这种对"圣君"形象的追求与角色定位,从康熙帝御赐给清初福建书院的各种匾额或图书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白鹿洞书院的一批"教思碑记"是中国书院史上罕见的碑刻史料,其它书院几乎没有。它记录了十几位在书院任教教师或地方官员的生平,记录了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师生情谊,并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政治经济的史料。作为教育遗址重要组成部分,"教思碑记"具有歌颂院史、怀念教师和激励后人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清康熙后期张伯行在福州鳌峰创办了一所具有全国影响的示范书院,鳌峰书院创办早期,有五位山长都是漳州人。她是康雍时期漳州学界在福建占有重要地位极具说服力的一个侧面展示。漳州学人在鳌峰书院早期办学中起了立范作用,也在闽台学界和社会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清代福建理学复兴,具体表现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学术传统形成和大批杰出人才的出现,而鳌峰书院的创办是其契机。鳌峰书院之成功,是地方政要与福建学人持续努力的结果。书院学术曾经历重宋学、重汉学、倡实学的变化,但始终贯彻注重人格养成、学行并重的主线,给福建知识界和社会风气带来重大影响,先后培养出许多杰出的经世人才,弘扬了朱子理学“躬行践履”的实践理性精神,并表现出有利于与近代文化相衔接的开放性品格。到了近代,福建知识界和教育体系比较顺利地实现从传统到近代形态的转变,知识精英活跃于全国舞台,这种现象与鳌峰书院所承载的实践理性品格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徐[火勃]是晚明诗人、作家、藏书家。或由于文献资料的原因,此前对其生平的研究均是若明若暗,语焉不详。徐生平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30岁之前为第一个时期,31岁至57岁为第二个时期,58岁至72岁为第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兄徐熥在世,徐[火勃]参与其复振闽中风雅的活动;第二时期,刊刻《鳌峰集》二十八卷;第三个时期,与曹学佺主闽中文坛。  相似文献   

14.
清代初期反思明末心学空疏之弊,提倡躬行实践,推尊程朱理学为正学。而程朱理学的崇尚,主要通过学校、书院的教育加以实现。故此际书院多以理学为宗,而且承继传统讲读方式,教化的目的比较突出,应试科举反在其次。其间,理学名臣汤斌、陈宏谋、张伯行辈均热衷倡建书院,施行教化,而尤以张伯行创建福建鳌峰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成效最著。乾隆以降,理学书院日益与考课式书院合流,沦为课试时文帖括的科举附庸,逐渐淡出学术的视野。于是,提倡经古实学的书院应运而生,且蔚成风气。  相似文献   

15.
林则徐一生与书有关的实践活动可分为读书、藏书、用书、译书,这位近代中国历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少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促使其养成了坚毅向上的品德及读书爱书的情结,鳌峰书院的教育形成他经世致用的人生观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并奠定了其出仕后藏书、用书的习惯.在探索西方事务过程中,林则徐成为我国近代介绍西方图书馆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清时期福建宗教文化随闽籍移民传入台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福建祖庙为根、台湾开基庙为枝、台湾分灵庙为叶的宗教联系,为了维持和强化这种联系,闽台宗教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往来关系,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闽台关系更加密切,大批台湾善男信女来福建祖庙进行谒祖,客观上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发展,升华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促进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至今所见,中原姓氏入闽迁台之相关研究,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现三个研究视角。先是福建地方史研究中涉及的中原姓氏入闽问题,此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等闽籍学者对福建民间家族再造中关于"闽祖光州固始"的回应。再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跨区域移民史研究,尤其是闽台学者对闽南、客家姓氏祖地及姓氏播迁的溯源研究。然后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缓和及闽台同胞寻根活动之开展,由豫、闽、台三地学者共同推动的两岸关系视角下的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研究。由福建地方史向跨区域移民史和两岸关系研究视角之转移,总体上呈现为历史向文化演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的福建,匪患深重。文章试以闽西北地区为个案,分析20世纪上半期闽西北地区的匪患及特点,来探究近代福建土匪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福建精神”既反映了福建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它是福建高校文化建设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和形象标签,丰富了福建高校文化建设的时代内容。福建高校文化建设应以“福建精神”为宏大背景,以校园精神的重塑、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为基础建设新高地,让“福建精神”发挥引领作用,在师生的知行中生根、开花、结果,为福建高校文化发展提供丰实的心灵颐养,成为牵引福建高校发展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