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微观比较、宏观分析”为研究方法,对英汉语两种语言被动式的表现形式、使用语境和语用功能进行了细致的微观比较。再从宏观上以思维方式、哲学理念和语言特点等三个视角深入探讨了英汉语言被动式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张阿林 《考试周刊》2013,(66):76-77
英汉语被动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形式标志、使用频率及意念被动句的使用分布三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英汉民族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诸多不同,衍生出不同形态的被动式,这对掌握英汉语差异,了解东西方文化,准确、道地地习得英语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英被动式在句法结构、语义特征以及使用频率上存在的一系列差异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通过对比东方文化中"天人合一"与西方文化中"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以及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影响下的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语言特征,帮助学生弄清汉英被动式的种种差异及其成因,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地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被动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和外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英的对比研究也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英语和汉语都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但是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更为常见,如何把英语的被动语态更为灵活和自然地译成对应的汉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呼啸山庄》的两个译本(杨苡和方平),讨论英语被动结构的翻译方法,在考虑到中西方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隶属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有诸多差别,两种语言的被动语态的使用更是不同。相对汉语而言,英语的被动语态使用更为普遍,所以无论是中西文化交流还是翻译实践都常常涉及到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语翻译问题。那么,如何在尊重英汉语差异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翻译英语被动语态句呢?本文拟在英汉对比的范畴内,探讨英汉被动语态的各自特点和英语被动语态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被动语态这一语法范畴是英汉语中都存在的一个语法现象。传统上认为英语的被动语态有一个较稳定的表达形式,并且比相应的汉语被动语态使用得更频繁。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英语的被动语态还有其它表达形式。而汉语的被动语态,除了一般的表现形式外,还有更常用的隐性表达形式。所有这些使得被动语态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变得更趋复杂。虽然从形式与意义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对比英汉语被动句的异同的论文随处可见,但这不足以揭示英汉语被动语态差异的功能与实质。因此,本文试从语言的民族性这一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语被动语态使用中的差异,尤其是体现于被动形式被动句和主动形式被动句使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英语里被动语态使用得非常广泛,而现代汉语里要相对少得多。一见到英语被动式,不问青红皂白,统统加个"被"字来译,这大概是初学翻译时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殊不知汉语里表达被动意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绝非只有用"被"字才行。翻译时要照顾到英、汉两种语言的  相似文献   

8.
被动式无论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都是多产句式之一。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式的异同,无论对英语教学还是对英汉互译都很有裨益。文章将英汉被动式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语言的被动式在语用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表达形式上有很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被动语态这一语法范畴是英汉语中都存在的一个语法现象,传统上认为英语的被动语态有一个较稳定的表达形式,并且比相应的汉语被动语态使用得更频繁,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英语的被动语态还有其它表达形式,而汉语的被动语态,除了一般的表现形式外,还有更常用的隐性表达形式,所有这些使得被动语态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变得更趋复杂,虽然从形式与意义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对比英充语被动句的异同的论文随处可见,但这不足以揭示英汉语被动语态差异的功能与实质,因此,2西文式从语言的民族性这一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语被动语态使用中的差异,尤其是体现于被动形式被动句的主动形式被动句使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英汉思维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必然在英汉语篇上有所反映。时比分析英汉语篇之间的差异,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输入英汉语篇差异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用英语语篇思维模式来安排自己的文章,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态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英语中大量使用被动句,尤其是结构被动句;汉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比较低,主要通过意义被动句来表达被动语态。造成这种语态使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语法、修辞、文体、思维方式及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存在于语言系统内部。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动词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造成两种语言被动语态使用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石小闻 《海外英语》2011,(10):352-353
中式英语是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时常见的畸形语言现象。该文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角度,结合实例,探讨其成因、特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对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段落结构的负迁移现象。提出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英汉语言文化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知识,引导学生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组织英语段落结构,尽量避免汉语文章结构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14.
中西思维方式与大学生英语议论文段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对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段落结构的负迁移现象。提出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英汉语言文化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知识,引导学生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组织英语段落结构。尽量避免汉语文章结构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在将汉语译为英语时,要想获得理性的译文,就必须了解这两种语言在思维上的差异。该文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以及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四个方面探讨英汉语言思维差异,以及对汉语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党玲玲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117-119,151
由于东西方文化尤其是哲学理念、思维模式、审美观的不同,英汉语在话语组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形合与意合是各种语言进行话语组织的方式,也是英汉语之间的重要区别。翻译界普遍认为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本文指出唯有用辩证的思维客观、全面地对比研究英汉语形合与意合,才能灵活运用翻译策略,译出自然地道的译文。  相似文献   

17.
邓苡希 《海外英语》2014,(19):164-165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在将汉语译为英语时,要想获得理性的译文,就必须了解这两种语言在思维上的差异。该文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以及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四个方面探讨英汉语言思维差异,以及对汉语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相反,是英汉语都具有的一个语法范畴。学者们从结构、语义等多维度对比,并予以研究。从被动语态的英汉语句法形式入手,在探讨其同异的基础上,将被动语态、主动语态的对立及其相应语言表达式形成的原因归于人的意识方式、意识焦点和语言使用习惯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相反,是英汉语都具有的一个语法范畴。学者们从结构、语义等多维度对比,并予以研究。从被动语态的英汉语句法形式入手,在探讨其同异的基础上,将被动语态、主动语态的对立及其相应语言表达式形成的原因归于人的意识方式、意识焦点和语言使用习惯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英语被动式在使用场合和主题意义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在表达意义、应用范围及表达形式三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翻译英语被动句时 ,不能一一对应地硬译为汉语被动句 ;而应根据具体情况 ,充分考虑英汉语特点 ,适当转换形式 ,使译文通顺达意 ,避免翻译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