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它是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精神消费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这种消费方式和价值关系的形成根源于“自然的人化”。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使主、客体双方造成了同步双向的“自然人化”,而且都是在主体的感觉和心灵中完成的。审美就是以“主体自然人化”的结果为纽带实现主、客体的相通融合,从而使主体获得精神消费需要的满足感即美感的活动。“美”就是主体因获得了美感而对消费对象作出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命节奏是构造“主体之美”、感受“客体之美”的基础,因而也是现代美育应该研究的重要概念。综合节奏感的培养,是现代美育的现实起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古典主义美学建立的基础 ,一是理性主义 ,一是人本主义。它在设定了审美的主客体之后 ,坚持认为客体是为主体而存在的 ,主体赋予客体以意义 ,审美活动是建立在主体基础上的主客体的统一。“美”作为客体 ,要么是人在客体中见到的人的观念的外化或情感的投射 ,要么是人的实践在客体上打上的烙印 ,其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价值与意义。于是 ,在古典主义美学家看来 ,审美活动面对的客体 ,只能是个人文化的客体。在审美活动中 ,人在客体中见到的是人自身的影子 ,读出的是自己的本质。对于古典主义美学而言 ,首先 ,美总是指那些能够被人的理性认识与…  相似文献   

4.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很显然,体验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发生动态联系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主体与客体间外部形态的交涉,更表现为主体与客体间内在意义的交流。这种内在意义的交流,在主体看来,就是情绪、感受、理解、联想、感悟等心理过程面向客体的激活和投入;在客体看来,就是真、善、美等内在价值面向主体的彰显和渗透。这种内在意义的交流,是一种“主客融合、物我同一”的境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环节”。难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  相似文献   

5.
元伦理学对象可以归结为四大范畴:“价值”、“善”、“应该(包括正当)”和“事实”或所谓“是”。价值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的需要——及其经过意识的各种转化形态,如欲望、兴趣、目的等等——的效用。善亦即正价值,是客体事实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效用。应该是行为善,是行为事实符合其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则是行为的道德善,是行为事实的符合道德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应该和善都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某种效用,都是客体的依赖主体需要、欲望、目的而存在的属性,因而都属于价值范畴;反之,事实或“是”,则是价值的对立范畴,是客体的不依赖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独立存在的属性。事实与价值构成客体的全部外延而与主体相对立;主体及其需要、欲望和目的既不是价值也不是事实,而是联接二者的中介物。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必须努力致力于追求三个“统一”: (一)个体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在普遍联系的世界中,以人为中心,构成“人一物”系统与“人—人”系统。前者人是主体,物是客体;后者,人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种统一就决定了人的价值具有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双重特性。作为主体,其价值实现表现为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对个体需要的满足与尊重,  相似文献   

7.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生成,审美主体与客体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客体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客体便具有了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给主体带来精神愉悦的价值属性,美也就生成了,客体成为了美的事物。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和审美心理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论述,揭示了产生美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即作为主体的审美的人和作为对象的感性存在;任何美的产生,都是审美客体之生命节律与审美主体之内在心理结构相互应和的结果。在劳动生产与审美活动历史中积淀而成的审  相似文献   

9.
《风景谈》一文包含的美学观点唐明哲一、美为人而存在美是一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离开了人,就没有审美的主体;离开了人,审美客体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沙漠驼铃”画面中,作者从观看《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引出猩猩峡外的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  相似文献   

10.
有关价值的哲学本质,国内哲学界有颇多见解,代表性的意见大致有这么几种:①“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②价值是“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司的一种关系”;③价值是“客体所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奉献”、(参见《哲学动态)92年第七期)如果以主体、客体这一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观点的话.可否是:①价值是客体的主体化。②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利益关系、③价值是主体的客体化。三种意见都有其合理的成份。第…  相似文献   

11.
在学术界,往往不分巨细地提出真理和价值并列说、渗透说、贯通说……,其核心是强调二者的统一。在宏观上,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在微观上,它却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本文以个别真理与个别价值的差别性为立论中心,否定许多同志所提出来的“个别真理”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具体的统一”。真理和价值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中产生的.而主体有多种需要,客体也有多种属性.主体的每种需要都可以与客体的一种或多种属性相联系,而客体的每一同性都可以与主体的一种或多种需要相联系.无论是主体需要还是客体属性都有一个变化过程,这…  相似文献   

12.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和实质性的关系。在世界中 ,只有人才够成为真正的主体 ,所谓客体是指与人相关的现实世界 ,而不是传统教科书所讲的“整个世界” ,主体与客体既对立又统一 ,这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13.
人对山水的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观照活动。人对山水或主体对客体采取审美态度,首先必须具备超功利、超道德、摆脱理性意识的“林泉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山水审美活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审美体验活动要经历从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超越的过程,即先是耳目之欣悦,继之而来的是心灵的律动,到最后则是“目不知毫素,心不知笔墨”的生命愉悦。如此,审美主体不但对客体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对其自身也是一次精神的提升,使自己从现实生活中世俗的人转变为一个“佳意好景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的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14.
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原理告诉我们 ,人的主体性 ,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 ,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存在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社会实践的能动发展依赖于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人们必须按照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运动规律办事 ,“如实地”反映客观倩况。同时 ,按照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能力去理解和改造客体 ,使客体成为对人有用之物。在这里 ,主体一词是指在事物的发展中起主动支配作用的部分 ,与客体相对称。人的主体性原理为面向新世纪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是近些年来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一方面是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再作一番探讨.一、何谓人的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就是说,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可见“价值”的构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客体本身带有的可以为人所用.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实际需要,这是事物具有“价值”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并同主体的需要发生一定的实际关系,才能形成实在的价值.可见主客体的关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如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伦理关系、效益关系等.而价值关系是指效益关系,所谓效益关系就是客体以它自身的结构、属性、特征包括运动规律,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主体被客体所满足的程度、状态.主体的需要首先是物质性的,同时也包括精神的,主要是指精神产品,如图书、出版物、电影、电视等.  相似文献   

16.
“人化自然“是实践的创造;实践推动了“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劳动创造了客体的美,也使人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从而产生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  相似文献   

17.
文艺学术本质上是审美主体客体关系的不同组合,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审美反映形式。文艺学理论主体是价值论。其语言学转向从总体上看是现代文艺理论从“认识论”向“语言论”的理论转型。至于文学与真理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真”与“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黎蓉 《现代语文》2007,(4):29-30
宋代山水诗以其独特的美学面貌在宋诗中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宋代山水诗的美学精神,通过对客体意象、主体心境与态度、审美方法的考察来探寻其以“自然”为美、以“淡远”为美、以“闲适”为美、以“趣”为美及“同构”为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主体际性”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而是同一性的实践活动本身,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客体-主体”的三级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审美对象即客体,物理学是美的,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就需要作为环境因素之一的教师的引导,如果主体被作为客体的物理学的美所吸引而产生愉悦,这就是美,这会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使物理教学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