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印象·刘三姐》应定位为具有生态性的大众文化。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相比,有很多的创新,也有一定的不足。要在一种生态视域的大背景下认真思考《印象·刘三姐》的未来发展途径,一方面实现真、善、美、益、宜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满足生态艺术性与产业化运营的中和统一,使得演出转化为真正的生态艺术,立于当代生态审美场域的潮头。  相似文献   

2.
刘三姐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从彩调《刘三姐》、电影《刘三姐》、《印象.刘三姐》到正在开拍的音乐电视剧《刘三姐》,它正借助大众文化的羽翼发展壮大。以刘三姐文化的发展变迁为例,阐释了大众文化全球化传播视域中中国民族文化走向大众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分析了民族文化如何借助大众文化发展壮大,并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坚 《贺州学院学报》2013,(1):19-27,51
20世纪90年代之前,电影《刘三姐》、大型歌舞剧《刘三姐》等艺术作品在香港与东南亚地区的成功上映或公演,构成了刘三姐文化品牌走向海外的关键环节。笔者以香港与东南亚地区有关报刊资料为依托,在梳理刘三姐文化品牌走向海外的基础上,分析刘三姐文化品牌在海外成功的原因,探讨了刘三姐文化品牌国际化的策略。包括:关注刘三姐海外形象,充实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内涵;树立开放意识,聚合优质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精品;重视香港的窗口与跳板作用,提高刘三姐文化品牌海外推广的实效性;以侨为桥,拓展刘三姐文化品牌海外发展新空间。  相似文献   

4.
曹婉婷 《考试周刊》2010,(17):43-46
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也是我国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之所以广泛传唱.其主要原因是它蕴涵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从歌曲的旋律、音乐形象和歌词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刘三姐》的歌曲音乐特点。通过这篇文章,透视出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充满着热情真挚、追求幸福的性格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父亲生前有两大爱好:一是收听、观看、学唱黄梅戏,一是对歌剧电影《刘三姐》狂热痴迷。父亲的笔记本里抄下的全本唱词除了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还有黄婉秋主演的歌剧电影《刘三姐》。小时候镇上放过露天电影《刘三姐》,但因为路远,爸爸没带年幼的我去看。长大后在电视里看到,让我特别吃惊的是《刘三姐》居然是一部彩色电影,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中确实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6.
被“四人邦”禁锢达十年之久的歌午剧《刘三姐》,以及根据这一剧本改编的电影《刘三姐》重新上演和放映了。剧场和影院内场场座无虚席,街头巷尾,人人都哼着《刘三姐》的山歌。真是雨打梨花色愈洁,雪压梅花香更浓。《刘三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这不仅因为它在午台上艺术地再现了壮族人民理想的化身歌仙刘三姐的形象,受到人民热爱,同时还因为剧中融汇了大量优美动听、扣人心弦的民歌,一次听过,真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相似文献   

7.
梅帅元是活跃在新时期广西戏剧界的戏剧家。梅帅元从审美的角度看待壮族文化,形成审美文化观。从早期的壮剧《羽人梦》到《印象·刘三姐》等实景舞台剧,梅帅元一直坚持用戏剧艺术表现其对壮族文化的审美化的思考。因此,梅帅元的戏剧创作在文化观念、戏剧观念和处理艺术个性与文化权力机制之间关系等三个方面具有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8.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刘三姐形象是缺乏真实意义的能指符号,可却具有多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印象·刘三姐》把多样性的刘三姐符号和广西少数民族符号组合为平面化的消费文本,大众文化的书写使《印象·刘三姐》缺乏实质内容而主要依靠伴随的文本而产生意义,其文本意义的解读必须借用与刘三姐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白描、比喻、夸张、重复、视听营造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刘三姐》山歌的艺术特点,旨在加强人们对《刘三姐》山歌艺术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刘山姐》在现今社会流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宜州地处桂西和桂中结合部,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和我国"彩调之乡"。宜州人民自古以来能歌善舞,电影《刘三姐》就是以宜州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为雏形而创作完成的。在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宜州彩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和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三姐文化表现形态主要是传说、歌谣和民间信仰,与之相关的戏剧、影视、商品和旅游等则是其衍生物。刘三姐是壮族中古时代壮汉文化融合产生的文化英雄,刘三姐文化是在壮族民歌文化基础上,融合中国南方各族群娱乐浪漫文化因子共同打造的狂欢文化偶像。刘三姐不仅是壮族,而且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狂欢文化的一种标志性符号。  相似文献   

12.
刘三姐:华南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歌神与爱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嘹三妹是壮族的歌神与爱神,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嘹三妹是嘹歌的化身。刘三姐经历了从嘹三妹到刘三妹、刘三姐的演变,体现了壮汉文化的碰撞融合及嘹三妹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人们多以“味”、“韵”、“格”等审美概念概括词作的不同审美本质和特征,先著在《词洁》中提出的“洁”同样属于一个蕴含丰富的审美范畴。先著所谓的“洁”主要体现在词调、词的韵律以及语句的锤炼三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洁”的内在核心,而“雅洁”和“才高情真”则是“洁”在更高层面的要求。文章采用分析法着重探讨“洁”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先著的词学思想和审美主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国产影片《刘三姐》曾先后在世界50多个国家上映,被周恩来总理认为是一部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作出大贡献的电影.香港是电影《刘三姐》走出中国大陆、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以香港《大公报》有关报道为资料基础,探讨1962、1964、1978年《刘三姐》在香港三次公映的盛况可知:电影在香港取得的巨大成功,对广西三大名片(桂林山水、刘三姐、壮族文化)在香港乃至海外的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再度解读三毛及其作品,揭示三毛作品备受读者青睐的内在原因,从中探究三毛作品蕴含的鲜明时代烙印、独特人生感悟和愈久弥新的审美接受魅力,彰显其价值新意。  相似文献   

16.
《柳荫记》《上天台》《三世缘》《解石钟》《孟丽君》等几部记述"女扮男装"故事的黄梅戏,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建构话语角色,塑造了一批敢于走出闺阁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女扮男装"者最终恢复了女儿身,回归家庭,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性别文化意识。"女扮男装"故事的大团圆结局,符合平民百姓的审美趣味,反映出黄梅戏的民间性和平民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唐代三令节是唐代官方认定的佳节,在唐代帝王提倡下,三令节宴会上诗歌创作频繁,初唐景龙年间三令节皇家宴游诗的创作比赛和诗歌格式,对初唐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唐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提出了关于六书理论一些新的见解,他的六书理论对六书的研究有很大贡献,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本文将以"六书三耦"为主线,兼谈徐锴的六书观和六书次序。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在受众接受春晚节目的审美活动中,始终潜隐着伦理向度.伴随着伦理诉求,使得春晚受众的审美情感深受道德感影响,导致二者叠合。  相似文献   

20.
《隐秀》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篇残文,关于现存版本是原文还是后人填补问题,历来存有争议,且尚难以定论。但作为刘勰论文学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思想,它反映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一种美学要求,且对后世文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隐秀"及其包含的美学意蕴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刘勰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