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代表了翻译学科建设的新方向。本文主要以中国典籍中的《易经》翻译为例,论证了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可取性。同时生态翻译学也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领域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本文在对生态翻译学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提出了汉语典籍必须从三个维度入手,分别是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在具体论述中,选择儒家经典《论语》为例系统的阐述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3.
商标对于产品的销量具有极大的影响。近年来,大量的中国产品出口到国外,汉语商标的翻译问题也备受关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借鉴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原则以及"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的翻译方法研究汉语商标英译,以期解决汉语商标英译中的问题,促进商标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的中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外国人士的青睐,中原文化特别是典籍文化的翻译在翻译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与其本身的巨大资源和魅力严重不符。文章运用胡庚申的生态翻译理论,分析中原传统文化典籍在翻译层面上的现状及问题,结合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理论焦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该理论为翻译的研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文章尝试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指导典籍翻译,并以此解读《论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将医院公示语放到翻译生态环境中去考察和解读,运用生态翻译学相关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层面对公示语文本进行研究,为公示语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汉语习语作为汉语中的精华和核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习惯、智慧和特点。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利用生态翻译学,将习语翻译纳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翻译生态环境)中重新审视,并结合具体实例,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原则的指导下,从单个词、整个句子以及篇章三个层次来使汉语习语译文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层面达到最高“整合适应选择度”,真正实现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诗词歌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和文化价值.生态翻译学的兴起丰富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及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文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许渊冲译本(简称许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简称杨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版》的问世开创了壮族典籍英译的先河。在英语全球化的背景下将壮族典籍翻译成英语可推动壮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增进世界对壮族乃至中国的了解,也可改变壮族典籍英译尤其薄弱的现状,同时也为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生态翻译是生态学与翻译学两门学科的融合,是翻译的一种途径,强调翻译的整体性、翻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各因素之间的共生互动,注重翻译过程中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以做出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9,(1):95-97
文化典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研究亦是我国当前翻译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是强调译者的重要性,重视译者与译文、原文以及翻译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其运用到我国文化典籍对外翻译中,需从翻译本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主体等视角,阐述和例证典籍外译过程,即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旅游文化文本的翻译在旅游推广中起到桥梁作用,而景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载体,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传播途径。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以黄鹤楼景区官方网站为例,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当前旅游英语翻译进行了探讨,以便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景观,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2.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翻译家思想拓展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研究视角。以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为框架来考察,许渊冲翻译思想集中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生态整体观、和谐观以及译有所为、选择适应、译者中心和汰弱留强等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3.
杨会玉 《海外英语》2014,(18):156-157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家李文俊在翻译取材上兼顾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现了翻译生态整体观;他边创作,边翻译,边研究,三事共举,实现了共生与互生的生态翻译观;它的翻译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体现了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刘明舒 《海外英语》2023,(6):5-7+20
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旨在将生态学中“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引入译学研究中,并创造性地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的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的提出为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这一由中国学者提出的翻译学理论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进行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对比研究既有助于论证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合理性,又能促进中外不同理论视角的融合与发展。因此,该文章将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中现存的多元系统理论、归化与异化理论及副翻译理论进行对比,旨在发掘其中的异同点,为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汉语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1949年以后中国国内汉语典籍外译史及各阶段翻译社会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典籍外译实践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给当下典籍外译实践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6.
苑晓敏 《文教资料》2013,(24):34-35
本文以《道德经》的翻译为例,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解析生态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对传递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家李文俊在翻译取材上兼顾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现了翻译生态整体观;他边创作,边翻译,边研究,三事共举,实现了共生与互生的生态翻译观;它的翻译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体现了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而汉语典籍英译一直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依据,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解析汉语典籍英译的目的,进行以目的论为视角的汉语典籍英译方法初探。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理念,对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伴随着时代思潮,生态翻译学于二十一世纪初应时而生.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阐释、分析生态翻译学中类比思维、系统理论、动态视角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希冀丰富和完善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体系建构,促进中国翻译界在世界翻译研究中的话语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20.
程思琪 《文教资料》2011,(11):52-53
本文立足于翻译理论的视角,对翻译理论在汉语成语翻译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从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理论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翻译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汉语成语翻译问题上的应用。以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为今后的成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并对语言学、翻译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等学科的教学和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