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人》是冰心早期小说的典型代表,也是冰心"爱的哲学"的体现。冰心在这部小说中以"爱"为基调,展现了一个悲观孤独者如何实现爱与被爱的过程,为我们展示了爱的复苏与张扬,极力凸显了爱的力量的伟大。  相似文献   

2.
<正>冰之召唤想到世界有一个角落能安放真实的我并且有人听见这已经是莫大的安慰再遇时光机一个人是孤独,两个人还是孤独前者的孤独很纯粹,后者的孤独不够纯粹盖上星空唯有真正的爱以及触动心灵的事物能让人感到温暖、有力量  相似文献   

3.
爱与孤独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他们之中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王亦戎 《时代教育》2007,(6Z):117-117
1爱的内涵 埃里希.弗罗姆说:“爱是一种艺术。”其实,爱是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积极力量,让我们能克服孤独、排除自卑、增强自信、赢得自尊,没有爱的人无法生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人们的孤单焦躁、疏离恐惧。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疏远与陌生,人们感到生活意义的缺失,被深深地笼罩在"孤独"的困境中。针对此现象,弗洛姆把"爱"作为核心,提出了"爱才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唯一答案"这一概念。聚焦《孩子的愤怒》女主人公布莱德,结合弗洛姆关于"爱"的相关理论,深入剖析造成布莱德孤独困境背后的原因,以及她是如何通过"爱"使自己走出孤独困境的,对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类所遭遇的精神困境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文坛上一位重要而卓越的南方作家,她的作品通过对南方小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揭露了人和人之间无法平等交流的"精神隔绝",爱无法在爱者和被爱者之间循环流通,往往只是单向所指。基于此,孤独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本文通过对《心是孤独的猎手》和《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解读,分析麦卡勒斯作品中"精神隔绝"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爱与孤独     
凡人群聚集之处,必有孤独。我怀着我的孤独,离开人群,来到郊外。我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原来,孤独也是一种爱。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丽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当我独自在田野里徘徊时,那些花朵、小草、树木、河流之所以能给我以慰藉,正是因为我隐约预感到,我可能会和另一颗同样爱它们的灵魂相遇。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  相似文献   

8.
爱:走出孤独,走向和谐的艺术——弗洛姆爱的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中,爱占核心地位,爱是对生存的回答,是给予,爱是使现代人摆脱孤独,走向和谐的一种能力、一门艺术,这对现代的教育工作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夜空下的孤独深夜,又坐在了书桌前,一盏台灯,一杯香茗,一本书,一种心情。夜深人静,一切都进入了梦乡,夜空中回荡着的几声犬吠让夜晚不再那么单调。孤独,对,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能有这样的体验,才能有这样的心绪。这样的时候,孤独就成为一种力量。孤独让人冷静,让人心无旁骛,让人思考,让人联想,让人变得理智。孤独让思维变得清醒,让想象变得活跃,此刻孤独升华为一种力量,一种促进人产生灵感的神奇力量。孤独笼罩下的自己更清醒地看清了自己,看清社会,看清人生。孤独,让自我回归理性,回归客观。孤独,让我看问题不再有失偏顿。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一盏台灯,泡一杯浓茶,静坐在书桌前,或挑选一本好书细细品读,让我与书中世界融为一体,让我和书与时空融合在一起,好像我不属于一直存在的这个世界而进入了新的世界。或一笔一纸作陪,让心随着笔而跳动,舞出一篇篇美妙的心灵和弦,让文字与我同在,文字与  相似文献   

10.
本刊推荐     
正书目一:加缪《局外人》【推荐理由】经典作品或许不必赘述。"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爱生活。""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是种不幸。""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设想期待过自己所爱的人的死亡。""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单看这些经典  相似文献   

11.
1人人都知道灰姑娘的故事。她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和她一起生活的人,永远不可能像父母那样爱她。有人为那些在没有爱和温暖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着想过吗?他们是那么孤独那么哀伤。他们被人误解、排斥,他们一直在追寻爱。他们在梦里追寻,在童话中追寻,在玩具中追寻,在飞鸟、动物和花朵中,追寻。我们身边那些悲伤的孩子,长大后,都会成为悲伤的大人。  相似文献   

12.
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录》、瓦尔泽的《恋爱中的男人》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均涉及忘年恋这一题材。比较之下,我们发现不同背景下的主人公们都面对着孤独、美、文化的束缚,但他们或挣扎其间,或冲破束缚。而冲破束缚的力量绝不来自于欲望肆意,失去标准,而是来自于富含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力——孤独中的爱,爱中对美的包容,对自然情感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我爱孤独     
活泼的人爱热闹,文雅的人爱清静,而多愁善感的我却爱孤独。我在家中比较小,不喜欢家里来许多客人。我喜欢独自在房间里唱着只有我和孤独才能听懂的歌;我喜  相似文献   

14.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塑造了布恩迪亚家族,也通过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宿命表达了自己对爱和孤独的理解。这种关于爱与孤独的表达,指向一种内向性的生存论。布恩迪亚家族成员身上所焕发出来的爱不是对象性的,因此而产生的孤独也不是对象性的。爱与孤独在主体身上经历了由外在转向内在的过程,最终演变成内向性的爱与孤独。经由内向性的转向,爱和孤独不为外物所流转,显得愈发珍贵。而内向性的爱和孤独更是表明:内向性,才是个体生存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5.
孤独已不是生命运动中需要逃避的一种情绪感觉 ,恰是艺术家从生命底蕴处获取创作的一种力量。作为生命存在的体验 ,孤独意识在每个存在主体内心中不同形态地存在着 ,它不仅是现实性的意识、理性的意识 ,还是主体的意识、潜意识。伟大的艺术家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 ,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 ,并将孤独感改道注入艺术创作 ,以艺术的方式表现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相结合的人的各种状态。由我及彼上升为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精神情愫 ,将纯粹个人的孤独激荡升华为对全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我们在本体论上承认孤独 ,还应在价值论上尊重孤独。孤独能凝聚艺术家内在生命的力量 ,走向艺术表现的孤傲与独创 ,实现人的生命自由 ,促使生命向力发出耀眼灼目的投射  相似文献   

16.
15岁的我,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被爱。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我不知怎么了,和奶奶大吵了一架,气冲冲地跑出了家门。街上没有一个人,人们都躲在屋里烤火,谁也不知道还有一个孤独的我在街上落寞地  相似文献   

17.
难说有爱     
思念被刺痛了吧十五的圆月下你又准备守候谁的哭泣声今夜准都在守候只是你莫不是在伪装噢,一个孤独的流浪人在一个与另一个路灯之间朋友,你清楚距离的概念可怜的寂寞抓挠着蓬松的乱发在朦胧的遮掩下我们都是对爱请了假的人[议一议]中学生写爱情诗,有人说难。中学生能不能有爱情?这是人云亦云的难题。不过,这首小诗谈的不是爱情,而是“对爱请了假的人”。作者写出了年轻人由于对爱的准备不足,因而宁愿做一个“孤独的流浪人”,在心灵的煎熬中舍弃了爱。作者没有写出这个年轻人究竟是为何毅然决然抛弃了爱,是为了理想?是为了学习?作者没有说,而…  相似文献   

18.
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所关注的是“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明显视而不见的东西”,即始终萦绕现代社会的孤独形态。她认为,现代文明中“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卡森式的孤独主题之所以备受作者及现代人关注,这其中既有卡森个人创作及情感经历的影响,也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使然。  相似文献   

19.
孤独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便是独处的妙处。”寂寞孤独的是身影,激烈奔放的是遐思。正如纷繁复杂的世事一样,凡人们聚集之处,必有孤独。孤独不是寂寞与凄凉的结晶,也不是痛苦与创伤过后的余音,更不是苦难与折磨余下的不忍目睹的残局。孤独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我感觉,它不是感伤与无奈,而是静思沉悟后的平心静气;孤独不是“超然物外”的纯粹孤立,它缘于一种爱,一种洒脱不羁、不饰雕琢的朴素之爱。爱和孤独是人生两只最为美丽的曲子,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不可能懂得爱,恰如惆怅属于善良,孤独则容纳于广博的爱。生…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弗洛姆认为,人只有通过爱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孤独状态。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