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就教青体育两个部门如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了探讨,认为在西藏学校体育工作中要以农牧区学校体育为重点,以全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只有教育体育部门紧密配合,认真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才能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体育,以及加快西藏农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紧迫性等问题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体育是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体育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等。西藏农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是西藏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出短板;西藏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对西藏农牧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当前青海省农牧区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农牧区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有限,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单一,妇女闲暇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较低。影响农牧区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体育设施、体育意识、环境影响等,文章据此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农牧区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莉军 《青海体育科技》2002,29(1):42-43,10
本文通过对学校体育的目的以及未来学校体育与生涯体育(终身体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一些传统的体育模式将越来越模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育人”的观念上目标一致,相互靠拢,呈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研究,发现“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并阐述了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和谐发展的意义和优势。为此,提出培养一体化体育的中介载体,建设高素质的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一体化体育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互动,开发运动项目,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和培训班等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体育结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体育概念和体育结构,提出“体育”概念中具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增强体质,提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二是要进行人体活动或身体练习。目前体育结构由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3部分组成。对3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得出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发展,而且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师资培养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探讨体育教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曲宗湖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本就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探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及实地考查以及数据统计等方法分析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居民体育活动的特征,包括体育人口特征、体育消费特征、宣传和组织管理特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利用特征以及群众体育资源特征。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农牧区城镇居民体育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体育基金——高校体育经费筹措的突破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改善学校体育教学条件,推动健身活动的开展,根据学校体育经费不足、体育场地、设施较差的现实情况,学校设立了体育锻炼发展基金,基本上解决了体育经费不足的矛盾,达到了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丰富校园健身活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试述学校娱乐体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娱乐体育在现代社会学校体育中的地桩与作用,讨论了学校娱乐体育的组织与管理应学校娱乐体育中的安全教育等阿题,分析了学校娱乐体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认为,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学校体育能够有效地解决社区体育的一些困难,社区体育能够对学校体育进行影响和促进。但二者交互发展的现实也存在障碍,如: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功能障碍;城市管理体系对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阻碍;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结合,互补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了,学校体育要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服务,已经成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十多年的改革,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使我国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确有成效。体育教学要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服务,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故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且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笔者认为现代体育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快乐"和"传统"的学校体育碰撞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快乐体育追求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而传统的学校体育重点强调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和战胜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两种学校体育观念发生碰撞的起因,源于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和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传统的学校体育存在着弊端,这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之处。  相似文献   

14.
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陈琦 《体育科学》2004,24(1):40-43
终身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领域的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学校体育如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怎样从终身体育思想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性对策,是学校体育领域前瞻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一个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学术价值。以大、中、小学体育理论、实践与终身体育为研究对象,侧重论证终身体育思想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占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顾问,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一个编了一辈子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的人,一个德高望重的学校体育专家,一个学校体育改革的领袖级人物。王老至今对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改革充满了责任感。他的嗓子不太好,说话声音挺大,经常会激动,最近王老给大家的印象总是脸红脖子粗似的,其实是王老有时血压偏高,还有他老人家对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片丹心所致”。——摘自毛振明、赖天德主编的《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对体育改革有深刻的影响。但现实是学增体育与终身体育严重脱节。在全民健身计划出台的大好形势下,学校体育如何与终身体育接轨。本文认为,必须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开拓人们的体育思路。并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对未来学校体育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李娟  牛静 《体育学刊》2005,12(3):95-97
在对大连市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社区体育在回应社会需求方面的不足,提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发挥学校体育人力、物力上的优势,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以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学校体育的深入改革。  相似文献   

18.
韦朝贵 《体育世界》2008,(7):116-118
论述了校园文化对学校体育的影响,认为校园文化对改善学校体育工作环境,丰富学校体育文化的内容,突出学校体育的个性,增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等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学校体育工作也要紧紧围绕校园文化这个主题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有些人对竞技走进学校体育的种种误解,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从正确理解竞技的概念入手,就为什么要让竞技回归学校体育以及如何让竞技回归学校体育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旨在呼吁竞技体育应理直气壮地走进学校体育中去,学校体育应大胆地开展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校体育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文献资料、比较、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尤其是大学体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首先要明确专业体育与公共体育的不同;其次是要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学校体育的不同;第三是要明确体育各专业之间教学的不同。体育与竞技的关系是认识学校体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