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法、德、日四国各自所认定的语课程总取向,有原则性的差异。美国的语课程以“发展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主要取向,80年代又兴起重视“内容”的核心知识课程;法国在将“作”视为核心能力的同时,以注重“参照性的化遗产”为总取向;德国则强调“构建和培养学习能力”,大学预科的总取向贯穿语课程的全程;日本语课程的总取向,一是重视情感态度的养成,二是立足于“语言教育的立场”,相对地削弱学教育。  相似文献   

2.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对语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取消了原大纲中“指导学生学好课和必要的语知识”这句话;据报,新版的初中语教学大纲,更明规定:语法知识不考,修辞知识不考,章章法知识不考。按习惯,不强调往往被理解成不重要,不考试往往会演化为不教不学。这是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台的震荡式更迭,也许不是不可以询问的、不是不值得询问的。当然,上述的取消或规定,是基于特定情境的特定考虑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以“语法”为代表的“语基础知识”教学.确实声誉不佳,问题多多。  相似文献   

3.
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用语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能力。”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既强调了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又强调了要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其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  相似文献   

4.
“语”应该叫“中”、“华语”,或恢复“国”、“国语”的名称,这样既符合国际惯例,符合中国语的特点,而且也体现了中、华语课程应有的法律地位。中国语课程标准的理念、目的和要求应当体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体现中国语课程的个性特点,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即追求最优化结构、多元性明与创造性人格相融合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素养,必须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课程。为此,语教学必须打破长期桎梏语教师的“三个中心”从而真正实现语教学的“三个超越”。  相似文献   

6.
本刊今年第1期组织的专题《聚焦“语文知识”教学》发表之后,引起了不少读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湖南师大文学院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张良田老师,从加强语篇交际知识教学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观点,但愿您能从中获得某种启示,也但愿您就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展开进一步思索。[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因而势在必行。在语教学中,我们要做好新理念新方法的贯彻实施工作,比如重视语教育的“人性”,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意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方法在语教学中的实施是必须的,但笔以为,在实施这些新理念新方法的时候还要注意到语学科的特殊性,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略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课程的人性、语教学科学化、“暗中摸索”和“明里探讨”、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语感和语素养,这些是近年来语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分析这些热门话题、解读《语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语课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特质、理性之光与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9.
“训练”在语教学中曾经是普遍使用的概念。通过词源学和教育学涵义的考查,不同的教育流派也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为了解决过分注重思想内容分析和知识教授的弊端,语教学一度强调“训练”,但是由于忽视语学科的特点,导致了盲目的、高耗低效的机械训练。随着课程理念的发展和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过程与方法等课程目标的变化,语课程改革不把“训练”作为核心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简论制约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知识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荣生 《学科教育》2002,(10):23-26
合意的能力要靠适当的知识来建构。从语课程的观点看,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语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构成,是包括态度、技能、策略在内的知识,目标的提出与实施,受砷于、也受制于相关学科的知识状况。在当前的语课程改革中,对知识状况的关注和审视,应紧急地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习的促进和多元智能的开发,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造人本化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和智慧。这是我对教师角色和崇高职责的认识。在对一年级的语课程改革,中我以“促”为核心,努力探索,有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2.
从新一轮语课程改革应还语课程“人性”的本来面目,高扬人精神旗帜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语教育必须深刻理解人教育的基本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语课程中的人精神.凭借学作品以及多元化资源,让中学生受到学、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3.
课程知识与课程目标之间关系极为密切,从本质上讲,课程知识直接呼应着课程目标,它与课程目标之间存在着手段与目的的逻辑关联。语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教育界关于语课程目标的达成讨论很多,但常常因切入的视角未能肯綮到位,因而往往难免浮于空泛。本将从与语课程目标具有密切内在关联的语课程知识这一视点入手,来对语课程目标的达成进行细致爬梳,希望我们的探讨能为学界提供一些有益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课程改革和语教学改革的灵魂.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语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必须充分认识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当前语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师更新观念、创新教学行为的过程。要达到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更新,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敢于“自以为非”,善于反思和批判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1.课程形式的生态化趋势与教学目标的普泛化趋向。语课程正在由过去孤立的知识传授,单一的技能操练形式,向一定情感、态度支持下,综合的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课程形式更具生态性。这一变化将会彻底改变语教学的面貌,促使语教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但同时也使语教学的目标变得不够具体,如果片面追求形式,不注重落实,很容易导致教学空泛化,忽视基础,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7.
《语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课程”。长期以来,我们的语课程惟教材至上,把老师要教的、学生要学的框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不能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学生的语学习与其丰富的语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而开放的语课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之后,引起了语教育工作的广泛关注:拍案而起有之,批判挞伐有之,提出修改意见有之,解释主旨有之,提出质疑有之,表示不解也有之,可谓毁誉参半。于漪老师认为语“新课标”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探讨、筛选、提炼、研制后诞生的,充满了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参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理念”部分指出:“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实践。”言作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理也应该具有“实践性”,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以白话语体为主要交际语言,  相似文献   

20.
语课程目标取向的内涵——语素养的培养,自始至终要在话语实践中进行,并要通过合意的知识—合用的能力—自主的发展这样一个整合过程才能完成。话语实践的材料,应构成通往学生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完整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