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宝珍来找我,我知道有事,没想到是这回事.她找一个当兵的对象,见一面就走了.然后那男的就给她写了一封信,表示同意相处下去.宝珍是我的小学同学,她长得很漂亮,也很能干,在农村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男方的母亲非常愿意,男的也就同意了.宝珍来是为了让我给她回信,她小学还没毕业,不会写信.  相似文献   

2.
作者是一位出色的妈妈,一位优秀的老师,一位方法独特的资深教育辅导师.18年来,她一直从事高中一线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带出了一批高才生,包括她自己的儿子.她的教子方案积累成了20多本日记,在民间广泛传播,深受家长和老师欢迎,也是她18年来教育孩子和学生的方法总结.  相似文献   

3.
终于,1962年8月5日,一个星期天的清晨,玛丽莲做了又一次尝试. 她在电话中对他说:"别离开我."她恳求着. "已经结束了,"他答道,"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的妻子,也不会再见你." 他挂断了电话,而她则竭力想把自己扔到睡梦中去.床边就是一瓶50片装的安眠药.这药是她的老朋友了,总是给她带来一片安宁.  相似文献   

4.
终于,1962年8月5日,一个星期天的清晨,玛丽莲做了又一次尝试.   她在电话中对他说:“别离开我.“她恳求着.   “已经结束了,“他答道,“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的妻子,也不会再见你.“   他挂断了电话,而她则竭力想把自己扔到睡梦中去.床边就是一瓶50片装的安眠药.这药是她的老朋友了,总是给她带来一片安宁.……  相似文献   

5.
一 2003年“非典”时,哈妮13岁.她因为未知的信息惶惶不安,直到在电视上看到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在病房采访的记者.她因此暗暗确立了自己的记者梦.那时她是中学的小记者,曾跟报社记者去采访一个重病患者,还为他在报纸上募捐筹款.她觉得,记者很崇高,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昔衣今裳     
8岁那年,祖母生了场大病.以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祖母便开始给子辈孙辈们分送遗物.我是女孩子,珠宝、银元什么的与我无关,我得到的是一件旗袍,藕荷色织锦缎滚着桃红的边,胸前绣着一只凤凰,桃红色的身子,五颜六色的翅膀,翅膀的末端打开来正好落在髋部,华丽又端庄. 我对祖母一直敬而远之.那年祖父刚刚丧妻,祖母是祖父长女的同学,就成了填房.她身材娇小,皮肤白皙,说着一口好听的外乡话.在我印象里,她不同于别家的祖母.她不许我们上她的床,不留我们在她那里吃饭,更不准在她怀里撒娇.所以她临终前赠送的这个礼物,既不能让我感激或依恋,也不能引起我的伤悲或怀念.  相似文献   

7.
一周之内,路子找理由大老远和我连续见了三次面.每次见面,她都穿了漂亮的新衣服,我忍不住称赞她.每次她都很兴奋地问:"真的吗?真的很漂亮吗?"最后,她告诉我,这三套衣服,是她和他最近三次见面时候穿的.我也非常高兴,很喜欢她这样子呈现在她所爱的人面前.  相似文献   

8.
居里夫人(玛丽·居里)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她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她发现了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正是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她是一位将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奉献给科学事业的伟大科学家.  相似文献   

9.
羁绊·禅心 2003年,我的孩子降生,这一年,我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我有幸进入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孩子出生的情形,至今我记忆犹新.看到孩子的第一眼时,他正沉沉睡着,那一刻,孩子仿若一块纯洁质朴的美玉,我似乎看到他身上有一种不可逼视的神圣光芒;那一刻,我几乎顶礼膜拜;那一刻,我诚惶诚恐,唯恐不能教子成才.孩子,成了自己的终生羁绊.也正因如此,进入出版社以后,我走上了买书——编书——策划家教图书的发展轨道. 2010年,"开心妈妈"屈开老师来到桂林讲座,我慕名前去邀稿,进而与屈老师结成忘年好友.屈老师当时腰椎已经很不好,我去的时候她甚至是卧床和我交谈的.但是,当她讲座时,面对台下家长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她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神采飞扬、激情四射.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她也在享受自己的快乐.她的讲座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家长,使那些心中充满困惑的家长得以顿悟,也使我更了解了传道解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次纸上的聚集,呈现她的立场、态度、情绪和故事.她在荣获"年度时尚女性大奖"时说过:"寻找内心的光亮."她被时代的聚光灯照亮,也被自身的光芒所点亮.  相似文献   

11.
纽约,为她编织过温馨的梦 作为女人 她承受了女人不能承受的灾难 她操起了女人不应操起的职业 继红睡着了,可林姐仍无一丝倦意.她想看会儿书,静一静,但又看不进去.她把书丢在枕旁,闭上了双眼.黑暗中,她感到眼球在转动,而且越转越快,无法控制.她猛地睁开双眼.夜,又黑又静,她眯起双眼,瞳孔凝聚成一点,从眼缝里往外看,她好像看到了一道血光,那血光比炉火还红,她"腾"地一下坐了起来,似乎能透视到楼底层:下面有人!门外也有人!到处都是穿黑衣服的人!  相似文献   

12.
我是<妇女生活大全>一书的主编,刘嘉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由于这本书做媒介,我们从相识到成为朋友,至今算起来已经有16年时间了. 她这个人,能吃苦,能干又会干,从宏观上,驾驭书稿的能力极强,又很细腻,在微观上,书稿中的一个小小毛病她也能发现,绝不放过.在职业道德上简直是无可挑剔,她倾注于书中的情和力,让我这个当主编的人,感动不已,特别是每一想起她身体不好,带病工作,真是觉得对不起她.不过,我也暗自庆幸自己碰上了一个难得好编辑,一个敬业爱岗、有胆有识的编辑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3.
苏麻喇姑是清初历史上一位罕见的特殊人物,一生与清皇室有着不解之缘.她的身份仅仅是一名侍女,却被皇室成员视为至亲,宛如家人;她在宫中的名份并不算高,与皇室也不存在亲缘关系,死后却被葬以嫔礼;她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和圣祖4个朝代,是其间一切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在民间有不少动人的传说,至今在很多文艺作品中仍然能够见到她的...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70年代,她是一位弄堂里长大的上海姑娘.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大时代的车轮将她在18岁那年送上了崇明岛的农场。从农场连队到当地工厂,到农场机关办公室,再到市农委的档案室……在这大半辈子里.她始终都不曾离开过"农门"半步。因为幼年时体弱多病,她也曾向往过做一名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世界,就是著名影星、超级名模、体坛皇后或者走红歌星,每年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语种上千封情书的人恐怕也不多.可在意大利就有这么一位绝代佳人,她不随年华的消逝而苍老,也没因岁月的变迁而被人遗忘,她永远是人们心中不老的情人和最安全的倾诉对象.她就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著名的女主角朱丽叶.  相似文献   

16.
吴嫣的前传是玲华阿九,她的名字总是在脂粉场里出现,也见诸于名人的通讯录上.她是一只斑斓的蝴蝶,在不同的季节里,给自己穿上不同色彩的衣衫. 在历史小说《粉墨春秋》里,读到这样的片段—— 吃完饭,为时尚早,大媛提议找人来打牌.牌搭子很多,但能到这里来的没有多少;大媛打了六七个电话,只找到一个搞银行的孙曜东. "怎么办?"她问周佛海,"只有老孙在.要不让老九也来;她去洗头,说快回家了." 老九是大媛的手帕交,花名玲华老九;后来由会乐里转到百乐门当舞女,改名叫潘九玲.熟人仍旧叫她老九;现在是孙曜东的新宠.如果他们来两脚,牌局就可以凑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我眉飞扬     
我认识一位女子,相貌身材肤色连牙齿,哪里长得都美丽.但她对我说,对自己的长相很自卑.我不由得又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将她打量了个遍,就差没变成一架B超仪器,将她的内脏也扫描一番.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社长韦君宜先生百年诞辰,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出版集团于3月31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座谈会.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这位资深革命家、文学家、编辑家的追思. 韦君宜先生首先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敬佩的革命家.她生于1917年,由于环境的影响和读书的缘故,从少年时代起一直追求进步. 1935年,她作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学生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再也没有动摇过、彷徨过、改变过自己的信仰. 1939年她到延安,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继续为党工作.她其实是舍弃了官僚家庭的优裕生活,走上一条今天看来完全是自讨苦吃、自寻苦难的道路.尽管在延安的抢救运动中,她和爱人倍受磨难,在"文革"中她受到非正常折磨,但她对党的忠诚没有丝毫的动摇.后来她写了《思痛录》,对左的倾向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对自己也做了深刻的解剖.由此彰显了她作为一位优秀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与伟大胸怀.  相似文献   

19.
周殿富 《出版参考》2004,(29):51-51
第一种人 "皇帝的女儿" 因为她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不管你帮她什么,除了不稀罕,她还会以为你也是她的丫鬟侍女,应该为她服役.金玉珠宝、美味佳肴、衣锦服绣,什么没见过?既然她自以为"不愁嫁",就让她当"大龄女青年"好了.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常见到她笑,却从未见到她哭.其实,她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酸甜苦辣,喜怒哀忧,也曾品尝过,拥有过,只不过不想在别人面前哭罢了.这位外刚内柔的女性,是湖北新闻界颇有名气的楚天广播电台记者陶筱秋.我第一次同她接触,是1995年的国庆期间.染病在身的“国旗卫士”陶维革,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安排下,进京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我作为文字记者也是应邀随行.我们是在9月28日晚从武昌火车站登上38次列车的.在列车快要启动时,一个身材不高、肩背旅行袋、手提采访机的女同志,拨开人群挤进了车厢.当我们在车厢里刚刚安顿下来,我在车厢的走道上又见到这位女同志正在用手提电话给电台发稿.待她发完稿,我和这位尚没有座位的同行聊了起来,这才晓得她是楚天电台的陶筱秋.她的干劲给我留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