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华裔美国女作家在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壁莲及其作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年代,但是她们的经典作品无一不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并对其文化身份及归属进行了思考。随着美国社会对少数族裔问题的态度变化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她们的作品在文化身份建构方面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一主题也汇成了一条不断发展变化的主线。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和《中国佬》中对文化符号的运用,阐释了其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并不代表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而是被赋予了指涉华裔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族裔身份和揭示与华裔密切相关的美国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真实面貌的双重内涵。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受人瞩目的华裔小说家。身处中美文化的交叉点上,她以深切的体会、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喜福会》这部小说。《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因为生于美国、长于美国,她们在母亲面前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优越感,同时因为迷失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自卑,但是自卑只是这些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究其深源,则是族裔身份的迷失。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走出自卑,实现了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4.
乐丽华 《文教资料》2008,(24):23-24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中"四人帮"之一.任璧莲在其作品中精确阐释了美国华裔这一散居群体的身份认同.本文对其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中的美国华裔散居者的文化认同进行了解读.在美国伊始,张家人期待着落叶归根,坚守着中国的儒家道德主义.但随着回国梦的破碎,他们开始拥抱美国信仰: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通过对他们的孤立和同化策略的谴责,任璧莲对美国华裔散居者的文化认同进行了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5.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再次关注母女主题,说明了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处于种族"他者"和性别"他者"的地位,因而她们都感受着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困惑和两个世界之外的迷茫.接受中美两种文化不仪使得她们双重的文化身份得以确立,而且有效地消解了东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非裔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生存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里的边缘作家,她们的身份和她们的文学一样被烙上了"他者"的标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特别是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谭恩美作品《百感神秘》和托妮.莫里森作品《所罗门之歌》里女性人物的具有浓厚的属下气质。但是"属下"女性们用她们的方式在"说话",同时她们的属下气质不会因为"说话"而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7.
在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中,女主人公莉迪亚面临着身份建构的难题。后殖民学者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的"杂糅性"和"第三空间"为文化殖民背景下少数族裔寻求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美籍华裔女性来说,霍米·巴巴的理论也是帮助她们利用自我意识抵抗美国白人文化权威、平衡文化身份、完成身份建构的有效策略。而莉迪亚正是缺乏相应的自我意识,忽略了自我身份的"杂糅性",无法在中美文化身份中找寻出一个居间的"第三空间",从而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走向了失败,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她痛苦而短暂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谭恩美的作品大多描述在美华裔女性在异国他乡进行自我探寻的旅程。而本小说探寻的核心是她们如何在母女关系冲突与和解中获得身份认同。小说中四组母女关系都与"镜中像"这一意象密切相关,显现了维系母女关系的四种不同纽带,母女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系可以超越年龄代沟及文化隔阂,最终达到精神上的一致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小说《骨》是伍慧明的第一部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隐喻特征,反映了华裔美国文学对西方话语霸权的隐性渗透。论文以身份构建理论为研究依据,以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为研究对象,围绕身份认同、华裔父辈的历史脉络和新一代华裔的自我和谐人格的构建进行论述,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对两代人身份追寻之路进行梳理和解读,以加深对华裔美国作家身份主体性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0.
《女勇士》将母亲的“讲古”与叙述者的想象巧妙结合在一起,以对话性叙事结构表现一个华裔少女寻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而叙述者主体身份的建构是在与现实和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抗拒的抉择中和中美文化的融合中完成的。这部作品开启了华裔文学与美国主流文学、文化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李娟 《考试周刊》2012,(72):25-26
谭恩美的《喜福会》自从1989年出版以来,对其的研究便络绎不绝,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籍华裔女儿在美国社会的生活,通过母亲与女儿不同文化身份和文化差异在构建自我身份时产生的问题与矛盾,对母女关系进行解读,反映出两代华裔女性秉承双重文化身份的微妙态度和观念的变化,以窥新一代华裔子女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进一步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12.
胡燕  黄荷 《文教资料》2009,(12):14-15
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表达了作家对中关文化能和谐相处、相互融合的期许,但是小说中在西方长大的女儿对母亲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排斥态度正是西方社会以东方主义的种族中心为出发点.排斥被视为“他者”的非西方文化的典型范例,她所刻画的中国形象仍然是西方文化所折射的“他者”形象。华裔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和尴尬处境使她们的文学创作流露出身份多重性的困惑.她们的作品既表达了对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渴望,又传递了对自己祖先文化的追寻与确认。  相似文献   

13.
《喜福会》是以描写边缘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名篇佳作。谭恩美对书中八位美籍华裔母女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揭示了她们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本论文尝试分析谭恩美在写作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从而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实际被搁置在美国的社会、种族、文化的边缘境地,在身份求索的过程中扮演着“双面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华裔美国女作家,王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以及任碧莲深受来自族裔以及女性的双重桎梏。然而,她们先后成功地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的美国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文章拟从她们的作品分析入手,研究她们各自不同的言说策略。这些言说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华美群体在跨文化环境下寻找文化认同,确定文化身份的艰苦思索及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作家关注的永恒主题。谭恩美也不例外。她在作品《喜福会》中对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进行了探讨。本文侧重分析华裔女胜如何在西方文化中沦为“他者”致使身份的丧失及以何种方式达到文化身份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身份,以及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阐述在美国社会中,少数族裔艰难的文化身份认同之路。对在美国生活的华裔女性作家来说,中国文化始终是她们精神的皈依之处,是她们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思美这四位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她们作为不同主体,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社会背景中,显示了华裔文化身份认知从无法抉择的选择、无奈地被同化、含混商讨到“复合型”族群性建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国华裔妇女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总体语境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18.
《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作。该小说主要描写了四对美籍华裔母女之间错综复杂、悲欢离合的故事,深刻反映出第三世界妇女在以白人男性为中心的美国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斗争的现实。基于此,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喜福会》,探讨四对美国华裔母女对多重压迫的觉醒和她们如何在性别、种族、阶级的压迫下进行修正和建构自我身份,以及在美国社会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文化身份,从边缘化的"他者"形象逐步转变为"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裔这一特殊身份以及与之伴随的文化冲突让美国华裔文化翻译略显复杂,尤其是戏剧文化研究更是难以捉摸。美国的华裔戏剧文化翻译者首先要打破语言这一表层的阻碍,毕竟语言是人际互动的基石,只有在语言互通有无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自由地交流。其次便是文化差异,所谓的异国风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下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十几年来,美国华裔戏剧文化翻译的佼佼者不断涌现,同时针对美国华裔戏剧进行研究的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多,他们分别就不同侧面对华裔美国作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尤其是对黄哲伦的戏剧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在研究领域,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大都侧重在黄哲伦的《蝴蝶君》上,对其近期的作品《中式英语》,目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很少,特别对其所蕴含的文化翻译研究鲜有涉及与关注。鉴于此,首先阐释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结合国际化视野,回顾文化与翻译的历史文明,从而揭示文化与翻译的本质联系。随后,通过回顾黄哲伦的个人生活、文学成就以及前人对其重要戏剧的研究成果与评价,发现前人在翻译研究《中式英语》方面是空白的,并且结合黄哲伦的《中式英语》,尝试分析与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翻译特征。最后,从不同角度利用文化翻译作为批评的措施,阐释东西方差异与误解对文化翻译的影响,并且探索美国华裔戏剧文化翻译研究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20.
王刚 《考试周刊》2011,(79):20-21
离散是近年来族裔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华裔作为一个离散群体,在文化身份认同方面表现出离散文化的特点。本文从离散理论的视角研究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梦娜在希望之乡》中主人公梦娜的身份建构,试图说明任碧莲用梦娜不断变化的身份认同质疑族裔与文化身份的固定化和唯一性,从而提出华裔离散者身份建构的流变性与混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