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渗透情感教育,重构学生的精神家园的方法有:以"图"入境,唤起学生情感;以"情"入境,触发学生情感;以"戏"入境,让学生体验情感;以"趣"入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今"入境,激起学生情感。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学生作文过程的催化剂,应如何来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呢?我在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调动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情感;以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写作情感;加强阅读丰富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积累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相似文献   

3.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情感是学生习作的原动力,为文者情动而辞发。如何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让学生在习作的整个过程中充满着情感,以此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呢?针对此进行探讨,主张通过"在观察认识中激发情感"、"在材料整理中酝酿情感"、"在想象构思中注入情感"、"在文字叙述中表达情感"、"在讲评总结中延续情感"等环节、手段,调动、激发、深化、延续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课标"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带着充沛的情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元素的课堂生成,让阅读教学因"情感"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5.
让情感奏响课堂教学和谐的乐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投入了情感,才能学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更加轻松,学得更好。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首先要对学生以"爱",用"爱"来感化学生;其次,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振撼;第三,我们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育学生的情感;第四,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得以融入。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艺术对于集体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是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必须做到情感教育与情感教学,即"爱心育人".做到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唯有如此对自己的"情感"重视和对学生的"情感"认知,才能主导性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有兴趣,首先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产生"听语动容"、"受言激情"、"纳言暖心"的神奇效应。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情感、教材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三者融会贯通的过程。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因,是学习语文、发展智力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还要把这种情感"移情"给学生,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自觉、主动、投入地学习。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从而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差生班"的授课情况为例,从"完善自我,用形象魅力吸引学生"、"借助网络‘关注’学生,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和"领情入境,诱导学生求知情感"三个方面注重师生情感交流,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动员",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运动既是身体活动又是社会活动,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个性差异,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正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对284名体育专业和241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对两者身体自我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学生身体自我明显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男女生身体自我分别明显优于非体育专业男女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男生身体自我分别优于女生;体育专业城镇和乡村生源学生身体自我分别明显优于非体育专业城镇和乡村学生,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乡村学生身体自我分别优于城镇学生。专业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对身体自我的身体协调和身体活动指标具有显著影响,专业和城乡的交互作用则对身体自我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000多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后,进行体育选项课教学与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选项体育课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就体育教学培养高师学生体育能力方案对泉州师范学院2002级外语、理工学院12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1年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能力培养方案更能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自我锻炼和体育评价、促进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指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意识,并提高自身素质。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从理论输入,榜样引导和行为训练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学生现状,对高职体育教学应进行改革。本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应以调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新的体育课程系列,改革考核方式,为学生终身锻炼奠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健康素质的发展、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促进高校体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全文从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出发,结合体育专业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从指导思想、组织建设、情感教育、目标管理和活动组织等方面思考如何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力求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9.
本结合当前素质教育,针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更深一步地探讨、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心理上.2、由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加强体育学习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The C.R.E.A.T.E. (Consider, Read, Elucidate hypotheses, Analyze and interpret data, Think of the next Experiment) method uses intensive analysis of primary literature in the undergraduate classroom to demystify and humanize science. We have reported previously that the method improves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ntent integration abiliti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enhancing their self-reported understanding of "who does science, and why." We report here the results of an assessment that addressed C.R.E.A.T.E. students' attitude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beliefs about learning, and confidence in their ability to read, analyze, and explain research articles. Using a Likert-style survey administered pre- and postcourse, we foun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tudents' confidence in their ability to read and analyze primary literature, self-assessed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e.g., their sense of whether knowledge is certain and scientific talent innate). Thus, within a single semester, the inexpensive C.R.E.A.T.E. method can shift not just students' analytical abilities and understanding of scientists as people, but can also positively affect students' confidence with analysis of primary literature, their insight into the processes of science,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