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刑事再审程序是我国纠正错误生效裁判的一种特殊的救济程序。刑事再审程序的设立,对于纠正错误的裁判,保护当事人特别是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尊严,树立司法权威,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刑事再审程序,应取消法院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力,明确规定再审的理由,明确规定提起再审的时限和次数,取消原审法院的再审权。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启动刑事再审程序主体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启动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是法院和检察院。然而由法院主动启动刑事再审审判程序,不符合控审分离、裁判中立、控辩平等等诉讼理念和原则。因此,应该取消法院的再审启动权,将启动主体限定为检察院,使审判监督程序的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刑事再审理由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再审理由的规定具有非确定性,非理性化的缺点,致使实践中当事人间及其与法院之间对再审标准的认识时常不统卫,引起再审程序的混乱,本文从再审的正反作用入手,辨证地分析再审的特点和局限性,对现行再审理由进行一定的解构,并重构了我国的刑事再审理由。  相似文献   

4.
一事不再理原则是国际刑事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由于一事不再理原则蕴含多重价值理念,因此受到世界各国推崇。我国未确立该原则,我国的刑事再审程序与该原则存在着冲突。我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在刑事诉讼中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并相应地改革刑事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是我国审判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权保障和公正价值。我国审判监督程序在申诉制度、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和具体程序的运行等方面存在着不少弊端,亟待完善。因此,应强化当事人申诉权;取消法院主动决定再审权;明确再审的管辖、再审方式和效力;确立再审不加刑原则。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缺陷比较突出。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在立法中完善发起再审程序主体的设置,取消法院发起再审的主体地位,限制检察机关发起再审的范围。规范提起再审的事由,保障当事人发起再审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中外刑事再审制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刑事再审制度在发起主体、发起理由、管辖方式、发起时限及次数和改判原则上存在差异.我国应借鉴国外制度设计的价值理念,使再审程序设计做到实体真实和正当程序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383条确立了当事人申请再审一次原则。规定中"当事人"存在"再审申请一方当事人"以及"双方当事人"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再审判决、裁定"存在"一审再审的上诉案件的再审"以及"一审发回重审上诉后的再审"两种形式上并非直接表现为再审裁判的情况。再审申请程序不同于再审程序,其严肃性应当适当让位于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因此可以采用"申请人不同"以及"再审适事由不同"的双重要件模式来解释当事人的范围。基于再审程序的纠错性和严肃性,"再审判决、裁定"应当包含不同解释下可能衍生出的两种情况,即当事人不能对一审再审的上诉案件和一审发回重审的上诉案件提起再审申请,以此强调再审程序的纠错功能,避免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再审不终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刑事案件中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被发现确有错误,只有依法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即刑事再审程序才能得以更正,因此再审程序在刑事诉讼中的救济和调和功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司法公正价值的实现。但目前由于司法资源缺乏、重实体轻程序的司法观念等种种原因,我国再审程序在公正与效率的平衡上、充分保护当事人权益上、司法实践具体操作上还存在很大不足,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刑事审判监督制度越来越显得不堪重负;加之审判监督程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权威。因此,应对审判监督程序加以严格限制,建立有限再审制度,使其更符合公正与效率的诉讼理论。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刑事审判前程序构造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审判前程序构造是指刑事案件由侦查机关立案侦查至人民检察院起诉到法院审判之前这一过程中控诉、辩护、裁判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我国的刑事审判前程序由侦查机关主导 ,缺乏必要的程序制约措施 ,往往发生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因而需要引入刑事审判前司法审查等机制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事审判前程序构造。  相似文献   

12.
缺席审判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美国、日本、法国等各主要西方国家在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立法上既有差异也有共同特征,通过相关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出刑事缺席审判的诉讼理念与运作原理。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刑事诉讼中的起诉效力与审判范围入手,结合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罪名变更上的价值选择与实践,对我国刑事审判中罪名变更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就相应的制度建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刑事审判职权优化配置是刑事审判改革的关键内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优化刑事审判职权配置要与刑事司法改革的目标保持一致,并应侧重追求内容的实效性。在具体优化措施上需要同时在有形的机能设置和无形的制度运行两个角度上有所作为——我们称其为双维度式的优化配置。进而言之,在有形的机能设置方面要兼顾外部体系以及内部体系两个层次;而在无形的制度动态运行方面则要在刑事陪审制度、刑事和解制度、刑事证据规则制度等多领域予以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人手,同时借鉴他国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问题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刑事审判公正是对刑事司法活动的理性和理想要求,包括刑事程序公正和刑事结果公正,其核心是程序公正。影响我国刑事程序公正的原因包括审判独立没有得到真正实现,定期宣判等,应以相应对策解决。  相似文献   

17.
控审分离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有所体现,但妨害控审分离的因素仍然存在,有必要对此作出完善.  相似文献   

18.
在刑事诉讼中,刑事审判程序的基本结构可分为法官庭前活动和法庭审判两个阶段。由于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及司法实践中的习惯做法,使得我国法官庭前活动打破了近现代刑事审判程序结构。文章旨在通过对我国法官庭前活动现状的阐述,剖析其弊端及成因,并提出改革我国法官庭前活动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9.
补充侦查是一项刑事诉讼制度.它对于刑事诉讼目的实现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当运用于司法实践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审判过程中的补充侦查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相反却成为侵害被告人合法权利、司法机关权威以及司法公正的制度。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取消庭审中的补充侦查。  相似文献   

20.
魏方平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42-43,57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重要手段。我国现有的刑事强制措施体系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是"两化"问题突出,即刑事强制措施"羁押扩大化与取保候审随意化",对此问题试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