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修辞观念和体系建构的历史.在世纪之交的学术转型期,回顾修辞学的发展,并对王希杰先生的新著《修辞学通论》作出科学评价,是修辞学发展和进一步繁荣的需要。本文简述了现代修辞学观念和修辞学体系的源流及发展演变,提出“回归与超越”是现代修辞学跨世纪的选择,并在这个背景下,论述了《修辞学通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多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2.
《汉语修辞学》是八十年代最受欢迎的一部修辞著作,它的魅力不仅在于独具特色的修辞品位,更在于内在的科学结构。《汉语修辞学》对语言本体研究所做的贡献,应该引起修辞学史研究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74-76,80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 ,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 ,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 ,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4.
略论修辞学的基本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修辞学的定义 在《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中,我们说过: 修辞活动中的规律,即提高语言表 达效果的规律,就是我们说的修辞。 所谓修辞学,就是研究提高表达效 果的规律的科学。(6页) 在《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中我们又说:  相似文献   

5.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 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6.
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历来从表达这一单向度进行。《接受修辞学》的出版,宣告"表达 接受两极双向互动"理论的诞生。其实,修辞活动的过程,就是修辞信息传播的过程。有修辞信息的传播活动,就必然有修辞信息的传播者。相对于表达和接受的修辞传播,跟修辞的表达、接受三分鼎足,平分天下。然而从传播角度系统地考察修辞,至今未见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修辞学产生的原因是基于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反思和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文化语言学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修辞学会、江苏修辞学会、<修辞学习>等重视文化与修辞关系的研究.对中国文化修辞学研究之展望是: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修辞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更深更广的文化层面观察汉语修辞现象,进一步继承古代修辞学的优良传统,探讨文化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拙文《<修辞学的性质新论>质疑一与骆小所先生商榷》在《修辞学习》1996年第5期刊出以后,引起了比较热烈的反响,陆续见到几篇争鸣文章。这表明大家都很关心世纪之交的中国修辞学的历史走向,怎样才能有大的发展。笔者认真拜读了批评文章再作思考,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论述,也是对批评文章的回答。 一 曹晓宏先生在《也论修辞学属于艺术的部门》一文(《修辞学习》1997年第3期)中用了较多篇幅引述了不少修辞学名家的论述,以说明骆先生修辞学属于艺术部门观点的正确性。其实,有多少人支持、赞同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论断究竟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什么会出现分歧意见。  相似文献   

9.
理论修辞学是关于修辞研究的反思,提出修辞学的基本问题。本文仅从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所获得的启发,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修辞特性、修辞学的元理论等方面继续提出问题来思考。世界的存在是难以言喻的,修辞起源于语言表达的难度,从语言与世界的距离看,修辞的基本原则应是精确表意,其次才考虑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表达效果。诗性或修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从德国浪漫主义到尼采、海德格尔以及认知语言学,都认为反讽、隐喻等并非语言的附加成分,不只是语言中的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的基本面貌。《汉语修辞学》对相关修辞学元理论问题的思考,已显著提升了修辞学的科学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0.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字形修辞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以字形(含汉字的形体、标点、图符等书面因素)为修辞利用的材料,把字形修辞归入积极修辞,认为字形修辞有独特的功能。从整体上看,字形修辞理论是《修辞学发凡》修辞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修辞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希杰是修辞学家中为数甚少的多产者之一。他的《修辞学新论》(以下简称《新论》)出版后,用王希杰自己的话来说,“书评之多,评价之高,”竟是他“事前一点也没有想到过的。”1996年出版了《修辞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前面引的话便是摘自此书“后记”)。和《新论》相比,除了增加了与修辞同属一个平面即相邻学科,但不是修辞学下一个层面的“语体”“风格”两章,和大量的新术语、新概念外,其他新增的内容不多。由于评论《新论》的赞美之辞已经被人家说完了,有了“崔颢题诗”在先,轮到我来评说《通论》也就没有更好听的话说了,只好换个路子,“鸡蛋里头挑骨头”,找出点“碴儿”来看看。好在《通论》“前言”说过“需要同行专家们严肃、认真、不留情面地给予学术批评,甚至于批判”。我虽不敢自许是他的“同行专家”,但王希杰在《修辞和心理》(《语文月刊》)92、12)曾称我为“同行好友好争辩的谭永祥先生”,并虚言溢美,称“谭永祥先生是修辞学家”,我就拾起这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修辞学会、华中师范学院编辑印行的《修辞学论文集》,共收论文和文章三十三篇,三十多万字,内容广泛:有探讨修辞学研究对象、介绍国外修辞研究现状的,有论述修辞同语音、语法、形象思维等的关系的,有关于修辞方式、选词、炼句的,还有作家作品以及相声、谚语等的语言研究。文章大都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比较重视联系语言实际。这是我国解放以来第一本修辞学论文集。中国修辞学会名誉会长为论文集写了前言。该论文集的编辑印行,将有助于推动修辞研究和修辞教学工作。(正)  相似文献   

13.
曹石珠的《汉字修辞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修辞的专著。他对汉字修辞理论作了系统研究,阐明了汉字能否修辞和汉字为什么能够修辞的道理,规范了汉字修辞手段的术语及适应范围,阐述了汉字修辞手段的特点与功能,开拓了汉语修辞的新领域,为汉字修辞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对汉语修辞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毕节学院学报》2006,24(3):F0002-F0002
王希杰,男,汉族,1940年10月13日生,江苏淮安人。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现为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两篇论文,走上语言学研究之路。《有物、真实、切题、适量》一文选入了国家教委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1980年,与吴士文等创建中国修辞学会,为第一任秘书长。主要著作存《汉语修辞学》(1983)、《修辞学新论》(1993)、《修辞学通论》(1996)、《修辞学导论》(2000)、《数词、量词、代词》、《动物文化小品集》、《说写的学问和情趣》、《说话的情理法》、《语言学在您身边》、《语林漫步》、《语法、修辞、文章》、《汉语释疑辨难集》、《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语言随笔精品——王希杰特辑》、《王希杰语言随笔集》(日本)等。王希杰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教学与研究,主要讲授《语言观和方法论》、《现代汉语学》、《语法学》和《修辞学》等课程。2005年11月,王希杰教授受聘为我校学报修辞学专栏主持人。  相似文献   

15.
周秉钧先生主编的“古汉语丛书”之一,李维琦先生著的《修辞学》,最近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读后,觉得该书颇富创新精神,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成就和特色。一、建立了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古汉语修辞学体系。汉语修辞学体系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和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此后的修辞学研究基本上是对它们的调整和修补。比较来说,李先生的《修辞学》在体系上作了两点突破。第一,取消传统的“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分野,重新区别为“一般修  相似文献   

16.
修辞学应该重视修辞过程的研究,因为修辞过程中蕴涵着修辞的矛盾特殊性,涵盖着所有的修辞现象。只有深入研究修辞过程,才能正确认识修辞的矛盾特殊性,才能正确全面地界定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也才能建构起适应新世纪语言学发展的科学而严密的修辞学新体系。探讨以往的修辞研究,我们认为对修辞过程的研究是很不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修辞学的发展。正如宗廷虎先生所批评的“过去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仅仅着眼于表达者,实际上只研究表达修辞学。这样只探讨了言语交际的一端而不是全过程。”(宗廷虎《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向何处发展》载《修辞学…  相似文献   

17.
汉语修辞学史的研究是汉语修辞学中的热点,成果很多。汉语修辞学史研究想更上一层楼,是不容易的。对汉语修辞学研究现状进行评论,是汉语修辞学前进所必须的。这种评论应当建立在“诚”字之上,端正学风。研究汉语修辞学史,进行汉语修辞学评论,目的是要推动汉语修辞学研究,促进修辞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汉语修辞学》(修订本)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辩证修辞观、修辞范畴、修辞格、风格论四个方面论述了它在修辞理论上的贡献:辩证地认识修辞现象与规律、辩证地认识修辞学;以间驭繁,用基本范畴统帅其他范畴;全面、科学地透视修辞格,多方面揭示修辞格的功能、价值;风格论定位准确、合理、科学。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的修辞研究在“五四”以后逐步从文学批评的范围解脱,《修词学教科书》(1905)、《修辞格》(1923)、《修辞学》(1926)第一系列著述的问世,标志着修辞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修辞学发凡》(1932)把汉语修辞研究从修辞格的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胡裕树语)①解放后的《修辞概要》(1953)、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等,以语言单位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为纲,进一步阐释了修辞学的“语言本位”的特质,拓展和规范了修辞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修辞学研究之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修辞学产生的原因是基于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反思和20世纪80 年代的化热、化语言学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修辞学会、江苏修辞学会、《修辞学习》等重视化与修辞关系的研究。对中国化修辞学研究之展望是:进一步探索中国化修辞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更深更广的化层面观察汉语修辞现象,进一步继承古代修辞学的优良传统,探讨化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