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留下了大量中国传教区的年度报告,无论是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天主教史研究,还是对于明清史、中国社会史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但这批档案文献尚未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足够重视。本文简要阐述这批档案文献的内容、特点、规模和史料价值等问题,希望引起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一耶稣会年报制度耶稣会的年报,又称为年信(葡文为Cartas Annuais,拉丁文为Litterae Annuae),是耶稣会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以明末清初进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为研究对象,从传播环境、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和反馈等层面分析耶稣会传教士的文化传播活动.同时,将当前我国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活动与耶稣会的活动相比照,探索两者在传播规律上的共性与个性,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德国图书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历史回顾 德国图书的传入、译介、出版始于明代欧洲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其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对德国图书传人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相伯     
教育家马相伯,原名志德,又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晚号华封先生。他于1840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丹徒一个天主教家庭。8岁入塾读书,先学天主教经典,后学儒家书籍,但他喜欢探询天象奥秘。11岁进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创办的教会学校——徐汇公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先后获得文科奖赏、圣学奖赏、西文奖赏等。  相似文献   

5.
明末修订《崇祯历书》,因朝廷内缺少通晓数学、天文历法之人,崇祯二年(1629)九月,下诏招募西洋传教士到钦天监供职。清沿明制,钦天监中的传教士仍被留用。鉴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渴求,五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康熙帝谕:“西洋来人内,若有各样学问或行医者,必着速送至京中。”从此,不断有受命于天主教耶稣会、或自荐的西洋耶稣会士来到中国,进内廷供事。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上谕档中选辑有关档案,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丁琼 《历史档案》2006,(2):61-67
明朝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进入中国,此后各个教派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在康熙朝中前期,西洋传教士来华是受到康熙皇帝的极大欢迎的,康熙允许他们传播天主教。但由于礼仪之争,康熙命令禁止传教,令在华传教士必须领票,不领票的传教士被驱逐出境。雍正元  相似文献   

7.
张敏 《文化遗产》2017,(2):71-79
花地玛圣母瞻礼是20世纪初从葡萄牙传播至澳门的天主教仪式,它是澳门天主教的三大巡游仪式之一,既保持葡国天主教的特征,又糅合澳门本土的文化因素,是南欧文化与澳门本土华人文化的结合产物。本文从仪式展演、参与仪式人群类别以及仪式符号象征等方面进行考察,探讨华人与土生葡人两大族群文化的融合以及澳门宗教文化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8.
毛瑞方 《历史档案》2006,24(3):10-15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出于耶稣会传教事业的需要,1613年,时任在华耶稣会会长的龙华民(Nicolaus Longobardi)派遣比利时人金尼阁返回欧洲,向教皇汇报在华教务,同时请求增派教士来华,设立中国教区,并募集图书,以备在中国建立现代图书馆之用。金尼阁于1614年到1618年间在欧洲募集西方图书七千部,并将它们带回中国。西书七千部入华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七千部西书的募集者金尼阁,作为一名天主教耶稣会在华传教的杰出骨干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他的传教思想、募书动机、募书原则、募集过程,是七…  相似文献   

9.
正墟沟北崮山天主教堂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镇北崮山东麓,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该教堂目前归连云港第一疗养院管辖,成为疗养院的办公用房,主体建筑仍旧保护良好,2010年以"近现代重要史迹"的身份被当地政府列入"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近代天主教在海州地区传教活动的历史见证。一、近代天主教在海州地区建堂传教情况天主教传入海州地区的时间大约是1890年代(清光绪年间)。当时,天主教在江苏等地传教的是法国巴黎天主教耶稣会,教会地方组织是天主教南京代牧区(后改称  相似文献   

10.
“利玛窦规矩”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随着其海外殖民事业的拓展,西方天主教会输出宗教的热忱空前高涨.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传教组织"耶稣会",转向东方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玛窦规矩”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随着其海外殖民事业的拓展,西方天主教会输出宗教的热忱空前高涨。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传教组织“耶稣会”,转向东方发展。由于利玛窦之前来华的耶稣会士与澳门殖民者保持密切关系,明初政府实施了闭关海禁的对外政策,加上驻澳门耶稣会士实行的完全“葡化”的传教方式过于陈旧、僵化,不少传教士便认为“让中国人改变信仰”会如同“接近月球”一样困难。  相似文献   

12.
崔维孝 《历史档案》2007,3(2):16-23
在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天主教入华和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还是托钵修会(Medicantes)①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托钵修会之一的方济会是继耶稣会之后入华的第二大修会,其传数士人数、传教区域和发展教徒的数量虽然少于耶稣会,但却远远多过道明会和奥斯定会等修会.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时期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天津创办了两家文化教育机构,一为北疆博物院,是文化机构;一为天津工商学院,是教育机构。两者之间互有联系,但又互有区别。根据当时天主教在天津创办的《益世报》以及近代最具影响力的《申报》报道的具体情况,可以认为二者作为独立机构单独发展,却互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世儒教与基督教的会通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来到中国,初着僧袍,后改儒服,援引中学解释天主教,企图融合儒耶两教。在中西文明交流的意义上说,利玛窦的贡献非凡,他不仅带来了依附在基督教上的西方文化,也传播了西方的数学、地理、天文等科学知识。儒耶两教真正的交流自此开始。在利玛窦来华之前,唐代贞元九年有基督教分派景教进入中国,“虽以尊君事父相号召而欲与儒学伦理妥协,但终究谈不上与儒学的会通”。在利玛窦来华后,会通儒耶两教,  相似文献   

15.
十七至十八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基于天主教教义,对于中国祭孔、祭祖、祭天的风俗礼仪提出质问,从而引起天主教内部不同教派以及康熙朝廷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反应和论争。围绕这一论争形成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其中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写成,也有少量的满文文献。本文翻译介绍的是一篇有关礼仪之争的满文史料,它作为一篇原始文献的副本刊载于耶稣会士所编辑的《Brevis Relatio》(汉译《简短的报告》)一书。  相似文献   

16.
一明末清初,在天主教的活动中,起着很大作用的乃是上海人徐光启(1562~1633)。他位至内阁大学士,翻译和介绍了西洋科学书籍,是有名的“实学者”。同时,他也是“明末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是受到耶稣会士高度评价的伟大的天主教徒[1]。至今为止关于徐光启的研究可分为二方面:一方面作为实学者(科学者)得到了高度评价;另一方面是研究和评价了他的天主教徒之事迹。在这些研究中,作为当时的天主教徒,尽管他受到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关于他对“天主教理解”则作了如下的评价:“徐光启的根本思想包含了中华思想,所以不能完全说是天主教民[2]。”…  相似文献   

17.
自从16世纪下半叶葡人发现海路之后,西方传教士接踵来华,渐渐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从第一部先秦典籍《大学》和《论语》部份篇章被译成拉丁文到徐光启和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出版,宛如繁星点点嵌缀在中西文化的苍穹上,永远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其中钱德明编著的18世纪著名的巨篇《中国杂纂》就是这点点繁星中的一颗明星。这部4开本16册的鸿篇,从1776年出版第一卷到1814年第16卷付梓为止,前后耗时40年,它是在天主教耶稣会一批学者、史学家合作和支持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清康熙初,曾发生一起震动朝野,影响中外的大案,即杨光先控告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案。在此案中,有一大批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受株连,又有很多清政府官员包括高级官员受到严厉处罚,顺治朝推行不久的新法又被否定。这一案件至今仍为史学家关注,因此,笔者拟以所见到的清代满文档案和其它文献史料记载为稽考之凭证,对本案的前因后果以及经过作一概述。一本案的引发汤若望(1592—1666年),德意志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通晓天文。1618年,他受耶稣会派遣,来中国传教。当时,由于历局官员所推算的数据与天体运行规律不合,日食测验屡次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许多西方传教士怀其所学,梯山航海,来到中国,一方面从事传教工作,以扩大耶稣会在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以其所学,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德国人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就是其中一位极具影响的人物。本文试对他在中国传教的得与失进行探讨。 一 天主教在清初迅速发展 自明嘉靖后期起,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坚持教规原则,要求领洗入教的中国人不论姓名、服饰、习俗等等,一律按西方习俗加以改变,所以在这一时期耶稣会在中国的工作进展相当有限。自万历前期起,意大利人罗明坚(Michaele Ruggieri,1543—1607)、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来到中国以后,改变了以往的方针,将传教工作尽量与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要做到传教本土化。他们学习汉文,研读四书五经,用汉文编写  相似文献   

20.
上海公共图书馆发展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伟 《图书馆杂志》1998,17(1):58-59,46
上海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成化二十年(1484)上海县知县刘琬在县学所建立的尊经阁,但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则首推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于1847年在上海徐家汇所创办的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在此之后,上海市立公共图书馆开始酝酿建立。 1 上海图书馆名称的出现与首家市立图书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后,一些西方宗教团体和侨民社团相继在上海开办了一些藏书楼和图书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