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从市场化和全球化两个层面,阐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双重主体地位的内涵,并从规模和效率视角实证分析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难以通过“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来解决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创新尚没有成为国有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驱动;私营企业研发活动发展较快,研发效率较高,但是发展空间受限制;外资企业研发活动市场化导向强、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一个基本共识.然而中国企业与美欧企业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仍然被跨国公司掌控,引进、跟踪和模仿仍然是国内企业创新的主流,在全球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上仍然处于低端.那么,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何变化?今后要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呢?在进入"新常态"条件下,谁是发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核心力量?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有多大?  相似文献   

3.
张赤东 《科研管理》2015,36(11):71-79
科学、客观评价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展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基于国家创新系统、创新过程理论等,构建了学习再造-价值再造-结构再造(LVS)系统分析框架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2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构再造力提升最为突出,价值再造力有持续、大幅提升,学习再造力有提高但存在薄弱环节,总体上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大幅度提升,其TII指数增长了49.8%。结构分析表明,大型企业特别是民营大企业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作用最大。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真正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制度创新。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需要改进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积极推动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联盟、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  相似文献   

5.
面对研发全球化和合作创新发展大趋势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全球化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水平,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的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根本途径。一方面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持续有效地开展。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有四个方面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技术创新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现有研究虽然对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定义,但存在定义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文中在整合以往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的内涵重新界定;其次,完善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及其维度的确定。通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整合与补充,文中进一步明确了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相关理论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系以及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性,指出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不能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强化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制度的日益完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研发活动的主体,企业研发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民营企业的优势地位不断增强.然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仍没有真正确立,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研发活动的质量仍有待提升,企业研发投入中仍存在着许多关键的结构性问题,包括研发强度低、科学研究的比重低、高技术研发占比低等等.本文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技术创新成为维持与提升国家、产业、地区与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确立,激发了我国企业的创新热潮.在比较评述了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机制和政策,对我国技术创新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从政策、市场、R&D投入机制、融资、产学研和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爽 《软科学》2016,(3):11-14
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SFPM)对中国92家新能源上市企业在2010~2014年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重点考察了R&D强度和政府支持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且增长缓慢;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明显的正向作用;政府补助在新能源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为此,应继续加强基础研发工作,确立企业在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政府补助的申请及落实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以2007-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政府环境审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环境审计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政府环境审计的当期和下一期中,在下两期中表现并不显著。进一步探讨了上述正向影响的机制后发现,政府环境审计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融资约束机制来促进企业创新。最后,探讨了上述正向影响的异质性后发现,政府环境审计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非国有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的企业中。研究结论在理论上丰富了政府环境审计的经济后果研究和企业创新的驱动因素研究,在实践上为完善政府环境审计制度和推动创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推动的技术变革正对全球研发活动组织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创新研发活动的环节和流程已发生明显改变。本文对“互联网+知识管理”模式进行研究,阐明这是一种以网络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内在机制促进知识的更新、吸收和转化,并能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新模式。文章首先从相关理论综述分析出发,重点梳理新兴业态下“互联网+知识管理”模式对创新研发活动的影响路径和机制,由此得到该模式的内部机理,并从政府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的角度给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Matsuyama与 G-S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金融错配等变量,系统考察金融错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并予以模型刻画,进而提出核心命题。利用2003—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在测算金融错配指数的基础上,从政策扭曲与金融摩擦双重视角对上述核心命题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金融错配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尤其是对企业“创新质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检验揭示,金融错配会通过政策扭曲和金融摩擦这两条路径影响企业创新。本文研究意义在于不仅从微观层面揭示金融错配抑制创新的内在逻辑,同时从双视角进一步剖析金融错配的影响渠道,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背景,以世界银行中国制造企业微观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转型中国家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数字化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政策不确定性促进企业创新链数字化。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双元创新行为(探索式与利用式)在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数字化之间产生部分中介作用,且边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市场非正规竞争与企业寻租会抑制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数字化的正向关系。经济后果检验结果表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强化创新数字化最终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本研究为转型中国家审视创新数字化的驱动机理提供了新的微观证据,为企业以及政府推动创新数字化提供管理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原毅军  于长宏 《科研管理》2019,40(8):135-144
本文从研发效率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企业RD结构①的决策模型,通过分析模型发现:研发效率的提高会促进企业RD结构的改善,而企业内外部创新条件的改善将会正向调节研发效率对企业RD结构的影响。利用DEA方法测算企业研发效率并基于动态GMM方法对上述结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研发效率的提高对企业RD结构的改善确实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的盈利能力、技术创新强度和所获得的政府支持等创新条件的提高对RD结构不仅具有直接的改善作用,还通过正向调节研发效率对RD结构的影响从而对RD结构的改善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艾德洲  李宇 《科研管理》2021,42(9):127-133
     传统创新领域的研究中企业、政府和制度环境相对独立。然而,随着中国政府“放、管、服”和基层服务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企业能够以社会网络关系为载体,依托与政府和业务关联企业的强联系和弱联系实现网络性互动,从而改善制度环境,实现创新绩效。在复杂制度环境下打破企业与政府的角色锁定成了创新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自贸试验区海关通关改革案例的演化分析,研究了监管的企业嵌入过程,研究发现:(1)企业可以通过专业性和业务契合嵌入到监管规则的制定和监管的实施过程;(2)监管的企业嵌入式创新机制能够在专业性和治理成本等方面有效提升监管的创新效率;(3)相对监管的智能化创新,监管的企业嵌入式创新更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为监管的企业嵌入式创新机制提供了前沿范本,对于中国情景下合作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冉茂盛  同小歌 《科研管理》2020,41(10):89-97
本文基于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金融错配现象为现实依据,利用2003-2015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在测算金融错配指数和外部融资依赖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GMM方法,从政治关联的视角对上述命题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金融错配显著抑制企业的创新产出,特别是对含金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通过进一步探讨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活动的调节机制发现,政治关联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影响企业外部融资约束进而影响金融错配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能够有效缓解企业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对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8—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及企业所在城市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考察普惠化制度安排和选择性直接支持对企业研发绩效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创新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与选择性直接支持相比,普惠化制度安排能够更精准地促进企业高质量研发产出,且其创新促进作用更持久;(2)政府参与创新的两种方式对企业高质量研发产出存在协同促进作用;(3)普惠化制度安排能够缓解不完善的市场化环境对企业研发活动的负面影响,而选择性直接支持的创新促进作用在较高的市场化水平下才能充分实现;(4)普惠化制度安排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研发绩效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选择性直接支持的政策效果在成长期企业中更显著。政府应在进一步优化现有选择性、差异化直接支持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功能性、普惠化的制度安排推动国家创新治理体系完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19.
市场化进程与上市公司R&D投资: 基于产权特征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颖  刘星 《科研管理》2010,31(4):81-90
摘要:基于市场化进程驱动企业R&D投资的理论阐释,本文实证考察了市场化程度对不同产权企业R&D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市场化程度不仅与企业R&D投资强度正相关,而且市场化程度与行业竞争的共同作用对R&D投资的影响程度更为显著;(2)央企和民企的R&D投资对市场化程度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地方国资委所控企业的26倍和23倍,为地方企业集团公司的2倍和18倍;(3)与地方国资委直接控制的公司相比,相同的市场化程度对企业集团R&D投资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4)只有在市场化进程达到一定程度后,R&D投资的价值效应才可能因市场环境的实质性改善而逐步彰显;而地方政府基于短期利益的干预,很可能削弱了市场化进程对R&D投资价值的边际贡献。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企业R&D投资的市场驱动机制和产权约束条件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朱兢  肖婧文  付晓蓉 《科研管理》2022,43(5):121-130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高水平外循环的准自然实验,研究了倡议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在重塑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合理化国际分工方面与高水平外循环相辅相成,并能够从总体数量与研发质量两个维度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化解一段时间以来本土企业“量与质不可兼得”的创新困境;第二,高水平外循环帮助企业对抗来自高技术中间品供给端与国际市场需求端的双重挤压,通过外部市场迁移、创新要素集成、生存风险规避三大机制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本文建议,政府应引领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在畅通型国家中寻找新的市场机遇,通过更高水平的外循环来赋能本土企业,同时,要构筑研发资金与研发人员的“蓄水池”,疏通要素流动渠道的堵点,驱动创新要素内向集成,以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