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素养”在2000年版初中语教学大纲、高中语教学大纲中各出现了一次,与“语素质”、“人素质”、“语能力”并列使用。其意义不明确,地位不突出,当时影响不大。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使用了“语素养”一词,并将“语素养”作为语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与核心理念,挤兑了“语能力”的核心地位。于是,“语素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本身的科学性也立即遭到质疑,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语素养”的论争,论争一直延续至今。“语素养”的论争主要涉及到“语素养”提出的意义、“语素养”的内涵和“语素养”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给“语文素养”一个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语素养”作为一个新的课程概念十分突出。课标的主体部分如“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或对它着重强调.或把一些重要的立论和命题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或由它统领总的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说“语素养”是整个课标之魂,被认定为语课程的核心概念.应当符合制订的本意。但十分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3.
《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课程”。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得到落实,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堂。  相似文献   

4.
《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课“应致力于学生语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于是,新世纪伊始,“语素养”成了语课追求的目标,有问题吗?表面看似乎没有,但是,深入思考一下,恐怕不是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5.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认识中华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化智慧。关心当代化习惯,尊重多样化,吸取人类优秀化的营养。”“提高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成为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收集信息”,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作为一个语教师,按照《语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应该强烈意识到,加强阅读实践,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语阅读的数量,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语素养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那么,怎样立足于课堂和教材.在有机“放开”中“开放”,拓展学生的阅读领域,全面培养学生的语素养呢?下面简述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学生语素养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素质。《语课程标准》指出:“语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由于“语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加强学生语素养的培养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拟结合语教学实践,谈谈学生语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素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语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这一理念,而且要在语教育教学实践中置“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素养”为首要任务。因为它“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高中语新课程改革凸现了以“语素养”为利好的价值追求,这一点,体现了和原来语课程价值取向的显区别。什么是语素养?巢宗祺教授认为:这里的“语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由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语课程标准》负责人巢宗祺教授发表了《谈谈“语素养”》的讲话,他指出,“近几十年来,语教育经历了由‘知识利益’向‘能力利益’的教育模型发展的阶段。”“这次课程标准的出台,就是要在上述两种模型的基础上建构起‘语素养’的教育模型。”“过去的两个阶段,记忆也好,训练也罢,构建的是一种线性的模型;现在是三个维度,构建的是立体的模型。”(讲话全参见江苏教育出版社网站,章链接:http://www.1088.com.cn/200111/ca725.htm)  相似文献   

11.
新颁布的《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生成了语课程及其教学的新理念:①语  相似文献   

12.
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性的和谐统一。语的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使它发挥出语育人的巨大作用。为此,语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素养。因为语素养就是工具性与人性统一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3.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认知活动,有效教学行为应指向于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期望,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素养培养的一种认知过程,语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语素养,指导学生正  相似文献   

14.
编按 关于语言字的训练,曾经一度成为我国小学语教学研究的热点,然而随着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语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素养”,强调语课程中的人性,“语言字训练”似乎正在淡出小学语课堂。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再来讨论“语言字训练”,似乎显得有些不舍时宜。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在目前这种背景下重温当年开展的语言字训练的话题,似乎也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杨再隋、吴忠豪、陈建先三位专家就此话题展开对话,或许我们对“训练”乃至语教学能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发展学生“语素养”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为新时期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其内容具体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巢宗祺《关于语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语建设》2002.7)。纵观学生语学习的全过程,从哲学的视角考察学生语素养的形成,它大致经历两个过程——量变和质变,即先是达到量的积累,然后实现向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6.
高会学 《山东教育》2004,(32):17-18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字眼,叫做“感悟”。感悟一词走进语文课程,不仅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有些陌生,以至于对其相关要求的实施很感生疏,就是一些语文界的权威人士也觉得“这个核心概念难于诠解”,甚至认为即使从《辞海》、《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这些权威性的辞书上也“得不到合适的答案”。于是有人便责怪课程标准对于这些新概念应有的说明“语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计思路: 课外阅读是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教学必须切实抓好课外阅读.有效的课外阅读对帮助学生掌握课内知识,提高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语素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课标》也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同时明确要求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在145万字以上。因此必须让学生有兴趣读书。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相似文献   

18.
新《语课程标准》在确定语课程的地位时说: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以学生为本,张扬学生的思想,培养学习的能力。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积淀语素养,让学生做学习主人。  相似文献   

19.
本针对现今中学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滑坡现象,结合中学语教育,深刻剖析了语素养的内涵,强调语素养对全民族语水平提高的重大意义,并指出了在中学语教育中加强语素养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的社会背景考察可以看出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发展脉络。仅从“革”结束后的二十多年来说,就可以梳理出这一脉络。十年“革”给教育事业带来的结果是知识的荒芜,全社会的语素养极大滑坡,在这个背景下,社会对语基础知识的渴求使得语基础知识的教学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百废待兴的语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刘语基础知识上,因为想筑起一座语的大厦必须打好基础知识的基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