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儿争执性行为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幼儿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如果争执性行为升级,就会变成攻击性行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幼儿的争执性行为受大众传媒、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幼儿自身的生物因素等影响.应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对幼儿的影响;减少环境中引发争执性行为的刺激;家固合作共同帮助幼儿改正争执性行为,以提高幼儿的情绪情感认知.  相似文献   

2.
每个两三岁幼儿的家长、教师都或多或少和幼儿本能的争执、打人等同伴冲突行为打过交道。成人首先要明确的是:打人、与同伴争执并不是幼儿的错,而是其自我意识萌芽阶段的一种外在表现。此时成人的干预不在于对幼儿进行道德说教与行为规训,而应当是解决幼儿的争执与打人行为本身。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幼儿的主动探索活动,因为幼儿的主动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必经之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可抓住以下契机。探索在争论处幼儿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会有自己的见解,也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他们与同伴意见不同、争执不  相似文献   

4.
我在对幼儿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在真实的交往情境,尤其是在处理同伴之间的争执时会使用多种多样的交往策略:有些幼儿经常会表现出“谦让”,有些好像特别爱打人,有些会搬出老师或者警察一类的救兵来吓唬别人,当然也有很多幼儿会选择和小伙伴一起商量……  相似文献   

5.
早锻炼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每天他们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拿取运动器具 ,按自己的想法尽情地游戏。但由于场地、器械数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幼儿时常发生各种争执。男的让女的一天 ,张佳怡(女)与陈奕炜(男)两人为玩滑车发生了争执。一个说“我先玩” ,另一个说“我先玩”。争吵声越来越响 ,引起了其他幼儿的注意。一些小朋友开始帮他们出主意。有的帮陈奕炜 ,有的帮张佳怡 ,结果两派又争执开了。无奈 ,最后他们只得请老师帮忙解决。我问主张陈奕炜先玩的孩子 :“你们为什么说应该陈奕炜先玩?有什么理由吗?”同样的问题我也问了另一方。只…  相似文献   

6.
<正>设计意图在玩"猜拳跨步"这个民间游戏时,参加者每次出拳的不确定性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游戏感受,对此幼儿很感兴趣。在户外区域活动中,我曾经组织幼儿玩过这个游戏,他们玩着玩着就开始激烈争执起来。但即使是这样,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这个游戏的参与热情。我发现他们的争执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因为这个民间游戏规则的模糊性,使他们  相似文献   

7.
在幼儿园,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讨论着什么、争执着什么、探索着什么,他们被眼前的事物所吸引,完全沉浸在其中,这就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探究活动。幼儿生成性探究活动就是幼儿自发地围绕一个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自主观察和探索的过程。当幼儿出现这种自发生成的探索活动时,作为发现者的我们,该以何种身份介入幼儿的探究活动呢?  相似文献   

8.
早锻炼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每天他们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拿取运动器具,按自己的想法尽情地游戏。但由于场地、器械数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时常发生各种争执。  相似文献   

9.
幼儿纠纷现象的调查与分析邢少颖一、问题的提出纠纷现象是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因认识、观念等方面不一致而导致的争执或攻击性行为。幼儿之间的纠纷现象是幼儿在生长、发育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形式,它主要通过幼儿的行为表现出来。在幼儿的人际交往中...  相似文献   

10.
《幼儿教育》2013,(Z4):21
编者按:幼儿情绪能力在幼儿认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自2008年以来,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深入开展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幼儿情绪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DBA080051)工作。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同伴争执、受到批评和需要得不到满足是幼儿消极情绪的主要来源。为此,他们从教师和幼儿两个角度入手,形成了相应的干预措施,重在培养幼儿察觉、理解自己和  相似文献   

11.
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幼儿较易以自我中心为主且缺乏语言沟通能力及协调技巧,因而同伴间常常发生冲突行为,如争论、争执及肢体动作冲突甚至攻击现象。幼儿同伴冲突的消极与积极作用并存:如果任凭冲突事件的发生而未适当疏导,可能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互动产生负面效应,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知及如何介入处理幼儿冲突行为颇有探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钱佳 《考试周刊》2014,(63):192-192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争执、争吵、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老师是否应该介入?从何种角度介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呢?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研究者运用访谈法探究4~6岁幼儿的心理压力源问题,结果发现:(1)使幼儿产生心理压力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父母惩罚责骂""父母争执"和"同伴排斥"居前三位.(2)幼儿的心理压力主要源于父母、教师与保育员、教学、环境适应与社会文化、同伴关系以及生理等六个方面.(3)教师、家长、幼儿之间对造成幼儿心理压力的事件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小班幼儿游戏交往规则遵从状况的人格分析及其对教育的启示陈杨力三至四岁幼儿正处在皮亚杰称之为“自我中心”的阶段。他们还不善于彼此交往,因而在游戏中常发生争执和冲突。然而这些争执、冲突大都是非敌意的,是幼儿实践交往、学习遵从交往规则必须经历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自发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由流露,状态自然、感觉敏锐,能自如地应对所出现的争执,蕴含着无尽的教育价值,其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得到充分发挥。作为教师,应怎样正确地看待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行为.  相似文献   

16.
情绪能力对幼儿的认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262名大、中、小班幼儿的情绪能力发展特点进行调查,发现:(1)幼儿表达情绪的行为反应中,破坏行为占一定比例.(2)幼儿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较低,小班幼儿的情绪识别和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均低于中、大班幼儿.(3)幼儿在生气和难过时多采用消极调节策略.(4)能引发幼儿积极情绪的事件主要包括感官得到满足、需要得到满足和受到表扬等,而引发幼儿消极情绪的事件主要包括同伴争执、受到批评和需要得不到满足等.研究者认为,可从幼儿和教师两方面入手,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  相似文献   

17.
幼儿进入中班以后,同伴交往逐渐增多,他们在享受到更广阔的人际交往给自己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不时因为同伴间的争执(如谁喜欢我、谁不喜欢我这样的问题)而烦恼。4岁大的幼儿之间能产生友谊吗?在他们心中,朋友是什么?是玩具重要还是朋友重要?  相似文献   

18.
帮助幼儿养成乐于与人交往、互助、合作和分享的品质,是我们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关于分享的话题备受家长和老师们关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争执和冲突往往是因“分享”问题而发生的,他们自我意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独生子女”的地位使他们缺少了“分享”的天然土壤,他们的社会经验还很缺乏,所以他们有时看上去霸道任性,  相似文献   

19.
镜头一:小(一)班。两名幼儿为看图书发生了争执,波波不慎把丽丽的手抓破了一点皮。老师还在调解,丽丽的母亲接孩子来了。一看见女儿的手,丽丽母亲的  相似文献   

20.
升入中班后,我们尝试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结果发现,孩子们通常会一窝蜂地冲向自己喜欢的区域,争抢区域材料。入区环节变得非常混乱,同伴之间的争执也增多,这不仅产生了安全隐患,也影响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看来,要使区域活动顺利进行,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入区规则。我们通过设计入区卡来调节自主与规则的平衡,使幼儿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