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粲《登楼赋》 兹楼 《赋选》以为“登当阳城楼”。误。王粲所登城楼,旧说有当阳(属湖北)城楼(《文选》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说)者;有江陵(屑湖北)城楼(《文选》刘良注说)者二说。但核之赋中所言“漳水”、“沮水”、“陶牧”、“昭邱”等地理方位,则“当阳”、“江陵”二说显属不合。今据郦道元《水经注·漳水注》:“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宜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  相似文献   

2.
南朝齐刘澄之《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按武陵,郡名,七县指临沅(今常德县、市地)、沅南(今桃源县地),汉寿(今常德县地)、龙阳(今汉寿县地)等处,都在洞庭湖西部,这一带早就以产好茶出名。 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岳阳有(氵邕)湖之含膏”,为天下名茶。(氵邕)湖,一名翁湖,在岳阳县治南。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氵邕)湖诸山旧出茶,谓之(氵邕)湖茶,李肇所  相似文献   

3.
《楚辞·天问》“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今传《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作:“倏忽,电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头,速及电光,皆何所在乎?”今案:“倏忽”一词,古书多用,状急疾迅速之貌。而王逸注文“倏忽,电光”乃“倏忽,如电光”之脱文;脱而于义龃龉。但这一脱误的时间很早。唐柳宗元尝作《天对》有“倏忽之居,帝南北海”二句,自注云:“倏忽,在《庄子》甚明。王逸以为电,非也。”是柳氏所见《楚辞》王逸注已脱误。然而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引王逸注《楚辞》云:“倏忽,如电”;同卷又引作“倏忽,如电光也”(同条又引王逸注文“倏忽,急貌也”,系引王逸《招魂》“往来倏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十九页注“荆门”曰:“就是现在湖北省宜昌市的虎牙滩。”此注有误,“荆门”不是“虎牙滩”。据宜都县志和宜昌地区简志载:荆门,位于宜都县城西北25公里的长江南岸,此处有十二座形如馒头的山峰排在江边,其主峰荆门山,绝顶有石横跨两壁如桥,谓之“仙人桥”此山上合下开、酷似大门,谓之“荆门”,又称“荆门城”。至今水流湍急,山色秀丽,可与巫山媲美,俗云,“上有巫山十二峰,下有荆门十二碚。”虎牙山:位于长江北岸,与南岸荆门山相对峙,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因崖上天生黄白花纹,形如虎牙,故名。山下水急浪恶,露石如磨,名曰虎牙滩。荆门为大江绝险处_,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  相似文献   

5.
赤壁,这片壮丽的山河注定要在中国历史、文学史上名噪千古。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败曹操于此。赤壁何指,说法不一。一说即今湖北武昌县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北魏郦道元《水经·江水注》:“江水左径百人山(今汉阳县南纱帽山)南,右径赤壁山北,昔周瑜与  相似文献   

6.
《尚书·舜典》追记我国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舜曾经“窜三苗于三危”。“三危”究竟为今之何地,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古今学者对“三危”地望有以下十余种说法: 1、认为三危为今甘肃省敦煌县东南的三危山。持此说者最众。西晋杜预说:“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左传》昭公九年注)其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又记载:“三危山在敦煌县南”;唐代李泰的《括地志》也说:“三危山在沙州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名”;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说得更为清楚,“三  相似文献   

7.
《三峡》选自《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注》中的一节。这段文字在《水经注》中没有注明出处,它的作者一般人都认为是郦道元,但经过今人的考证,系转引自南朝刘宋时盛弘之所著《荆州记》。  相似文献   

8.
韩江古名录     
古时,韩江未有名,只称大溪。汉魏时,因其“潮水往复”,(光绪《海阳县志》:“韩江之潮,昔尝至(阝留)隍”)称员水。如《水经注,卷三十七》:“员水又东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东历揭阳而注于海也。”《水经注通检》:“员水,今韩江。”唐宋之时,韩江有鳄鱼为患,又称鳄溪、恶溪。如顺治《潮州府志》:“鳄溪,一名恶溪,亦  相似文献   

9.
汉至西晋,蜀郡江原县地,居成都广都临邛郫县之中。东北限于大江,西傍青城山脉,延并鹤鸣,与蕃地为界,南因斜江,东迳武阳抵江。辖今灌县之南,温江之西,至双流以西,及新津大邑北境,纵逾百五十里,横约二百里,境域广袤。取证唐宋域内山川,四至尤明,《元和志》蜀州:晋原县鹤鸣山、斜江水,青城县青城山、大江(流江)经县北二里,唐兴县(寿阝)江(岷江)一名皂江,经县东二里。永嘉中,李雄据蜀,始以县为郡。东晋因之,且置侨县,宋齐梁相承增损。西魏更为侨郡,周隋废郡并县,仍统于蜀郡。  相似文献   

10.
<正> 《十五》,属乐府旧题,古辞不传。黄节《魏文帝诗注》云:古曲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数篇,“《古今乐录》以为是古诗,朱乾《乐府正义》谓疑即此《十五》,而文帝拟之也。”其诗乃为曹丕游猎遇虎而作。朱乾《乐府正义》论之云:“《水经注》:魏文帝猎于大石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阳南。”黄节《魏文帝诗注》亦云:“乾所云《水经注》,似证此诗为当时所作,意盖可从。若其以‘雉(句隹)’、‘鸡鸣’,谓指丁仪、丁廙、杨修之伦,‘虎啸’,指曹植,则凿矣。”以为此诗为孙礼拔剑斫虎事而作。余冠英先生《三曹诗选》注引朱乾说,并云“所写或许就是当时情况”。然考《三国志·孙礼传》,则言“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帝猎于大石山,虎超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明帝临崩之时,……拜礼大将军  相似文献   

11.
古人研究《水经注》,多事校勘而罕见训释。唯近人杨守敬纂疏,熊会贞参疏之《水经注疏》,集明清以来“郦学”大成,汇萃校勘、疏证于一书,为目前治《水经注》之最佳校释本。然而也不无某些遗漏.下面略补数则,以就教干同好。一卷四《河水四》“华山”条:“自下庙历列柏南行十一里,东回三里,至中祠。”“下庙”,杨、熊未注。健按:即今之西岳庙。“列柏”为晋太康八年宏农太守卫叔始、华阴令裴仲恂所植,现尚存活二株。“中祠”,杨、熊未注。健按:据清人蒋湘南《华岳图经》考证:“即唐封金天王册所谓神祠  相似文献   

12.
游水考     
游水,在历史上曾是联结江苏东北、山东东南的一条重要河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记载,清人杨守敬《水经注疏》有详注。游水流向,据记载是自南向北,为淮河下游分出来的一支沿海河流,切割了历史上海属四县许多东西河道。但是据《水经注》,游水经山东利城(今临沭县)至江苏赣榆县纪鄣入海,即从海拔3米左右的苏北平原流至海拔三十米左右的鲁东南低山丘陵,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今笔者根据史料,对游水略加考索。古今关于游水,说法不尽一致。一说:游水是淮水一条支流。《水经·淮水》:“淮水于淮浦县枝分,北为游水,游水又北迳东海利城县故城东,又北历胸山西,又左迳琅琊计斤县故城之西,又东北迳  相似文献   

13.
《辞海》“杨贵妃”条下说:“杨贵妃(719~756),即杨太真,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小字玉环。……”(见新《辞海》1260面)关于杨氏籍贯,我认为《辞海》说对了一半,说错了一半。 杨贵妃确系山西芮城县西部,即唐时永乐县人。据清乾隆时编修的《蒲州府志·古迹》载:“杨妃村:在雷首山下(雷首山在今永济县南,芮城县西部,即中条山西端)独头坡。唐贵妃杨氏,本弘农人,其父无琰家于蒲州之独头村,贵妃生其间。及入宫后,因号其村为贵妃村,今独头坡正唐村也。”唐永乐县,即今芮城县西部。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0年)撤永乐县,并入河东县(见《宋书·地理志》)即今永济县。永乐县并入河东县后,为河东  相似文献   

14.
(一)三册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课文注〕河阳,黄河北岸。何谓“河阳”?历来有二解:一,“河”专指黄河,“阳”是水的北面,河阳即黄河北岸;二,河阳是春秋时晋地,故地在今河南孟县。课本取前解,不确。  相似文献   

15.
卷子本《文选集注》,原藏日本金泽文库,日本明治维新之际流散。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周勋初先生辑《唐钞〈文选集注〉汇存》24卷搜罗今存流散殆尽。以影印今存24卷观之,原书当有120卷。此书当是日本平安时代中后期(相当于我国北宋时期)日本某《文选》学家采日本所存遣唐使带回之《文选》诸注本汇编而来,故其所采诸家注本多见于日本滕原朝臣佐世《本朝见在书目》(记载约当我国唐末日本皇室公藏、私藏汉籍,《古逸丛书》有影印本)著录。所采李善注、《钞》、《音决》、五臣注、陆善经注既为唐本,而《钞》、《音决》、陆善经注三家原书久已失传,是研究唐代《文选》学及校勘今通行《文选》至为珍贵  相似文献   

16.
很多注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都引用了郦道元《水经注·江水》那段有名文字:“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河阳之北”教材(初中第三册)将“河阳”释为“黄河北岸”,并解释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若如此,则“河阳之北”意为“黄河北岸的北面”,似为不妥。查《辞源》,注为县名,春秋属晋地,故址在今河南孟县。为印证之,检出唐人杜甫《石壕吏》中诗句: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教材(初中第四册)及山东大学的《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均语译为“赶快到河阳去服役”,武汉大学《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将“河阳”注为“其地在黄河北岸,今在河南孟县”。由此看来,“河阳”为地名无  相似文献   

18.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注引杜子春云:“《连山》,宓羲;《归藏》,黄帝。”《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又引郑玄《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玉海》引《山海经》云:“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连山》、《归藏》皆亡,今唯《周易》独存。桓谭《新论》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又云“《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似汉时实有此二书。郑玄注《礼运》云:“其书存者有《归藏》。”据此,则汉末《归藏》尚存。《太平御览》引《博物志》云:“太古书今见存者《连山》、《归藏》,夏殷之书。”则此二书至西晋尚存。行唐尚先生节之尝语余:“干宝  相似文献   

19.
反训是传统训诂学中常用的术语,指在语言实践中,某些语词在某些语境中意义发生了相反的转化.古人早有发现,在我国最早、最古老的辞书《尔雅》中就有反映,如《释诂》既言:“治、肆、古,故也”,又言:“肆、故,今也.”郭璞《注》曰:“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其后,杨雄《方言》卷二也说:“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曰逞,楚曰苦.”郭璞又《注》曰:“苦而为快者,犹臭以为香.治为乱,徂为存,此训义之反复用之是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水经注》所记水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经》三卷,旧题汉桑钦撰,据清儒考订,乃三国时人之作,作者不可考。北魏郦道元嫌《水经》的记述过于简略,“虽粗具津绪,又阙旁通”(郦道元《水经注》原序),乃为之作注,“因水以记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综合性的地理学巨著。《水经》,顾名思义,它乃是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因此,搞清楚《水经》记写了多少条水,郦道元补写了多少条水,《水经注》又共记写了多少条水,当是每一个《水经注》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