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兆麟 《云南教育》2005,(34):45-46
一、活动说明 情绪(心情)是学生最容易感受,但又不容易把握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有愉快、悲伤、恐惧、忧愁、赞叹、紧张等形态,有积极(舒服)、消极(不舒服)之分。运用比喻,将情绪(心情)看作是一个“口袋”,里边有不同的情绪(心情)形态,可以通过翻看来认识,可以通过“整理”来调节。  相似文献   

2.
做教师的,不可能天天都是阳光般的心情,有时难免会心情灰暗,甚至大发雷霆。不把自己的坏情绪带给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境界,而能达到这种境界很不容易。那么,有时候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怎么办?请学生帮助。一、微笑条微笑,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育绝不可缺少微笑。教师每天要经历许多事,有时情绪难免会不好,虽然不至于发火,但“阴着脸”上课、说话总是不好的。为了给学生阳光般的心情,于是,我决定自制“微笑条”,自己设计内容(一般是使自己看后立刻能笑起来的话),自己签名,然后请一位学生保管,等到我心情不好时,这位同学会主动…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情绪以及情绪的分类和作用. 二、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情绪的调节和用认知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绪的初步认识阶段 1.导入课题 同学们好!今天我来给大家上一节心理健康辅导课. 请同学们看这几件事,谈谈你的感受(心情).引入课题并初步认识情绪  相似文献   

4.
【主题】:认识自己的快乐【目的要求】: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快乐的情绪,并学会创造自己的快乐。【设计理念】:小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情绪体验,已经能够比较明确地分清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寻找出引起某种情绪的刺激。因此,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寻找情绪发生的原因,可以通过寻找和留住“快乐小精灵”,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自己的快乐,并引导他们用行动调节和保持快乐情绪。【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活动准备:1.请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使自己快乐的事。2.准备10个“双面人”道具。3.准备几盘“快乐音带”。4.准备几张…  相似文献   

5.
身体不舒服导致心情烦躁、家中有事带来情绪焦虑……当老师在上课前有这样那样的情绪问题时,可以申请钢课,也可以请半天假,由学校的领导为其代课。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三接日前在教师中推行的“情绪假”引起社会关注。霏霏春雨中,记者来到学校探个究竟。  相似文献   

6.
活动目标:1.让学生明白人的情绪变化总会反映在面部表情上。2.认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人有什么影响。3.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桑兰坚强的意志、平和的心态。4.初步学会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培育良好情绪,与人为善,乐观进取。第一部分:超级变脸俗话说,“说变就变孩子脸”。“变脸”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情绪与表情的联系,明白人的情绪往往会通过面部表情流露出来,所以人们称表情是情绪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了解人们多种多样复杂的情绪。活动一:画脸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由欢快舞曲、雷电音响、悲伤乐曲…  相似文献   

7.
《学会调控情绪》是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七年级)第六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调节情绪的基本方法”,从而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上课前,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想了很多:怎样把这节课上得有新意?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第二教时)。教学要求:通过掰菜叶活动,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进一步认识青菜,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  相似文献   

9.
“爱”是教育的基础 ,“严”是教育的手段。“爱”和“严”并举才能达到完美教育的目的。尊重学生。学生年龄虽小 ,但他们可以用“喜”和“怨” ,“亲”和“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教师必须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活思想、活动态 ,和善地、耐心地教育和疏导。教师不能以自己 (成人 )的心态去理解学生、管理学生。应当把自己回归学生同龄的心态 ,才能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更准确地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才便于与学生心灵沟通 ,才利于选择更有效的教育手段 ,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现在的在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由于家庭溺爱有余 ,管教不足 ,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主题]认识自己的快乐。[目的要求]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快乐的情绪,并学会创造自己的快乐。[设计理念]小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情绪体验,已经能够比较明确地分清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寻找出某种情绪的刺激。因此,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寻找情绪发生的原因,可以通过寻找和留住“快乐小精灵”,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自己的快乐,并引导他们用行动调节和保持快乐的情绪。  相似文献   

11.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这部分教材用一系列的实例和直观图,通过平均分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和一个图形的一部分,初步掌握分数的结构,能正确地读写分母是2——10的分数。  相似文献   

12.
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三校实施教师消极情绪回避制度——身体不舒服导致心情烦躁、家中有事带来情绪焦虑……当老师在上课前有这样那样的情绪问题时,可以申请调课,也可以请半天假,由学校的领导为其代课。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三校日前在教师中推行的“情绪假”引起社会关注。霏霏春雨中,记者来到学校探个究竟。恰逢同学们课间活动,调皮的孩子们尽情玩耍,校门口两株桃树繁花满枝,几只麻雀欢快地飞来跳去。“‘情绪假’就是教师消极情绪回避制度。”校长赵美君说。故事得从去年下学期开学时说起。2005年9月,赵美君出任岐山三校校长。新校长对学校的情…  相似文献   

13.
甜味。“甜”让人联想到舒服、愉悦。好的教学应该有温馨的教学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轻松的心理状态,能让人全身弥漫幸福的感觉。教师态度和蔼、心情放松、面带微笑,学生会感到周身舒服,上课也特别来劲。反之,教师一本正经、心急气躁,甚至人为地制造紧张空气,学生就心情压抑,战战兢兢,何谈快乐。“甜甜”的课堂跟教师的语言修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心智活动。而心智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其运行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作文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的现状?这是因为作文不仅仅是语言问题,也不仅是词语运用、段落组织、结构安排等问题。在其深层,还有个写作心灵互动的问题———不仅有“心”(心情、情绪、感受)的影响,而且还有“灵”(大脑、智慧、灵感)的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事工作,总是在一定的心境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参与作文训练———“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更不例外。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递与接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良好…  相似文献   

15.
【活动理念】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 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帮助学生恰当、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小学生从高年级开始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 情绪体验丰富, 但过度敏感, 容易冲动。当愤怒情绪指向自己时,容易自我伤害,指向他人时,容易攻击他人。本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愤怒,掌握合理表达愤怒的方法,学会有效管理情绪,减少愤怒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年前,我积极倡导我班家长参加帮幼儿记“心情日记”的活动。所谓记“心情日记”,是指幼儿将一天中发生的、与自己情绪有关的事情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家长则帮助幼儿记录下他们的语言。活动开展一年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一节“关于如何调节情绪”的小学心理辅导课上,辅导老师告诉同学们,当你遇到烦恼的事情时,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想,就可以消除烦恼,使自己变得快乐起来。随后,老师要求学生举一个例子与大家分享。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一天,我和妈妈在商店买东西,突然我发现有小偷把手伸进一个人的口袋里偷东西。当时我紧张极了,心里很不舒服。后来,我又一想,幸亏小偷没有把手伸进我妈妈的口袋里,这样想,我才变得快乐起来。”以上课堂活动片段,显然牵涉到价值观问题。作为心理辅导老师,  相似文献   

18.
学生之间互相起的外号,很多时候都带有一些明显的贬义色彩,像“蠢猪“”蜗牛”之类,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侮辱别人的人格,伤害别人的自尊,给受害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灵创伤。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因为自己的短处被同学揭发出来,本来自卑的心理再次受挫,心情压抑,缺少信心,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更加抬不起头。另外,还有一些学生面对外号,私下里还不告诉老师,于是怀着“以牙还牙”的态度,你给我起一个,我连本带利还给你,学生之间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风气。另一方面,这些不文明的外号容易滋生事端。同学之间由于叫外号,容易发生口角,造成许多不稳定的情绪因…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人们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用建构观来解释,其本质是: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  相似文献   

20.
在班级管理中,“晕轮效应”从消极方面影响着许多教师的思维活动。一个学生常常上课讲话,下课打闹,会被认为“积习难改,无药可治”,班主任老师自然措辞严厉,痛加训斥,久而久之,正常的师生关系被淡化甚至对立。老师也会因为学生多次学习成绩较差而称之为“朽木不可雕”,这伤害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加速了学习成绩的下降。 在班级管理中,“晕轮效应”主要表现为: 一、“遮掩性”。面对众多的学生,教师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妨碍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少容易发现较差学生的缺点、短处,丽往往掩盖他们的优点、长处。容易发现好学生的优点、长处,而忽视了解他们的缺点、短处。 二、“定势性”。即表现为一个人的感知、经验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如班主任老师容易从入学新生的监定评语中认识、评价学生,而往往忽视学生自身的现实努力和新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