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1.青眼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自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后人便以“青眼”表示对人喜爱或器重。  相似文献   

2.
"垂青"这个文言词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常见于报纸杂志。可似乎很少有人会思考,"垂青"为何能表示对人重视之意。"垂青"源于"青白眼"这个典故。说起"青白眼",大家可能明白其意。《汉语大词典》:"眼睛平视则见黑眼珠,上视则见白眼珠,此谓之‘青白眼’。""青白眼"说的是阮籍的故事。《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  相似文献   

3.
据传说,“白眼”“青眼”语出一个与魏晋时著名诗人阮籍有关的故事。故事说的是:阮籍母亲亡故后,其好友嵇康来慰问,阮籍给一“青眼”;而嵇康素看不顺眼之兄嵇喜来吊唁时,其却给一“白眼”。那么,阮籍如此之表情是为何意呢?原来,“白眼”与“青眼”之意思相对。前者即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其常被用以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  相似文献   

4.
“垂青”,《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为“用黑眼珠看,表示重视或喜爱(青:青眼,黑眼珠)”。如“他的表演深受观众垂青”。说起这一词语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呢.据《晋书·阮籍传》所载,阮籍狂放不羁,愤世嫉俗。他能作青眼和白眼,两种眼神各有所用。对情投意合的人,他就青眼相看,对那  相似文献   

5.
"垂青",《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为:"用黑眼珠看,表示重视或喜爱(青:青眼,黑眼珠)"。如"他的表演深受观众垂青"。说起这一词语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呢。据《晋书·阮籍传》所载,阮籍狂放不羁,愤世嫉俗。他能做青眼和白眼两种眼神,这两种眼神各有所用。对情投意合的人,他就青眼相看,对那些"礼俗之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视眼睛为心灵的窗户,古人也很早就懂得了眼能传神的道理。“白眼”一词最初见于《易·说卦》:“巽为木,为风……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额头),为多白眼,  相似文献   

7.
张心好 《语文知识》2006,(10):41-41
读李商隐《七夕偶题》.对“明朝晒犊鼻,方信阮郎贫”中的“晒犊鼻”不甚了了。查《汉语典故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它对“晒犊鼻”的解释为:“犊鼻,指犊鼻裨,犊鼻形的围裙。西晋阮成少年时家贫。农历七月七日,富贵人家都曝晒衣服。阮成用竹竿把一条犊鼻裨晾在院里晒。人问为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尔(只好如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后以喻玩世傲俗。”笔者认为这一解释至少有两处错误。  相似文献   

8.
阮籍是魏晋士人中的杰出代表,历史上有关他生平的资料并不多,主要就是《晋书·阮籍传》、《世说新语·任诞篇》。而他所留给后世的82首《咏怀诗》为我们探讨其内心世界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材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长期处于悲伤忧愁的心理状态。本文主要从“忧世”与“忧生”两个方面探讨一下阮藉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对“何况”“而况”“况且”这三个词的解释为:(1)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2)而况:连词,何况:这么多的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而况他又是新手。注意“何况”前可以加“更、又”,“而况”前不能加。(3)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上...  相似文献   

10.
“青睐”一词据说与“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有关。阮籍为人放荡不羁,爱憎分明。曾感叹“世无英雄,遂使竖子刘邦成名”的便是他。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俚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嵇康,竹林七贤  相似文献   

11.
“青”字确实容易让人上当,其实,在不同语言场合,“青”字表示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比如,“青青河边草”,这里的“青”指翠绿色无疑;韩愈的“青天白日映楼台”,“青天”显然是指蓝天;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当理解为黑色;此外,“青”还可指白色呢,如“鸡叫头遍,天已发青”。那么,“青睐”的“青”是什么颜色呢?黑色。所谓“青睐”,是指用黑眼珠看人,传达一种喜悦或器重的情感态度。这里的“睐”是动词。《现代汉语词典》释“青睐”为“青眼”,可能和阮籍的“青白眼”有关,但确实说得不够清楚,…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六则》“思考和练习”在谈到“而”字的顺接和转接用法时,曾这样写道:“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这里的‘而’字同白话里的‘可是、但是’相当。”我以为似可商榷。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两个“而”字虽都表示转接,但在句中的作用却并不表示转折关系,而是表示假设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用法。“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分別表示两种假设条件,“罔”、“殆”则是在这两种假设条件下出现的情况或结果。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华妃目中无人,不可一世,其翻白眼的动作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引来不少人模仿.相传,古代有人比华妃更厉害,能做出青白眼,他就是三国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 阮籍对厌恶的人,眼睛会向上或向旁边看(就是俗话说的"眼睛一翻"),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他就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  相似文献   

14.
“暇”与“辰”是两个形声字,同音不同义。”暇”义为闲。“无暇”表示没有空闲的时间。今成语“目不暇接”中“暇”义即指“空闲”;而“氏”义为玉上斑点。“无暇”表示玉上天斑点,玉纯。(四)11日报)1997年3月7日第十版(仙山访雪)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云海、薄雾、飞雪中的金项又岂只是仙山之巅的净土禅院,简直是一方圣洁无暇净化人‘C的琉璃世界。”我想,作者的本意是要表过雪中金顶禅院的圣洁纯洁,所以该用“圣洁无暇”,而用“圣洁无暇”则令读者不可思议。“暇”与“瑕”@杨桂容  相似文献   

15.
最近,文字国语言法庭接到了不少状纸,都是状告“们”字的。勺赫‘”“、“山4麒黝 其实,这怎能怪他呢?都是小马虎硬拉他入住的缘故。他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 可是,“们”细细一想,觉得自己也有于是,他找到小马虎说:“‘全体老师群’表示人多了们’、‘一大群少兰员们’的‘们’字前都已有数量词‘全体’和‘一大“们”字免遭不白之冤@鲁江~~  相似文献   

16.
“强强经过了漫漫长夜。不知过了多久,蒙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同学们,这句话中的“蒙”可换成“朦胧”吗?在学习《爷爷的芦笛》(苏教版十一册)这课时,同学们对文中这句话中的“蒙”感到生疏,问:“为何不用‘朦胧’?”这里的“蒙”不可以换成“朦胧”,因为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蒙():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如:睡眼蒙,蒙蒙地睡着了。朦胧:①月光不明。如:月色朦胧。②不清楚;模糊。如:暮色朦胧,烟雾朦胧,往事朦胧。同学们,弄清它们的意思后,…  相似文献   

17.
对《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他盗之出入”的理解,陈文鸿先生不同意“‘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认为“此句是倒装句,确切地说是宾语前置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式指辨》,《语文月刊》2014年第2期)。对此,我们不敢苟同。陈先生说,“由此‘盗之出入’是‘盗’(宾语)前置,还原为‘入盗’,‘进入盗窃’之意,‘之’的用法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入盗’,即‘进入盗窃’……‘盗窃“变故’都是名词,二者相对,语义相称”,“‘入盗’,即‘进入盗窃’……动宾结构”。陈先生的解说实在怪异。既然说“盗”是名词,是“入”的宾语,“盗之出入”即“入盗”,那么,“入盗”怎么就是“进入盗窃”之意呢?“进入盗窃”又怎么成了“动宾结构”了呢?暂且不说用译文来作结构分析的不严谨,就是文言的“入盗”和现代汉语的“进入盗窃”,它们的结构可都不是动宾结构啊,而应是连动结构。其次,陈文所说的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之”跟前置宾语必须是复指关系.陈文后面所举的那些例子莫不如此,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就是复指“句读”或“惑”的,而“他盗之出入”中的“之”能复指“他盗”吗?文言当中,“入”作“进入”解时,是不及物动词,指人的名词或代词只做它的主语,不做宾语,如“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云中”(《史记·孝文本纪》);当指人的名词或代词作了它的宾语时,“入”则是使动用法了,这时的“入”是“纳入,使进入”的意思,如“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孙子·九地》),“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史记·周本纪》)  相似文献   

18.
“万人空巷”是个高频误用成语,曾在1997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上被作为考测点出现过。它的整体语义固然是“形容哄动一时的盛况”,然而对其中的“空巷”,几乎所有工具书都解释错了。请看(所引释文一律省去前面的“[万人空巷]”):①“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新版《现代汉语词典》) ②“空巷:指街、巷的居民都走出来了。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哄动一时的情景。”(《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 ③“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街道空荡荡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④“人都聚集…  相似文献   

19.
初中数学的三个“一次”(即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组)、一次函数)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倍受中考命题者的青睐.近几年出现不少三个“一次”(或两个“一次”)联姻的中考试题.这种试题取材于国情国策、生产生活、环保生态、市场营销、经济核算、方案决策等方面.它不仅考查了学生系统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20.
说“×”     
我们先读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所级性的吗?’了,……在上文所引的一段里又写出‘到××党去领卢布’字样来,那故意暗藏的两个×,是令人立刻可以悟出的‘共产’这两字,指示着凡主张‘文学有阶级性’,得罪了梁先生的人,都是在做‘拥护苏联’,或‘去领卢布’的勾当”。文中出现的×,据统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几十处之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