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邹席 《教师》2011,(2):68-69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旨在让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道德就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学生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仅靠一次考试是表现不出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把学生平时的点点滴滴的表现综合起来看待,全面客观地进行审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目的是激励儿童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因此,我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十分注意采用丰富多彩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使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正>丰富多彩的品德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完成从认识到领悟、从领悟到养成这两次转变的最理想的途径。在越来越重视课前实践活动和课后延伸活动的当下,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应该更加追求高效。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把握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完成认知到行为的初步转变呢?一、课堂实践活动形式设计:源于生活,出于需要"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王雁 《辽宁教育》2009,(6):51-5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它遵循了儿童生活的规律,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参与热情.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儿童品德发展评价应着眼于人格的完整、发展的差异、表现的日常、成长的动态评价,七彩童星评价机制正是基于这样的评价准则,以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评价基点,凭借多元评价主体和进阶式评价操作,发展儿童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素养全面生长。七彩童星评价可以唤醒儿童、发展儿童,是一种具有校本特色的儿童品德发展评价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6.
黄芳 《广西教育》2013,(41):88-88
回归生活是教育过程中所倡导的教学方式,而生活化的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入手,借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能最大程度地给予儿童感知美的机会,让儿童从亲身感受出发,自主地运用绘画手段将其表现出来,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7.
基于加德纳教授关于儿童潜能的多元智力理论和“对症下药”的教育观,在评价学生时,我们应该通过多个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活动情景下进行;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育内容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一、创设多元活动场景,体现评价的真实性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创设多元活动场景,让每个儿童享受生活的乐趣,让每个儿童感受到活动的愉悦,是尊重儿童的表现;而在评价中体现出的过程性则充分展示了新型评价的无穷生命力。评价的过程性强调评价的主要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现代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角度出发,提出儿童画作品应真实地反映儿童的生活经验,表达和抒发儿童的情感;儿童画作品表现应与儿童年龄相和谐,能表现出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并以此之标准要求欣赏和评价儿童绘画,以促进幼儿人格及智能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育内容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一、创设多元活动场景,体现评价的真实性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创设多元活动场景,让每个儿童享受生活的乐趣,让每个儿童感受到活动的愉悦,是尊重儿童的表现,而在评价中体现出的过程性则充分展示了新型评价的无穷生命力。评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评定是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某一阶段道德行为表现的一种评价,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培养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小学生思想品德评定问题上。长期以来,只是由班主任在期末复习的紧张状态下,挤出时间,凭着个人印象笼而统之地写上几句,这很难对儿童的思想品德的各个方面作出正确的评价。我们认为,在儿童学习、生  相似文献   

11.
浅谈品德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生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应是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 ,我们的品德教学应让原本丰富的、具有多样关联的儿童、原本综合在一起的丰富的生活不为学科体系所分割。只有让德育回归它“生活”的本位 ,才能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实现“自我对话”。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相似文献   

13.
儿童画是一门纯真的艺术,它表现儿童所认识的世界,表现他们幼稚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绘画作品奇特而大胆,富于幻想,使作品具有成人所不及的魅力。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如何正确评价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直接关乎美术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自己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生命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教育《,品德与生活》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方式研究生活。本人在使用《品德与生活》这本教材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张彩丽 《文教资料》2008,(5):105-106
儿童个体特有的行为是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且儿童早期的行为对其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儿童生活的环境以及环境中人们对儿童行为的态度出发,通过对儿童独特行为的表现和它形成的原因及其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儿童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正>一、儿童文化视野下低年级写字教学特征苏派教学代表人物共有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一切为了儿童",尊重儿童文化是落实"一切为了儿童"教育思想的根基。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化的、梦想的,也是充满好奇的、充满探索的,更是与儿童不断发育的身心紧密联系的。写字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将来学生面向  相似文献   

17.
刘嫚 《教师》2013,(28):101-101
在集欣赏性、互动性、个性表现、合作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中,通过关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培养学生对生活中自然美的感受力,引导学生通过有趣的造型表现,以儿童创作为本位,以教学为手段,表现生活,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和兴趣,达到师生共创生成。  相似文献   

18.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现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基于生活、活动体验、追求实效”作为我们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思路。所谓基于生活,就是在教学中要针对儿童生活的实际,结合儿童的生活;所谓活动体验,就是避免空洞说教,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各方面的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我们实践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励机制能提升《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生活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一、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激励性评价是“教师在道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增强成功愿望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教育已刻不容缓;进行意志教育的同时,就需要对儿童的意志品质的现状及儿童意志培养的效果进行评价,本方案就是适应这种需要,吸收了有关研究成果并加以创造性的修改完善而成。二、意志评价的理论依据与特点1.意志评价的有关理论依据简述: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表现为意识对行动的调节,这种调节表现为意志对行动的发动和制止两方面:前者表现为推动人们达到目的的行动;后者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