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素萍 《教师》2011,(2):12-12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达到一个完满的状态,并强调:"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可见心理健康对人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等个性心理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途径来实现。校园作为学生生活的一种外在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一、优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无产阶段革命家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同样创造了人。"校园环境分  相似文献   

3.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标准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精神和社会适应同属于心理健康范筹。笔者经过几年来对学生跟踪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其中在学习、情绪、适应等方面较为严重。以下就这几方面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对采取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是构成一个人整体健康的重要内容,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合格的人才。调查表明,当前电大学生存在着人际交往、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等诸多问题。因此,找到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电大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一般而论,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课题,并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各高职院校都在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及其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误区,并已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下试从问题和对策两个维度对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及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分别进行探讨。一、关于心理健康标准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树立以下观念:第一,坚持以连续的眼光来判断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每个人的心理在各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某些方面好…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全面状态。”并且提出一个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由此可见,一个人健康与否,不能仅仅看他的身体是否有病患和虚弱,也要看他的心理状况如何。 调查资料显示,目前青少年中约有28%的人存在各种心理与行为障碍,而职校学生中这一比例更高。职校学生未能考取高中,在心理上普遍有一种自卑感,他们比其他学生往往会出现更多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 近年来,上海市教委要求在中专、职校、技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的一撇是身体健康,一捺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诚可贵,心理健康价更高。大家都知道,低年级是孩子一个心理可塑性极大的年龄阶段,也是对将来影响深远的阶段。但是,轻德育,重智育;轻心理,重身体仍然是家庭、社会、学校的常见病。  相似文献   

9.
魏彦璞 《考试周刊》2012,(93):177-177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实际上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近年来,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现代的健康概念是指一个人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还应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参加社会工作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和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但应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应抓住课堂上的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使语文课堂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完美的人格,让学生的生活焕发出夺目的生命光彩。  相似文献   

11.
郭校梅 《考试周刊》2010,(35):223-224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师院大学生SCL-90结果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专科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其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 ?笔者采用SCL - 90为测评工具 ,对商丘师范学院专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 ,以便为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一、对象与方法本院学生 16 2人。其中男生 112人 ,女生 5 0人 ;一年级5 3人 ,二年级 5 3人 ;三年级 5 5人。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 )。它共有 90个题目 ,9组症状群 ,分别测量学生 9个方面的心理症状 ,它们分别是 :(1)躯体化。指身体不适感 ,心理不健康者会经常感…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水平是衡量一个人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使其能够形成健康积极的、乐观向上的心理,从而以一种更加健康自信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与想法,旨在提升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薛小利 《快乐阅读》2011,(19):110-111
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一个人只有先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健康"的人,也才会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87):126-127
当今,健康的内容不仅指身体方面,更重要的是心理方面。一个全面健康的人,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氛围,从而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到体育课堂中,让学生心理素质变得更加强大,身心更加健康。  相似文献   

16.
沈燕 《考试周刊》2013,(91):41-42
<正>人的健康是指一个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而且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处于完美的状态中,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我国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  相似文献   

17.
小学阶段是一个可塑期极强的时期,也是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的心理是否健康将会对人未来的身心健全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小学阶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汇,也是爱的投入。只有为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指的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是以健康稳定的社会心理机制为基础的,其本质是人的和谐.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效地发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干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以及适应社会的状态。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身体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有必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谢培松 《湖南教育》2002,(10):19-1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健康受到了人们普遍关注和日益重视。所谓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且心理活动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人们无法观测到人的内心世界,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系。所以,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标准。陈永胜先生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我们认为,这些标准是比较全面的,也是切合实际的。这十条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