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西方课程编制影响较大模式的有:以预期-评价为特征、讲究效率-控制的目标模式,致力于教育内在意义与本体价值发展的过程模式,反对片面依赖理论、强调具体情境的实践模式,弘扬、追求个体解放的批判模式。今天中国的课程改革从中可得到的启示是:要高度关注课程的人文价值;课程应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重新确立课程编制的主体,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方式,逐步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制。  相似文献   

2.
大学课程重新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纵观近年来大学各类课程改革的探讨,重新设计课程体系的呼声最高,究其原因,当下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是最为根本的。为了回应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当代大学课程建构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如扩充课程编制参与主体、增加跨学科课程类型、评价理念的转变等。如何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既满足知识生产新模式的需求,又维持大学课程的高质量,这仍然是当今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课程编制在理论上有很多模式,最为著名的是美国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的目标模式。它把课程编制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塔巴对这一模式进行补充和完善,发展成八个阶段:诊断需要。形成具体的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和检查平衡性和顺序性。课程学者斯坦毫斯和阿特金提出了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并没有教学目标,它仅仅提供一些题目和观念,由教师根据班级特征资料和时间,自行修订和使用。它要求教师能够成为科学专家,与学生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西方课程编制理论与我国课程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通过反恩传统课程编制理论的思想局限,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批判模式等西方课程编制理论的思想关联性,指出了我国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戴华 《英语教师》2023,(16):124-127
阐述学本评估理论的内涵,梳理学本评估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学本评估视角下的教学观,构建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学本评估模式,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可参考的评价实践方案。以重庆某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为例,从评估环境、评估模式、评估内容等三个方面探究学本评估模式的实效性。指出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创新性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能动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评估任务,预留个性化评价空间。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现代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科学地实施课程评价已经成为课程研究中重要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目标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回应性评价模式等几种。当前,大学课程评价还存在着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课程评价不考虑社会的需求、量化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课程评价管理不健全这样一些误区和不足之处。因此,现代大学课程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课程评价对象、课程评价标准和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多元化,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我国大陆2003年与我国台湾2004年的高中语文“文化类”选修课程的比较.阐明了各自的特点与其异同,进而探讨了台湾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对大陆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课程文件的名称由“标准”改为“纲要”;独立编制选修课程标准;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增加对教学评价方式的阐释;进一步细化对教材编写的要求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分析中国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机电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作认为巴拉瑞特大学的课程设置主线明确,脉络清晰,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密切;目标明确,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瞄准率高;编排方式以方便学生为目的,课程及其代码简洁明了;缺点是实习环节较薄弱;而中国高职院的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分散,独立课程较多,课程瞄准率较低,条理性须进一步理顺,不过对实训的要求较有系统性。章最后提出了中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改良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课程方案以及教学资料的质量水平,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对课程及教学资料进行恰当的评价,则是促进其的重要手段。美国课程改革运动的消费导向评价模式的产生与运用,对课程方案、教学资料、教学器材等教育工具的改进与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消费导向评价的实践,促进了学校课程及教学资料的编制指导思想和质量标准的发展。这对正在学校教育改革,但尚未关注到如采用课程资料消费导向评价模式的我国高校来说,或许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潘浩  皮武 《江苏高教》2020,(8):49-54
当"水课"从口语转变成学术概念时,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大学"水课"的产生源于大学的场域压迫,课程与教学的弹性处境,课程主体的共谋沉默,以及管理者的视野盲区。因此,解决大学的"水课"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变革缓解大学的场域失衡,通过文化重建强化师生的个体责任,通过提升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评价保障课程的卓越品质。  相似文献   

11.
增进我国大学课程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进“自我意识”,是当前大学课程亟 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它表现为参与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评价、开发等一系列过程当中的人们对自己以及对课程的种种反思,同时使得大学课程能够积极地养成和促进这些反思而不是相反,最终 人们能够良好地达到大学教育的目的。对大学课程保持反思的态度,更多地加强反思性教学可以成为一条有效的 途径。  相似文献   

12.
界定了高职课程评价的内涵,并给出了更精确的定义;通过对高职课程评价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了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并分析了评价模式和机制,完善了高职课程评价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课程保障体系的构建,可从课程的“生成”与“实施”两大系统着手考虑,其中,课程的“生成系统”保障包括坚持面向未来的人才观和动态发展的课程观,坚持正确的课程理论和科学的课程编制原则方法等;对于课程的“实施系统”,则可分别从主体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加以保障。章还指出,要真正形成一个优化的大学课程体系,还需要来自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支持和配合。  相似文献   

14.
运用课程理论对我国大学体育的课程取向进行历史的、逻辑的分析可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取向在逐渐发生着转变,表现为:目标取向从社会性、普遍性等宏观目标向具体的行为目标转变;内容取向以知识为中心向知识、活动、及经验的整合转变;课程实施取向从对大纲的忠实向自主创建转变;课程评价从单一、单向的评价模式向综合评价模式转变。我国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与运行主要是围绕这四个过程展开,而这一完整的过程本质上是典型的课程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5.
蔡映辉 《高教探索》2007,(1):102-105
在高等教育文献中,很少有人对大学单门课程编制从理论与技术上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单门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指导、促进大学单门课程编制走向科学和规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当今艺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着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的反思,认为在现实状况不能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应该适当调整和改进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包括:将个体文化融于整体文化;逐步形成从大学、中学、小学以至幼儿园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变革,特别注重发展大学阶段的整体艺术文化价值课程观;在统一理论思想基础上,形成多样化、分地区的教学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中学现代化的德育课程——论德育课程设置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中学德育课程设置的两个层面滞后于形势发展日益严重。德育课程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编制存在一定缺陷 ,包括对德育课程基础理论研究、指导课程编制的教育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缺陷。科学的德育课程设置必须对德育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进行准确界定 ,改革德育课程设置模式 ,实现德育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乡土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视点下的课程编制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课程编制是课程研究领域中重要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现点出发,阐明了后现代主义关于课程的基本理解,并对传统的课程编制,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大学幼儿文学课程建设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对目前尚为空白的大学幼儿学课程建设进行研讨。章主要分析了该学科的课程特点与课程编制等内容,认为大学幼儿学课有其不同于一般学课的自身特点,即有明确的情感体验性,独特的学科整合性、急迫的领域研究性,因此,在课程编制上,应该切合这些特点,用整合化的课程理论作为本学科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明确学科目标,安排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形式与评估方法等,上述研讨之意义在于为以后的课程实施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5,(79):94-95
本研究通过对南昌工程学院及江西师范大学ESP课程师生的需求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无论是EAP课程还是CIPP评价模式都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与支持度,这对接下来的CIPP评价模式指导EAP课程评价研究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并将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