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的分析与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在社会生活中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与人交往。人的价值取向不同,交往的动机和目的就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交往的意识显著增强、交往的手段日趋便捷、交往的关系更为复杂。这里,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作一分析与批判。一、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的界定及其表现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功利为目的的交往观。我们反对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不是要反对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而是反对…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教学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自身创造并生存、发展于其中的社会生活世界。在这其中,“交往是社会生活的开端,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社会生活是一张个人交往的网络,交往就构成了促进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成长的教育。从根本上说,作为学校教育形式的教学,其实质自然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是确定的交往主体怀着特殊的交往目的,在特殊的交往情境进行着具有特殊交往功能的活动。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教学本质。这些特殊性,同时决定了交往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必然不同,它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对话。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要求 ,也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教育作为促进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也必将实现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教育在教育目的上表现为主体共同体主义 ;教育过程是师生间以教育资料为中介的交往活动 ;课程设置上呈现“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叶澜教授认为:“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而“交往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获得某种认识意义的‘主体间性’,而在于展示、发现和发展自我,在交往中获得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对师生交往过程的探讨,进而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规律,是师生交往研究的出发点和旨归。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能促进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好时期,而语言是交往能力发展的基础,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大多数孩子从小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这个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容忽视。因此,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幼儿社会能力的交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各种途径中,角色游戏可以为孩子提供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交往实践活动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点,追寻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存在方式.交往活动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思想道德观念的源头活水,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就在于交往实践活动,交往实践活动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成与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育德“成人”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个体化为目标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精神性交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交往是社会生活的开端,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叶澜教授认为,教育从形态的角度来看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便是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已隐含了教育构成中的基本要素(如交往双方、内容、媒体),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他人的身心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则转化为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9.
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它根本上区别于“接受性学习”。1.体验性学习是一种主体性学习方式。真正的体验学习是学习者将客观知识“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个人经验中的有机成分,成为“我的知识”。2.体验性学习是一种交往性学习方式。体验发生在交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之中,如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我的交往等,总体上表现为物质性交往与精神性交往的统一。3.体验性学习是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交往是人们普遍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更典型地体现了人类活动的这种特点。因而教育不仅是要学生学会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知识技能,更需要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在教育视野中,不仅要注意“交往”的工具性价值,同样应看到它的目的性价值,即把交往当作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中的主体性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对“物”的依赖,在今天突出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尤其在网络虚拟交往中人的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更面临严重的困境。在大学生虚拟交往中,虚拟交往主体的符号化和语言即身份以及大学生主体性由“自我”走进“自失”走向“自觉”,使大学生的主体性面临以下困境:主体性成为“中介”的俘虏;个人与他者交往理性的缺失;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摆脱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生主体的自觉即认识自我的自觉、现实交往的自觉和交往理性的自觉,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2.
孙景荣 《考试周刊》2012,(61):105-106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和谐教育”的解释——人的活动有两种职能: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是人的自我表现,个人的世界观、信念、意志力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和谐教育”就是把学生的这两种职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都得到均衡的发展。现实的外语课堂教学恰恰忽略了上文提到的第二种职能,尤其忽略了“人的自我表现”“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实质上是忽略了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的互动。当代语言教学的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个人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理论的核心是教师、学生、任务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具体地说,“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处于系统中心,而“教师”、“任务”和“环境”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作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同时,由于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人类的交往关系也就体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人们基本的活动方式,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交往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表现为教育交往是平等与不平等交往的统一,“手段性”与“目的性”交往的统一,“互动”与“教育”的双重性质,以及教育交往具有着促进个体在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意义上建构自我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的原则是“展个性,尚自然”。蒋梦麟先生也认为教育是造就“活泼的个人”、“能改良社会的个人”、“能生产的个人”。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而均衡的发展。本期教育话题刊发的刘艳华撰写的文章《转变教育观念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同辈群体交往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人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使该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等社会文化的舆论宣传,家庭环境的熏陶,对青少年社会化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同辈群体交往对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所起的特殊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虹  李维  杨大伟 《教育探索》2004,23(5):48-50
在教育活动中,交往具有意义的自足性,它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并存在于交往过程中。交往的意义不在于获得某种认识论意义的“主体间性”,而在于展示、发现和发展自我,在交往中获得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人际交往的不足 人际交往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人际互动具有暗示、模仿和感染的社会心理机制,它对教师的个性发挥、角色学习和扮演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学者提出的“五者型”的教师角色理论中指出:“21世纪的教师要能够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学生配合支持,善于与学生交往的人”。而近年来教师在校内外的人际交往活动的减少与变化,  相似文献   

18.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就必须通过交往来发展自身。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展开的,教育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没有师生关系的交互性,就不可能有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交往,教育实质上就是师生之间的交  相似文献   

19.
为跳出西方历史上对人存在问题的认识桎梏,雅斯贝尔斯试图用“交往”来解析人存在问题的本质,并对教育交往活动进行论析: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本真的教育即通过主体共在的精神交往促进主体灵魂转向的实践活动。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未来教育交往史应加强对教育交往中共同体的关注与体认,加深对教育交往中苏格拉底式对话的还原和解读,加大对教育交往中主体共在精神交往活动的挖掘和探究,进而牵引着教育交往史研究者不断深度剖析交往主体中的个体及共同体,解读历史中“精神交往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解析现实中“变革的教育”和“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合作学习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逐步提高 ,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早就指出 :社会沿着由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 ,给个体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充分发展的可能和积极自主的创造的可能。与此同时 ,社会的发展 ,个体之间的合作精神与强的交往能力则日见重要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独自发明创造已经越来越不可能。这从现代高科技发展和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都得到了证实。在教育理论界 ,人们也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本质论 ,认为“交往 ,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 ,也是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