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较早提出天命无常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天命神学论;孔子于其后系统阐述了与传统天命神学有别的天命有常论。比较二者天命观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天命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围绕"天人关系"产生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天命神权观和"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实际上这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斗争.本文从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出发,就"天人关系"之争的哲学意义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围绕“无人关系”产生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天命神权观和“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实际上这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斗争。本文从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出发,就“天人关系”之争的哲学意义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神学的基本教义表现为对上帝的信仰,古希腊哲学的核心理念是理性。它们是西方人精神世界中的两个基本特质,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表现为信仰与理性的碰撞。文章以基督教的发展历程为参照,考察古希腊哲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督教神学的影响,结论是: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在基督教发展历程中表现为神学对哲学的顺承、弘扬与反叛,具体表现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上是信仰与理性的基本对立、相互融合、最终决裂。  相似文献   

5.
神权法思想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占支配性地位的法律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虽已衰落,但仍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直接继承于西周,加上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影响,因此,在“礼治”、“德治”、“人治”以及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都受到了早期神权法“天命”、“天罚”、“以德配天”等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哲学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天人关系"学说受到了历朝历代思想家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先秦时期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天人关系"理论为研究对象,从"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深刻剖析了荀子的自然观的哲学内涵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儒、墨两家在先秦时期并称"世之显学",但在后世的发展中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这与儒、墨两家不同的天命、鬼神观有着很大的关系。以儒、墨两家的不同的天命、鬼神观为例,解释儒、墨两家不同的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8.
《鹖冠子》是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它在继承战国黄老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具特色的"道"、"天"、"气"的宇宙观。以"阴阳"、"元气"、"天地"等物质性范畴对"道"作了拓展,将原始道家的生天生地之道发展为天地之道,并且纳气入道,强化了道的现实性品格。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推动了先秦天道观的发展,光大了从老子开其端的自然主义传统,而且进一步涤荡了传统天命神学的迷信成分,因而使其带有鲜明的理性光彩。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神化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登位之初是怀疑天命的,也不知如何实现天下大治,多次征集贤良文学问以治国之道.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天命观及阴阳五行学说,从而使儒学神学化.汉武帝肯定天命、大一统观,部分地吸收了董仲舒的"春秋决狱"思想,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司马迁在《史记》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复杂的历史观这一现象出发,经过爬梳与分析,指出《史记》存在着既否定“天命”又颂扬“天命”既坚持神学又坚持人学的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继承《周易》神秘宇宙观、阴阳学家五德终始说以及春秋公羊学三统循环论,用来阐释祥瑞灾异、天人关系,将大量星象分野、占梦相术、预言、纬、鬼神记载入史,并再三强调其重大意义,这一方面是先秦以来神秘社会思潮之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司马迁作为太史职业思维及履行天官职责的结果。“究天人之际”实质在于承敝通变、强调君权神投、天人感应,为汉家帝统盛衰提供神学论证;而五百六运、阴德传世、血食延把这些神秘史观则是其道统继承、德治惠民思想的反映。司马迁始终敬畏与捍卫天命的幽远深微、神圣肃穆,只是反对歪曲天命和将天命方米化、泛滥化。《史记》可以看作是秦汉神秘史学思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包括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和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两大类。先秦道家所持的主要还是一种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老子、列子的思想中多少有些神学的天人感应观念,文子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是自然化的气感应,很少神学的成分,但他的感应之气既包括物质性的阴阳之气,又包括非物质的精诚之气,加上他偶尔也有"天与之,地助之,鬼神辅之"这一类神学性质的天人感应思想,这就使得他的感应说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性。先秦道家一直到庄子才基本抛弃了神学的天人感应思想,而从自然的角度来谈天人感应。  相似文献   

13.
先秦是中国史学产生的时代,也是应用史学大放异彩的时代。先秦应用史学经历了以僭“天命”为依托的史政不分;以冒“礼”为依托的史官职能专业化;以“仁”、“霸”为依托的实际应用等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天命为经、以礼为纬,以仁、霸为节的应用史学实践体系。中国应用史学的先秦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康德对待基督教神学的独特态度和方式来揭示康德哲学的独特性及其意义。康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并不想否定基督教信仰,而是要瓦解基督教神学的“知识论”基础,清算前康德哲学中的“神学一本体论”传统,康德既从其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基督教神学为论证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那种使“神学”和“本体论”合二为一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竭力为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作独特的辩护。由此,本文阐释了康德哲学对信仰与知识、本体与现象、理性与知性等所作的独特区别的独特意义,揭示了康德哲学对前康德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的独特修正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历史观,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曾出现过多种见解、主张和流派。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对之进行必要的考察与清理,不仅为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所亟需,对古代史学理论形成、发展的探讨也有直接和积极的意义。我们知道,人类历史在进入文明时代的前夕,英雄史观就在历史及历史的作品中得到传颂和确立;在中国古代殷周时期的最高统治者辄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是我国早期历史上的一种王朝神学史观;在欧洲中世纪,神学史  相似文献   

16.
早期基督教既是犹太教和希腊哲学的融合,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汇合、交流进程中的产物。不了解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也就难以了解西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样,不了解东方文化对整个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以及这两种文化在许多方面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关系,也很难了解东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西方基督教神学包括教会性和人文学“两个基本的言述维度”。欧美基督教神学近百年来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人文学方面的日益扩展和教会性方面的日益衰微。“神学的人文学扩展表现为神学与现代人文学术各种分化的学科(哲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社  相似文献   

17.
如何对待命运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生智慧问题,命运观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大约从孔子开始,命或天命问题就与人生哲学结合在一起了。在先秦哲学中,形成了以儒家的知命观、道家的安命观、墨家的非命观为代表的三种典型的命运观。先秦哲人对待命运态度基本上是理性的,强调人应在命运面前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的哲学在名义上是神学的仆人。通过"五路"证明和论证上帝是存在本身,阿奎那协调了亚里士多德的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不仅为神学论证了起点,而且为神学建立了哲学的基础。在圣餐的变质说中,阿奎那更具体地用理性来解释信仰,发展了哲学,客观上提高了理性的地位,为后来理性的独立做了准备,但却忽略了圣经经文的正意。  相似文献   

19.
中西哲学的比较是哲学界的重点研究课题,然而从神学角度进行对比则是一个全新的视点。文章主要从哲学的起源、发展、斗争及未来前途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中西哲学在神学方面上的差异,并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归纳其产生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希腊哲学以早期自然神学作为开端,经过古典时期的理性神学的发展形成了理性神和一神的观念,最终在希腊化时期以理性与启示的调和为基督教神学所汲取和接纳,并被基督教护教士们用来为基督教信仰作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