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核心的部分。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切入点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力量,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在价值认知、认同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重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课程的形式落到教育教学的实处。实现课程载体从认知文本转向感受文本,课程实施从说教课堂转向情境课堂,课程评价从知识评价转向行为评价,着力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风格气质。思政课承扬中华传统美德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定位不精准、内容不鲜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思政课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构成了阻碍。可见,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思政课更好回应时代问题、深化道德教育和培育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美德思政元素,系统梳理其中的道德认识、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的关系,运用系统观念以完善总体设置,抓住关键环节以优化局部设置,重视细节以提升教学实效,有效传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对高中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至关重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非常有效地途径。本文主要从教材与教学两方面探讨了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既是实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帮助初中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产生、地位、特点及影响,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和不断丰富发展的特性,培养初中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将中华传统的美德渗透在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实际行动认同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本文将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应用来进行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美德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可提高监狱罪犯的教育效果,提升罪犯改造质量。本文将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监狱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优良道德和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道德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现代结合,与大众贴近,与世界接轨,与未来对话,并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探求中华传统美德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田晶 《考试周刊》2013,(86):144-145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严重缺失。当代大学生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只管自己的感受;表现为生活奢华、盲目攀比、自私自利等问题.重拾中华传统美德,对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等良好品行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大学生良好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良好个性培养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大学生道德观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高校道德建设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入手探究高校道德建设的新模式,是高校德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当代大学生肩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的重任,但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失去价值关怀。通过调查得知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施以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既有精华又存糟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和合”文化为底蕴,是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依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融激荡的今天,如何把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增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和谐新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德教方法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德育创新的进程中 ,我们除了要注重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之外 ,还应注重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入开掘中国传统德教思想的丰富资源。从方法论的视角切入 ,全面透析中国传统德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德教理论的整体特征及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更为准确地撷取中国传统德教理论的精华成份 ,也有助于我们基于既有的思想材料提供的理论的与实践的经验 ,更加多维地、透彻地思考我们当下的德育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风俗之美在于养民知耻。羞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是人之为人的伦理道德底线,对个人修身和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剧烈转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其根本在于对全民进行羞耻感道德教育实属必要,并最终才能在国际上重塑文明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建构了一套成熟的,涉及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价值与规范体系,还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的德育机构与制度及一整套完备的德育理论。德才兼备、以德统智的总体取向,修己达人、中和一贯的人生追求,寓理于事、化民成俗的实施策略,躬行践履、自律自省的修养路径是中国传统德育的精髓。对中国传统德育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换,才能超越传统,适应现代,开辟中国德育的未来新路。  相似文献   

16.
霍梅尼提出教育决定民族兴旺,教育以德育为先;德育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和民族的系统工程,社会越发展,越要加强德育建设。在伊斯兰共和国教育改革实践中,为提升伊朗的大国地位,强化民族意识教育和伊斯兰认同教育,坚持以具体说教与实践相结合,伊斯兰传统与外部优秀成果相结合,注重制度建设,强调学校的德育功能和教育者的言传身教。霍梅尼的德育思想及伊斯兰共和国的德育实践适合伊朗的具体国情,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但对其理论的僵化理解和教条运用将不利于伊朗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面临的理论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德教育、规范教育在当下的中国教育界渐渐地形成一种紧张、激荡、碰撞和整合的复杂而失范态势,对道德教育理论如何作出整合,事关国家教育事业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发展。一国道德教育的理论只有与其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共同谋划才能获得知识的合法性和教育的有效性。在这种理念的观照下,对于尚处于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错综复杂的经济、文化结构中的中华民族来说,对传统美德教育、现代规范教育深刻反思和整合才能产生道德教育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加强高校德育,要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高校德育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应该遵循"六个结合"的原则,应该重视民族精神、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内容挖掘、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而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在学校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对于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中学生道德修养,实行全面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在中学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寻求传统美德教育新模式,为中小学德育探索新途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了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它有利于我们提高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这种文化还有利于我们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对于青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今在许多高校中,由于务实的心理导致他们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而没有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本文将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