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皇史宬"是明清两代用以存放皇家史册和重要资料的皇家档案馆,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七月.皇史宬先后收藏过明清两代各朝的实录、圣训、玉碟、<永乐大典>副本、<大清会典>及经略、大将军印信等.明代皇史宬由司礼监管理;清代由礼部管理,设守尉、守吏,负责守卫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金路 《历史档案》2023,(2):128-131
<正>清代皇室对玉牒的纂修和贮藏极为重视,纂修完成后均以隆重的礼仪进呈皇帝御览,始能尊藏收贮。大玉牒正本初纂修三份,一藏于皇史宬,一藏于礼部(后藏于盛京敬典阁),一藏于宗人府(后停修)。关于皇史宬所藏之玉牒,(光绪)《钦定大清会典》载玉牒在“皇史宬行(礼恭)奉尊藏”((1)),而(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2))中又有玉牒“移贮”寿皇殿之东、西室的记载。对此,研究者认为,“原藏皇史宬之清代玉牒,嘉庆十二年移存景山寿皇殿”((3)),在考证玉牒存址时亦提及嘉庆十二年(1807)玉牒移存景山寿皇殿耳殿衍庆殿和绵禧殿((4))。本文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清代档案、故宫博物院藏古籍及官修文献为依据,梳理皇史宬所藏玉牒移贮寿皇殿始末。  相似文献   

3.
正《清实录》是记载清朝历史的重要编年体史书。清朝重视实录修纂,新君即位后,都要设立实录馆,纂修前代皇帝实录。按清朝实录纂修制度,《清实录》形成多个版本,依装帧和开本,分为小黄绫、小红绫和大红绫3种。小黄绫本是进呈皇帝御览的本子,经皇帝御览改定后,作为缮写4份红绫本的母本;小红绫本2份,一藏乾清宫,一藏内阁实录库;大红绫本2份,一藏皇史宬,一藏盛京。除盛京藏《清实录》仅有满、汉两种文本外,宫藏《清实录》均有满、汉、蒙三种文本。前人已对《清实录》的版本、内容、价值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究,尤其是谢贵安的《清实录研究》一书,对《清实录》进行了全面、细致和深入的研究。但就皇史宬藏《清实录》来说,其存放、补缮及"紫绫本"问题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北宋官府藏书的机构众多,按藏书性质大致可分为朝廷藏书机构、皇室藏书机构、其他藏书机构三类.其中皇室藏书机构多达十余处,为历朝官府藏书机构之最.其官职设置也很繁杂,等级繁多,任职条件近于严苛,是升任高官大员的必经资历,"一经此职,遂为名流".这些为造就北宋在藏书文化史上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清代盛期的皇室收藏以美富而著称。书籍作为大宗收藏之一,或辟专室置放,或与各殿珍玩器物杂陈,不仅为辉煌富丽的殿堂增添了清雅的书香气息,而且在清统治者的“文治”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众多的藏书中,宋、元。明各朝善本受到皇帝的特别青睐,于昭仁殿辟专室度置,赐名“天禄琳琅”。然历来皇室藏书多善始而不善终,倍受珍宠的“天禄琳琅”竟也命运多外,成为典例。因查考其聚散过程,并记其始末如下。一、“天禄琳琅”的建立就清代内府藏书的基础而言,并不雄厚。清政权建立之初,接收下来的是前明皇室经李自成炮火焚余后的遗存…  相似文献   

6.
北宋官府藏书的机构众多,按藏书性质大致可分为朝廷藏书机构、皇室藏书机构、其他藏书机构三类。其中皇室藏书机构多达十余处,为历朝官府藏书机构之最。其官职设置也很繁杂,等级繁多,任职条件近于严苛,是升任高官大员的必经资历,“一经此职,遂为名流”。这些为造就北宋在藏书文化史上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渊阁为明清时期中央藏书之所,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图书馆。朱元璋建国之初就命其将领要接收元代全部藏所并妥善收藏,大部分图书藏于文渊阁。  相似文献   

8.
<正>清代重视实录纂修,每届新君即位均设立实录馆,编修前代皇帝实录。《清实录》制有大小两种开本,函册以黄色或红色绫缎敷面,形成小黄绫本、小红绫本及大红绫本三种版本。清太祖至穆宗十朝实录每届修成,抄录五部,分别贮存。其中,小黄绫本1部,存于内阁实录库,系编修过程中随时进呈皇帝之本,经过御览审定方精抄大、小红绫本;大红绫本2部,分别尊藏于皇史宬和盛京崇谟阁;小红绫本2部,分别存于内阁实录库和乾清宫。德宗实录仅有两部,大红绫本1部,藏于皇史宬;小红绫本1部,藏于盛京崇谟阁。清帝溥仪逊位后修成的《宣统政纪》为大黄绫本。  相似文献   

9.
正明清档案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更好地宣传明清档案和档案工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于2016年3月16日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皇史宬"(微信号:mingqingdangan)。"皇史宬"常设栏目为"近期热点""珍档撷英"及"了解更多"。其中"珍档撷英"下设两个精品子栏目"图说档案"与"皇史宬里那些事儿"。每周三推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珍  相似文献   

10.
有明一代,历朝皇帝均“命儒臣编纂实录”,将前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作详细记载,并在《实录》的基础上,“采辑皇考言行政事之可师可法者以为宝训”。“实录以备纪载,宝训以贻典则”,当朝皇帝“既以存诸心,力诸行,又望后之子孙皆尊之如典谟,一代之制存焉,不可或废也”。《宝训》“盖取诸实录所记”,集《实录》之精华汇编而成,既便于当朝皇帝“朝夕览省”,又可垂教于后世。 明代皇帝,除了被成祖篡位的惠帝、被英宗“夺门”废黜的代宗和“亡国之君”思宗崇祯三人外,其余历朝均有《宝训》。万历三十年春付梓的《新镌官板皇明宝训》辑录自太祖(洪武)至穆宗(隆庆)十朝皇帝的》。其后又续修了神宗(万历)、光宗(泰昌)、熹宗(天启)三朝的《宝训》。其中太祖的《宝训》篇幅最长,达253页;在位仅一个月的光宗(朱常洛)《宝训》最简,仅存6页。 《明熹宗宝训》是从《明实录·熹宗实录》87卷中选粹而成的。现在见到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明熹宗宝训》(载《明实录》之100册,下称“校印本”)是个残本,计53页。旅顺博物馆藏之《明熹宗宝训》(下称“馆藏本”)计17页,皆为“校印本”所未收者,故而弥足珍贵。今述其要以使世人知其梗概,俟《明实录》有再版机缘,或可尽补缺之绵薄。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于2016年3月16日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皇史宬",热忱欢迎海内外读者关注"皇史宬"。欢迎各位同仁、学者踊跃投稿,来稿一经采纳,即酌致稿酬。关注方法:1.打开微信,点击"添加朋友",搜索微信号"mingqingdangan"("明清档案"全拼)或微信名称"皇史宬",找到后关注;2.微信扫码直接关注。稿件要求:1.来稿须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清历史档案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李松龄 《北京档案》2012,(4):8-11,52
在北京天安门迤东一箭之遥的南池子大街南口路东,有一座被红墙围绕的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物,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明清档案库房—皇史宬. 一、皇史宬建造缘起 (一)皇史宬是皇城宫殿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皇史宬座落在今东城区南池子大街136号.明清两朝南池子一带称东苑(又称小南城、南内),因位于紫禁城东南而得名.明朝时这里除建有皇史宬外,还有重华宫、宜春宫、洪庆宫、重质宫等宫苑建筑,与紫禁城等宫廷建筑构成一个整体,周边奇花异草、怪石林立、清雅幽静,是帝王经常来游玩的地方.迨至明朝末期,东苑逐渐荒废.清朝以后,逐步被改建成民居,原来所有明宫殿旧址都已荡然无存,惟独皇史宬屹然尚在,一直保留至今,可谓是当年东苑建筑群中“硕果仅存”的建筑物了.  相似文献   

13.
<正>《清圣训》是清代皇帝谕旨诏令的汇编,是记言类官修史书。有清一代12位皇帝,除逊帝宣统外,纂修了11朝圣训。前10朝各有满、汉两种文本,光绪朝只有汉文本。圣训内容极其广泛丰富,涉及敬天法祖、制度法令、机构设置、百官规范、文治教化、恤民劝农、招降怀远等等,充分反映皇帝的统治思想和执政理念。《清圣训》始修于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并自此形成新帝登基即开圣训馆为前朝皇帝纂修圣训之定制。自康熙起,圣训的纂修改归实录馆而不再设圣训馆,实录告成原班人员续修圣训。圣训馆、实录馆都是临时机构,书成即散。  相似文献   

14.
正明清档案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更好地宣传明清档案和档案工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于2016年3月16日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皇史宬"(微信号:mingqingdangan)。"皇史宬"常设栏目为"近期热点""珍档撷英"及"了解更多"。其中"珍档撷英"下设两个精品子栏目"图说档案"与"皇史宬里那些事儿"。每周三推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珍贵档案介绍、业务工作情况等原创文章,定期解答留言和评论,搭建起与广大读者交流的平台,为社会公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实录     
实录是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帝王一生的大事记。中国纂修实录始于南北朝,唐以后相沿成例,但保存最完整的是清实录。 一 清实录的纂修机构和官员 清朝对纂修实录十分重视。每届嗣君即位之初,即降敕纂修大行皇帝的实录。每朝实录的编修。照例设有实录馆,专门负责实录纂修事宜。实录馆为不常设机构,书成即撤。实录馆址,在清代前期,历有变更,至嘉庆四年,修高宗实录时,始将紫禁城内咸安宫后殿,即清字经馆,固定为实录馆办公处所。实录馆设有监修总裁官,于学士内钦点。设满、汉总裁,  相似文献   

16.
<正>康熙皇帝玄烨冲龄即位,在位61年,先后三次巡幸盛京。每次举行东巡前均会颁布诏书,遍行晓谕天下,说明东巡是为将所取得的重大成功告慰祖宗,感谢祖宗的保佑,表达感恩孝心,并祈求祖宗的继续护祐。回乡祭祖,告以成功,用展孝思,是康熙创制东巡及其后嗣皇帝举行东巡的最直接理由。康熙东巡除祭祀祖陵外,还举行清宁宫祭神祭天,并被后嗣皇帝所遵循。在山海关外清朝发祥地有三座清皇室祖陵,兴京(今抚顺市新宾县)永陵和盛京(今沈阳市)福陵、昭陵分别安葬清朝皇  相似文献   

17.
<正>清《实录》是清历代皇帝在位时的大事记录。乾隆皇帝重新(?)校前五朝实录,书成后誊送盛京宫殿(沈阳故宫)尊藏一份,后嗣皇帝每缝实录告成后均循例送往盛京崇谟阁贮藏。沈阳故宫曾藏有清代11朝《实录》,目前与《宣统政纪》(虽不用实录之名,但体例则与实录无异)一并保管于辽宁省档案馆。鸦片战争后侵入中国的西方各国急需了解中国的过去,寻找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藏书票是艺术家为藏书主人(包括藏书机构)专门设计并贴在藏书上的专用标志。票面除了要有国际通用的EXLIBRIS(意为予以藏之,原文为拉丁文)字样外,还必须有票主的名字(或者笔名、书斋名),有的还在票面上刻印一些与读书有关的警句和格言。画面以简洁醒目为佳,画风应装饰和寓意兼顾,贴在书籍扉页,更是雅趣盎然。它在19世纪最初兴起时证明的是对书的占有权,后来又和政治身份相关,代表着一种小众趣味。在西方,藏书票相当流行,从政治家、艺术家到普通的爱书人都可以成为它的持有者。今天,藏书票这漂亮的“小玩意儿”已成为一种体现阅读情趣和对书籍珍爱之情的艺术品,越来越受到读书人的关注。一批有关藏书票文化的专著、书籍,如《中国藏书票史话》(李允经著,湖南美术出版杜2000年6月版)、《我的藏书票之旅》(吴兴文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为管理皇帝、后妃与宫中其他皇室成员等人的饮食以及典礼筵宴等事务,在内务府下设立了专门的机构.顺治初年称为茶房、膳房,乾隆十三年(1748年)合并为御膳房,其长官为管理事务大臣,由皇帝于王、大臣内特简.  相似文献   

20.
藏书的最大厄运是火灾.中国古代皇家藏书楼有不少就毁于大火.比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时王宫失火,延烧藏书楼崇文秘阁,书多焚毁.明代皇宫内有文渊阁藏书楼,曾分别于正统、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四次遇火被毁.但也有一些皇家藏书楼虽历时数百年之久,却绝无火患,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比如明代的皇史宬、清代的文渊阁等藏书楼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藏书楼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是与其建造者强烈的防火意识和得当的防火措施密不可分的.因此,探究皇家藏书楼建筑的防火之道,以史为鉴,对于提高现代图书馆的火灾防范意识,优化图书馆的结构布局,促进图书馆消防设施的改善和消防管理措施的到位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