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水夹板舞是伏羲祭祀乐舞,是羲皇故里民间传统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对夹板舞的挖掘与整理、夹板舞的功能解读及社会特征的研究,旨在张扬伏羲体育文化,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2.
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在不同地域有各自的比较特色:在陇南有池哥昼、麻昼,表演形式古朴,秋昼、甘昼、嘛勾池、阿里该昼等,体现了其从娱神到娱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池母擀面、拐格达、杀野猪、秦州客等傩舞戏表演,内容各异,发挥着娱人、吉庆的作用;在川北有“跳曹盖”,傩祭特征明显,舞则带有浓厚神话或宗教色彩,而阿里甘(熊猫傩舞)表现了白熊部族与其他地域白马部族傩表演的独有特色.白马藏族傩舞戏从源到流的发展演变,经过了一个层累、积淀的历史文化过程.陇南和川北白马藏族傩舞戏内容的差异,无不揭示着白马藏族生存史的种种隐秘,通过对其与周边邻近地区汉、藏、羌、彝诸族傩表演的比较,可以明确其傩舞戏的比较特色和具备的重要文化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秦人族出东夷,经夏末商初、商末和周公东征后三次西迁,终于由东方民族而定居于陇右天水一带.在商末至西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秦人完成了由边陲小族到重新兴起、崛起建国的历史进程.秦人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中原-天水-关中的运动轨迹,其文化也有一个华夏化-戎化-回归华夏文化的发展历程.秦人的早期文化产生和形成于天水地区,天水地区是秦人、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这一"源于东而兴于西"的秦人早期文化就是天水秦文化,它具有强烈的兼容性和博大的开放性,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和进取精神,也有典型的尚武精神和质朴无华的风格;它以华戎交汇、农牧并举为特征.天水秦文化既是秦人东向、一统天下的秦文化的活水源头和文化优势所在,也是天水地域文化形成的标志.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人们都对秦人在天水地区的早期发展及其文化持漠视态度,称秦人为"戎狄",将其文化与野蛮落后等同,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偏见.因此,有必要提出"天水秦文化"这一学术概念,以期推动对秦人早期历史及其真实文化面貌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甘肃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陇右文化区的中心和腹地。天水历史上亦农亦牧的自然经济方式、华戎错杂交汇的人文生态氛围,以及此起彼伏的争战攻伐造就了陇人的尚武之风。诞生在天水的鞭杆舞是说明这一特征的主要文化案例之一。研究表明,天水鞭杆舞既是民俗艺术文化,又是民间武艺文化;它既有观赏性,也具一定的学术性。对其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与保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挖掘与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石阡县仡佬族舞毛龙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石阡县仡佬族舞毛龙的历史渊源、毛龙制作工艺、表演方法、文化象征及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舞毛龙这项民族体育活动蕴涵着图腾崇拜、民间宗教和民族融合等文化元素,其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体现民族审美、文化传承、社会控制等。  相似文献   

6.
赣南客家采茶舞蹈以其鲜明的舞蹈风格成为客家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其中"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是其"三大表演技巧",俗称"三绝"。本文描述"三绝"之一扇子花的起源,历经了长期演化,形成生动有形,技高有诀,仿物拟人,千姿百态的风格特征。用象征性艺术手法深入进行角色创造,艺术化发展"扇子花"表演技巧,拓展其艺术功能,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符号,发展丰富了"且歌,且舞,且戏"的赣南客家采茶舞基本表演形式,使植根于民众生活的地方民间舞蹈有了更深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7.
伏羲、女祸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从考古发掘的大地湾遗物,天水境内不少的地名和名胜,以及史料记载分析,天水地区是“两皇故里”,因而伏羲文化也起源于此.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从天水境内出土的遗址文物和名山名水,探讨“两皇故里”,开发伏羲文化资源,有其独特的地位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文化学相关理论对"花环龙"的起源、表演风格、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等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花环龙"起源与祭祀有关,源于需要;"花环龙"表演凸显"圆文化"风格,表演艺术突出"合和文化"特征,其制作融入了"阴阳五行文化";"花环龙"以客家儿女为参与群体,以祭祀、拜师授徒等多种形式传承;非物质文化自身的适应性和发展性是"花环龙"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白马藏族的"?舞"是白马人对大自然的崇拜及图腾崇拜,传达了白马人维护当地祥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心愿,"?舞"是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是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是一项传统的祭祀活动。通过对"?舞"的表演发现:"?舞"不仅是一项祭祀活动,还是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具有传统体育元素。因此,研究白马藏族"?舞"的体育特征,可以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伏羲祭祀乐舞是天水伏羲祭祀庆典活动中具有标志性的传统表演,也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挖掘整理伏羲祭祀乐舞,研究其现代文化价值,旨在弘扬并发展伏羲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1.
羊皮鼓舞是广泛流传于甘肃天水一带、以羊皮鼓为基本道具的一种民间舞蹈,较纯粹地保留了原有的舞蹈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展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对于深入把握民间舞蹈与地方文化的关系,进而解读当地文化,保护优秀文化遗存、推进地方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天水地域文化是以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先秦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形式为补充而构成.天水地域文化具有人本性、承传性、交融性、境界性诸特点.天水地域文化的区域性特色,既彰显了天水地域文化悠久的人文传统,又蕴含着丰富的现代价值,是天水文化强市建设中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3.
雷军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41-1142,1145
舞龙舞狮是一种集体育、武术、舞蹈、音乐、艺术于一体的体育运动,艺术表现力是舞龙舞狮运动员动作完美的体现,也是运动员表现动作丰富的情感和完成动作质量的体现.目前我国舞龙舞狮运动员还存在较大差距.将从表演意识、身体素质、动作质量和对音乐的理解等方面来探讨舞龙狮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旨在有效提高舞龙狮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从整体上提高该项目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4.
依据仪式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岷江上游黑水河流域的藏族、羌族铠甲舞开展田野调查,研究认为羌族战士在出征仪式和战后丧葬祭祀时会跳名为“哈日”和“克西格拉”的铠甲舞,“哈日”的曲调激昂有力,内容多是鼓励武士英勇杀敌、胜利归来;而“克西格拉”音调低沉,反映对战死沙场壮士的怀念和颂赞.而黑水县的嘉绒藏族也会在壮士出征前身着牛皮甲,跳藏语称作“卡斯达温”的铠甲舞.铠甲舞在阿坝州藏羌聚居区流行,说明其英勇好战、信仰虔诚的长期民族战争传统.铠甲舞除具有歌舞的基本功能外,其社会功能还体现在祭祀仪式与神圣符号、尚武精神和社会整合、借助武舞仪式和形式宣泄情感.在现代化发展浪潮的冲击下,藏羌铠甲舞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依据参与式发展方法对其保护已迫在眉睫,民族特色的保存对于多元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云南苗族芦笙舞是云南省公布较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云南苗族芦笙舞多数在苗族传统的节日庆典与祭祀活动中进行,空闲时间跳芦笙舞的情况较少,外出比赛与旅游表演中跳芦笙舞的情况更少,固发展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苗族芦笙舞申遗保护对象较集中;2)政府职能部门政策及监管力度不够;3)苗族芦笙手及芦笙舞传承人在逐步减少;4)苗族芦笙舞传承方式以民间传承为主;5)苗族同胞对芦笙舞的健身效果认知有限;6)苗族芦笙舞套曲记载不全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通病就是千篇一律、互相雷同、缺少个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失城市精神。天水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城市。伏羲文化对天水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物质及精神价值,其精神实质可概括为“创新、团结、踏实、变通”四个词。充分利用伏羲文化这一先天优势,借助文化生产力,对培育天水城市精神,提升天水城市品位,把天水建设成为炎黄子孙熟知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名城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藏族有着悠久的宗教信仰传统,"莎姆舞"作为藏族特有的舞蹈,其中沉淀着大量的藏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文化,此外,"莎姆舞"流传的地区位于藏汉交界处,因此"莎姆舞"必定也受到其他一些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卓尼的服饰文化的研究为切入口,深入探讨了"莎姆舞"中的宗教文化及其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莎姆舞"独特的文化内涵,以点及面的表现了安多藏族"觉乃"背后的独特文化。  相似文献   

18.
旅游表演学是指建立在人类表演学理论基础上,把旅游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并当做人类表演学中的"表演"来研究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既包括旅游活动中戏剧影视的表演,即狭义上的表演;也包括旅游活动中人的一切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已经关注到的旅游真实性、文化商品化、传统保护、旅游体验等诸多问题的广义上的表演.文章从旅游表演学的理论基础、内涵与内容及其实践阐述该学科.  相似文献   

19.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动风格的产生,与云南独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采摘文化、宗教与祭祀、节日庆典、人之天性、情感交流的需求及云南的自然地貌,更是形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同“舞”动风格的直接动因.此外,少数民族舞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的丰富、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增强,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舞”动风格的重要因素.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舞”之魅力则在其节庆日、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种赛场上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得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在民族传统体育复兴的背景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湛江傩舞文化的起源、面具、表演、音乐等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表明湛江傩舞文化的存在和中原傩舞密不可分,源出中原;面具大都以整块樟木雕刻成,经久耐用、永不变形,色彩以黑、红、黄为主,线条朴实、夸张,色彩鲜明和谐;表演主要目的是祭神驱鬼、避邪驱灾,增加了表演的难度和观赏性;音乐器皿主要有陶鼓、月鼓、高边锣、钢胆、锣、鼓、号角等,表现出中原音乐与湛江音乐相结合的特色。提出了湛江傩舞文化的现代发展:通过挖掘与保护,傩舞的功能由娱神向娱人和健身强体转变,同时应与当地民间文化相结合走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道路,应走出广东面向世界,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提供有效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