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在历史认识论方面,他解答了历史学的性质;提出了历史学的任务——解释和描述;指出了历史学的选择性和历史认识的相对性;阐述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意义。波普尔的历史认识论内涵丰富,既有不少有益的见解,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历史认识主体作为历史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已经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力图把历史认识主体置于历史认识系统中,从主体成立的一般条件,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认识客体,历史认识中介(史料)以及历史认识需求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考察历史认识主体的内涵。提出历史认识主体是在一般主体地位已经确立的条件下,具有历史认识需求并将之付诸实践,通过以史料为主的中介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认识的人。  相似文献   

3.
著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说:“什么是历史?这是一个历史老师必须思考并做出回答的‘元认知’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思想。毫无疑问,历史教师如果对“什么是历史”没有清澈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那他是无法理解历史教育的真谛的,教学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笔者拟从历史认识论和历史哲学的视角就“什么是历史”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角度解读加达默尔诠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达默尔以诠释学的理论方法来探讨历史理解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历史理解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规定的过程,理解的对象也是主、客体相互规定的统一体;是理解行为使主体成为主体,因而历史对象是自己和他的统一体,这就是效果历史。历史认识就是解释与其解释对象之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实践,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都很重要,学习历史也是如此。如果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通过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获得知识,接受教育,是以对教师的信任为基础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对知识丰富,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道德品质好的教师是钦佩的,对他所教的课程也就感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  相似文献   

6.
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客观的历史进程,要凭借一定的中介质,目前,这一中介质被定义为中炙,这样的定义既没有区分历史认识中介质和一般认识中介质的不同,又没有对史料作为中介质时的性质进行仔细的分析,不免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发生歧义和混乱,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认识过程的根本特点进行分析,澄清和规范这一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7.
粱燕 《教学随笔》2007,(11):31-31
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发生和生活在一定的地点,都有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历史地图的作用就在于表现历史现象的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再现历史发展中的一定空间变迁。历史课中(特别是初中历史课),注重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读图训练,是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观察认识能力的有效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认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对历史科学的确立和历史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曾焰 《湖北教育》2005,(3):58-59
历史记载的是整个人类发展的过程,它不局限于某个民族和地区。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上认识和研究历史,特别是要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注意历史的宏观教学。何谓宏观教学?就是指利用历史的纵横联系学习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并把握完整的历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历史·史学·历史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向新的世纪,史学工作应当更加重视提高人们对于历史智慧的认识。人们在自身所参与的历史运动中,创造和积累了历史智慧;它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物质财富折射出来,一方面又以精神产品的形式积累和传承。正如人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一样,人们也不应当割断历史智慧同现代科学知识、认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史学是人们学习历史知识、汲取历史智慧的主要途径;在历史发展中,人们的这种自觉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历史智慧在人们的现实运动、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显示出历史学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端正学风,是人们得以不断地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略论历史的本质——从认识论的角度谈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历史虽然是以回忆和总结过去事实的方式表述出来的,但其中寄托着人们的理念,是人们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人性和宇宙的一种特殊探索方式,历史总是以这样那样的形式附着人们的价值判断成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历史高考题基本上杜绝了那种小切口、深分析。类似政论式的考题考查法,不过多要求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与这一历史事件相关联的纵向的横向的历史事件却是必须了解的,而且分数的获得讲究“采点得分”。这样,引导学生梳理出历史遗留给今天的内在脉络,从单向静态认识向动态历史时空结构体系行思维渡越,把问题定位在历史三维空间的交叉点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就尤为重要,借给学生一双慧眼,把这个世界看的真真切切,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下面通过例题分析说明如何把握历史问题的多角度,以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一定要考虑历史人物是活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的所作所为或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是当时历史因素在他身上的体现。只有充分考虑历史因素,才能对当时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才能体现出评价的客观性,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农民革命观念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一生从未停止对中国革命和社会问题的探索。他的农民革命观念在今天看来尽管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却是独具特色。本文试从他对历史上农民革命和农民领袖的一些评论和认识以及他亲身的革命实践,初步探讨他关于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农民问题的实质、农民革命的作用、农民革命胜利后要防止腐化等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鉴于以往在中学担任历史教师的体会,我们认为懂得一些历史之外的知识,尽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历史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柯的《历史三调》认为历史研究难以尽善尽美,经历、事件、神话这三种认识历史的途径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有很大的合理性和价值,表现出作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怀疑。尽管如此,历史学在本质上有科学的成分,历史认识具有不“严格”的、独特的客观性。如果历史学家具有必备的知识储备,就可以实现历史叙述和解释的客观性;同样。历史学家如果能站在人类整体的高度,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价值评价作用,历史评价同样也可能实现客观性。  相似文献   

17.
论历史客体     
史学界在历史客体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本体说”、“史料说”等几种倾向。实际上,由于史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作为历史主体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为二重:整体史家的认识客体“历史观感”和个(群)体史家的认识对象“选择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当前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对学生认识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如何通过影视认识历史,如何发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正面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对我们历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作品,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为了进一步坚定推进改革的信念和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有必要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改革的历史,要把握改革的历史成就和历史方位,增强进一步推进改革的信心;要把握改革的历史主线,增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决心;要把握改革的历史逻辑,增强对改革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要把握改革的历史阶段,增强对当前改革阶段性特征的认识;要把握改革的历史经验,增强对改革系统性和协同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诠释学有关历史是什么的解释 诠释学是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在西方已有漫长的历史。诠释学是“意义”宣告、译解、阐明和解释的技术,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我们自己的世界。所以历史诠释学就是发现、理解、阐明和解释历史意义的技术,以便把另一个时空系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意义转换到我们的世界之中。∞我们知道,由于历史认识的对象不是当下的现实存在,如果不进行意义的转换就不可能有对历史的理解,因此,从学科性质上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对人类过去的一种解释、说明与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