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高职院校在我国单独设立的时间较短,体育课程的教学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雷同,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还没有形成。该研究以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岗位实践操作性目标和体育教育的身体活动性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职业身体能力锻炼必修课。在高职体育课程整体设计时,把高职体育课程设置为体育运动专项技能课、体育运动专项技能选修课和职业实用身体能力必修课三大类。在职业实用身体能力体育必修课程设置中,综合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岗位对操作技能、身体体能素质和身体形态素养的要求,将各类似岗位群高职学生的职业实用身体能力进行分类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锻炼。  相似文献   

2.
体育新课标给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新课程理念对当代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育人、科研能力,还需要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为此,提出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生教育能力培养方面的实施路径:应对接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要,调整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加强学生运动技能、专业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为我国体育师资培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摘要:该研究以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主要立足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对澳大利亚创意身体教育课程模式实践进行剖析与解读,并从中获得启示。其内容主要涵盖:概念界定、本质特征、实施过程、目标设置、组织规划、评价等方面。研究认为:澳大利亚创意身体教育课程在以身体视角为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新导向、体育课程核心目标与多元目标共生、体育课程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体育教师由“教书匠”到“课程设计者”角色转变等方面为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带来新启示。其研究价值在于: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 2016年颁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对我国现行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组织、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等进行反思与总结,思考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优化的方向,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与生活中获得身心健康与社会技能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和教育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最大的不同点是体育课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来进行,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发展身体、  相似文献   

5.
探讨知识或科学的基础问题可以归其为哲学的一项任务,对体育基础的思考便构成了体育哲学.由于体育关注的是身体,我们就有责任阐明和分析“身体德性”对“体育的奠基性”的基础作用了,因此,关于身体德性的讨论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体育初步的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以及哲学的判析法,就体育作为发展“身体德性”的特殊情景,对德性与目的所存在的依附特征做了阐述.研究认为,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学,有必要以身体素质或品质的形成作为目标,从哲学的视角讨论关于体育奠基性的“身体德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体育中要不要关注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个争执不休的话题.当下,强调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此起彼伏,再次产生体育教育目标取向的钟摆现象.心理学视野中运动技能属于知识范畴,如果在学校体育中确立了运动技能也是知识的观念,就不会有人提出淡化运动技能,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通过运动技能练习而获得的身体认知是一切认知的本源.缘此,在体育课程中,应确立运动技能学习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所达到预期的结果,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经常参加野外活动.正确认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是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完成国家人才目标培养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1年颁布实施的新大纲将终身体育列入了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这是对学校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但在对新大纲进行分析研究和对学校体育观察以及参阅相关学校体育文章,得出的结论是:现在学校体育对运动技能的重视程度在迅速下降。文章通过论证运动技能与终身体育的内在关联作用,说明新大纲对运动技能的弱化处理对终身体育目标完成的负面影响,指出新大纲在确定终身体育目标与完成目标手段万面的考虑欠妥之处,希望引起相关政策制定者和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指导高校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过分注重竞技技术和技能的情况,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的体育课程设置、体育理论内容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改进方法.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终身从事身体锻炼的习惯,从而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目标改革背景特点进行研究,阐述其现状,发现其特点,以图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中国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是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指导纲要>制定的,体现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特色;日本保健体育目标是依据"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咨询报告前提下制定的,体现出自我学习、终身体育、自我身心锻炼、理解安全与健康和自主的健康生活的目标特色.  相似文献   

11.
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与“德治”在历史上皆长期存在,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上,儒家重“德治”,但并不绝对排斥“法治”与刑罚。儒家的“德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无论如何,毕竟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科学地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治理资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建设中凝聚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主要内容的丝路精神,其中蕴含着“以和为贵”“忠恕之道”“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天下为公”和“天人合一”等丰富的伦理思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改革开放成果全民共享,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构建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我国武术文化产生和结合的历史背景,探讨我国武术文哲思想的特征,认为:古代武举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日益成熟是武术与文化结合的重要历史背景。武术文哲思想的基本特征包括:阴阳转化技击之道的功法观;内外合一自然之理的修炼观;仁爱宽大忠恕之心的德行观。同时认为武术自身学科理论的建设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赋有深厚传统文哲思想的武术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探讨“中国梦”的价值构成,分析“中国梦”所具有的时代与历史意义。“中国梦”的价值主体是现实的个人;“中国梦”的价值现实途径是人、社会、生产力三者的全面的协调的发展;“中国梦”的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于“玩好”字形词义的溯源、分析显示,这是一个以对象、感官与感性判断为内在结构的“物—审美”概念。先秦至两汉时期,“玩好”是社会上层的享乐之资与陪葬之物,早先受到《周礼》“式贡”分配制度的管束,随后在礼制崩溃与生产力进步的背景下,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面对“玩好”的风靡,先秦诸子指出对其过度生产和沉溺将会扰乱资源分配、有碍道德修养,因此要求国家予以监管,个体控制物欲。此外,儒、道两家的“游”观念,则为人与“玩好”走向良性互动埋下了文化伏笔。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步入了类型特色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核心、“四个服务”办学目标、“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是高职教育的政治任务;党委领导的组织结构、产教融合的治理体制、质量发展的治理结构、服务师生的制度体系,是高职特色的管理模式;扎根中国办高职、创建职业教育理论、建立职业教学体系、构建职教《中国协议》,是高职发展的理念;服务伟大工程、国家战略、高质量就业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高职发展的目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互联网+”和国际合作办学,是高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以符号互动理论奠基人米德关于自我的阐述及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体育行为中的角色模仿为切入点,探讨体育运动中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认为,通过模仿动作以及角色,个人才能够获得运动技能,促进体育行为发生。同时角色也会对体育运动产生消极影响,体育行为主体会尝试突破和脱离角色。随着体育比赛经验的增加,动作技能会明显的“去角色化”,这是自我意识中主我与客我意识的运动造成的。主我意识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有隐蔽性和主导性的特点,客我意识具有稳定性、循规蹈矩的特点。运动技能初学者客我意识发挥主要作用,促进了运动技能的固定;而在体育竞赛中,主我意识逐渐发展与成熟,主我意识与客我意识互相融合,标志着体育意识归于理性。体育运动本质是人们在意识层面的符号互动,进而促进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生产的视角出发,探究踏脚遗产的文化转换历程,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个案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口述史等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背景下踏脚由“武”到“舞”的生存空间、技术生产和意义重组等过程进行阐释。研究认为:踏脚的生存空间由最底层的生存需求转变为高层次的个人以及社会需求;技术体系随着生存空间及社会需求的不同由“武”转变为“舞”;意义重组由早期的“尚武”之意,在社会变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转换为“爱情、地位、身份、集体记忆、相互在场、传承教育”等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9.
面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新形势,围绕高等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进行分析和阐述。文章联系成都体育学院教育综合改革实践认为,专门(专业)体育院校必须协调好“体育特色鲜明”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牢牢把握“体育”这一“根本”专业特色;进一步强化术科(含艺术类)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水平的提升,推进体育术科人才培育质量的再提升,解决行业话语权问题;进一步主动对接社会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并紧紧依托具体竞技运动项目平台,解决“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办学特色的落地问题;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特色,形成优势,实现学科、术科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体操技术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演进到了如今的形态,其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以体操技术(男子部分)发展的历史回溯为主线,把体操技术的演进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体操技术发展的起步阶段、场地器械革新带来的技术大发展阶段、规则导向基础上的技术加速发展阶段、体操技术高起点基础上的稳步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体操技术演进过程的四个阶段性特征:"原始与单一"是体操技术发展起步阶段的典型特征、基本技术的"更新与开拓"是体操技术大发展阶段的标志、"立体化、动力化、多样化"是体操技术加速发展阶段规则导向的产物、追求"难、新"与"稳、美"的统一是体操技术高起点基础上稳步发展阶段的永恒主题.在梳理出技术历史发展的主框架和线索之后,进而推演出了体操技术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即:由稳定到失稳是体操技术发展的诱因;渐变和突变是体操技术发展的方式;需求拉力与科技推力是发展的动力;体操技术演进的统一性表现为相似和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