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学不久,有学生问我:“从自身角度讲,您认为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这样回答:“要有所畏,才能有所为。”教书几年来,总结起来共有三畏:一畏时代发展,二畏圣人之言,三畏自身不足。有畏,才有读书的动力,才能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上、中、下三册)以后,我的这种感受更加强烈,也更为深刻。一读理论,把握事物变化的脉搏,主动迎接时代发展的机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eter$enge谈到思想修炼时说:“我们不能每天消耗相当于我们体重200倍的地球资源(这是美国人的平均消耗量),而把其中的99%作为垃圾返还给地球。…  相似文献   

2.
梁捷 《小学语文》2008,(12):1-1
教书四十年,生平有三畏:一畏时代发展,二畏圣人之言,三畏自身不足。有畏,就有了读书的动力;读书,就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就有了精进自修,才可能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进步,从政成为一种风险越来越大的职业。因而为官要有忧患意识,做到“有所畏”。一“畏”不干事,二“畏”不干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勤政廉政方面加强自律,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越雷池一步,只有“有所畏”,才能兢兢业业,清清白白。  相似文献   

4.
K12网上曾经讨论过教师要不要读教育名的话题,我注意到竟然有相当的教师不读或不主张读,颇感意外。主要原因是“三论”作祟:一是“读书无用论”。一些教师评优、晋级等该得到的已经得到,该失去的早已失去,读书对他们已没什么功利上的用处。二是“读书无空论”。一些教师以学生“高分”为“绩效”,以“达优率高”“升学率高”为“成果”,一天到晚忙于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查“五认真”,没有空闲读书。三是“读书无需论”。一些教师自以为在师范院校“知识海洋里遨游过”,也读过几本名,无需再啃了。  相似文献   

5.
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今,在实施新课改和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教师要提高读书效益,做到读、用结合,必须关注三个问题:读书要学理论,但更要切合实际;读书有消遣,但更多的是使用;读书为己,但亦利人。只有这样,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才能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几句:“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三个“美我”之中,教材只对第一个提供了解释:“认为我美。”即把“美”看作形容词意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相关的译是:“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把三个“美我”都解释为“认为我漂亮”。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来,我在读书、教书、研究、写作过程中,一重“积学储宝”,固元培“根”,二觅研读之“路”,三求治学之“法”。现略述如下。有一条深根从我个人教学和研究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从学生到教师,到一个学者型的教师,自己学习和积累的经验,就如同一棵大树的深根,其教学实践是枝干,其研究成果是花朵、果实。从教与学的过程上说,只有自己重“道”,才能有“道”可传,自己敬“业”,才能有“业”可授,自己不“惑”,才能见“惑”能解。知识和经验,是一个教师多年虔修积累的结果,有了它,“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  相似文献   

8.
马寅初中学是一所人才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教科研名校。2002年,我调入该校工作。2003年秋,我有幸成为赴省会参加新课改培训的首批教师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识到:教师只有参与研究才能增强自信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消除职业倦怠感;才能不断创新,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你为谁读书?     
上初二的儿子刚学完一篇《为中华崛起读书》的课文,教师依葫芦画瓢,要求同学们也写一篇《我为XX读书》的作文。儿子告诉我,班里同学的读书观五花八门:有写为家长读书者,有写为将来找个漂亮女孩读书者,有为考大学读书者……儿子写的是《我为生存而读书》。我认可了儿子的读书观,也未贬低他的同学那些并不“高尚”的读书观。作文者,实话实说也,何必“低俗”时却伪装“崇高”?几天后,儿子大呼上当,说老爸的话不可轻信,原因是凡庸俗的读书观,不论行文如何入情入理,一律给了不及格。教师要求大家写成“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  相似文献   

10.
一、校长把好“一身正气、克己奉公”自身关 现代学校的管理要以人为本,运用正确的激励手段调动教师主观能动性,树立群体精神、群体意识及良好的校风,这是学校德育成功的前提。为此,作为校长必须要恪守“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的古训,做到:不乱用公款吃喝;不随意用公款请客送礼;不拿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分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曾由教师“下水”作文,旁及阅读教学,提出:“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确实,无论是从教会学生读书的角度,还是从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教师“下水”读书都是十分必要的。那么,语文教师“下水”读书,读哪些书呢?我认为,首先是要精读作为教材的范文。也许是《教参》越编越详,教案选本越出越多的缘故吧,无形中形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笔,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你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就看到你们一双双热情、期待的眼睛:“老师,高三历史到底该怎样学?”是啊,我在许多场合听到不少教师谈到:学生还不会读书,不会学习。这怎么能行?我想.我应该告诉你们一些我的思考和忠告。它们是实用的、真诚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韦青 《南昌教育》2006,(9):14-15
一、学习是探觅新知、形成思想的工具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学习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1.读书。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叶圣陶先生说:“我们做老师的人必须天天读书,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要读教材、读参考,精通业务,更要博览群书,“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只有这样,无论教材怎么编,课程如何变,你都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广义的备课。教师只有多读书,乐读书,善读书,课堂教学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三境界     
方鸿懦 《中文自修》2006,(10):45-45
据说坐禅有“三境界”,是谓“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复是山,水还是水。”化而用之于“读书”,是否亦有“三层次”宁初入门者是:读书是读书,不读书是不读书,我是我,书是书,分得清清爽爽,毫不含糊,是为一层。而在“知入知出”者,则读书是为着“不读书”,而“不读书”其实亦在读书,已知将书读薄读化,懂得“学问皆在书外”,是为二层。  相似文献   

15.
吴非 《生活教育》2010,(3):69-69
我做教师多年,每次给学生写评语或是推荐信,最不愿意写的短语就是所谓“刻苦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却特别在意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刻苦学习”,好像不写上这一句他的孩子品格就有缺陷似的。可是我一向反对“刻苦学习”,反对“发愤读书”,更不用说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之类。看从古到今有关读书学习的种种说教,我终于有所发现:原来我们中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落后,乃至于文化文明的落后,很可能与中国人把读书学习当作苦事有关。  相似文献   

16.
教书与读书     
人们通常把学生上学叫做去“读书”.把老师上课叫做“教书”。教师只有先“读书”,然后才能去“教书”。但是,教师读完了拿文凭的书.取得了做教师的资格证书,并不一定就能教好书。教师要教好书,必须一生不离读书。然而,眼下教师不读书却是普遍现象,并有日益蔓延和恶化的趋势.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昌发 《小学语文》2007,(12):43-46
《朱子读书法》对阅读过程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无疑,中则节节有疑。多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朱熹将读书过程揭示得十分清楚,教师研读文本大概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也要从“有疑”到“无疑”,再到“节节有疑”,以至“融会贯通”。笔者以为,教师研读文本大致需要经过三个轮次的阅读才能“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8.
子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按圣人言,我们应该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9.
境界一:评价多元,让学生有安全感 学生在校学习时,往往在教师面前畏手畏尾。为此,创新学习提出,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二是民主的原则,多和学生商量;三是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不是说让眼光在纸面上跑一阵。”要“潜心会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应该多留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不能越俎代庖。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重感悟的课堂,一定会有情的震撼,而情的基点就在于对文本的解读。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