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是杂文的一面旗帜,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师。杂文大家夏衍在《杂文复兴首先要学鲁迅》(《新观察》1982年第24期)中,说他自己写杂文“先学鲁迅,后来是学绀弩,绀弩的‘鲁迅笔法’几乎可以乱真。”当我们把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高中语文第三册)与聂绀弩的《我若为王》(第二  相似文献   

2.
选入高中第二册的聂绀弩先生的杂文《我若为王》,以幻想虚拟的独到笔触,酣畅淋漓地鞭挞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读来真个痛快。然细读全文,觉有几处词句值得商榷,现冒昧探询.就教大家。  相似文献   

3.
聂绀弩的《我若为王》是一篇经典的杂文,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对皇权意识和奴性思想也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本文试着从"平民"的角度出发,站在"王"的立场上,重新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以发现其中的真谛,进而警醒世人。  相似文献   

4.
初读《我若为王》,对聂绀弩先生颇感尊敬。短短章,抒尽对王权、奴才意识的厌恶之情,更表达出不想、不屑为王的心情,很有人的气节。可当我的知识一点一点累积,再读这篇章,不禁对这一问题产生了许多不同看法。自古以来,有权的地方,便有着阿谀逢迎,有着令人鄙视的“奴才”。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特有,也不是只存在于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5.
《快乐阅读》2013,(23):2
聂绀弩,一九○三年生,湖北京山人。作家。一九二四年考入黄埔军校,参加东征。翌年就学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一九二七年回国。一九三二年在上海加入左联,曾主编《中华日报》副刊《动向》。历任香港《文汇报》总主笔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聂绀弩诗全编》《中国古典小说论集》《脚印》等。有《聂绀弩全集》行世。一九八六年去世。《立春前后》是董桥先生近  相似文献   

6.
《我若为王》是聂绀弩创作于民国时期的一篇杂文,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翻译大家对此文都进行了翻译。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纵观的整体性研究。本文将从这个全新的视角来对比赏析两个译文中译者的适应性选择即语言、文化、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对比研究发现译文是译者不断做出适应与选择的结果,从而证明了生态翻译学指导散文英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有许多的迷茫 ,曾经是思想教育的工具 ,后又曾经被许多人用流派和模式的枷锁束缚。语文的正宗面目被掩盖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被扭曲 ,而语文教学研究也显得机械和呆板。我想 ,语文教学是富有人文和个性的工作 ,在每一节课中 ,教师都要力争做到思想有火花 ,思维有灵光 ,思路有亮点。一、语文教学是一种智慧的表达聂绀弩有一篇文章叫《我若为王》 ,文章写道 ,我若为王 ,妻子哪怕是娼妓 ,也仍旧是王后 ;儿子哪怕是白痴 ,也仍旧是太子或王子 ;女儿哪怕是丑陋 ,也仍旧是公主。他们都会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 ,因为他们都是尊…  相似文献   

8.
许明 《考试》2005,(10)
一、引题《我若为王》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聂绀弩的代表作。作者采用想象的手法,设想自己如果是“王”,则妻就是“王后”,儿子就是“太子或者王子”,女儿就是“公主”,亲眷都是“皇亲国戚”,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他的任何欲念都将“实现”,他将“没有任何过失”,所有的人都将对他“鞠躬”“匍匐”,都变成他的“奴才”,这种奇思异想,把对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否定巧妙地表达出来了。  相似文献   

9.
聂绀弩作为独具特色的作家和报人,评论界对其精神个性的与众不同及其古体诗、小说、杂文创作都作出了相应的评价,但与鲁迅等杂文大家相比,对聂绀弩的整体研究并不多见,实际上考察聂绀弩思想、精神个性和各种文体创作方面等对于推动聂绀弩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晓涛 《学语文》2006,(3):9-10
被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具备双重价值,一个是它的原生价值,即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另一个就是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即学生要学习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价值(李海林语),而其中的教学价值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那么,收入高中教材的新课文《我若为王》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是什么?一般而言,学生阅读之后所获取的信息是聂绀弩先生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选入了著名作家、学者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其中有这样两段文字:甲:“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第5段)乙:“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第8段,即末段)这两段文字中两处相似的“三呼”“万岁”,却采用了不同的标点。由于对此的理解不同,引起了一些有心的师生的讨论。导致理解不同的关…  相似文献   

12.
林夏 《河南教育》2013,(10):52-53
《海燕》是鲁迅与胡风、聂绀弩、萧军等几个人自办的刊物。  相似文献   

13.
精巧的结构与深刻的思想--解读《我若为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史上,聂绀弩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位战斗性极强的杂文作家。如果说鲁迅的杂文是投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那么,聂绀弩,这把天青色的、用机栝发箭的强弓射向敌人的则是一枝枝利箭。聂绀弩横溢的才气不仅体现在创作形式上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4.
2003年版语文新教材面世以来,受到了社会各方教育人士的广泛关注,有拍手称好的,有提出非议的,而这也引发了我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语文老师的思考:一、课文内容过于深奥,近乎艰涩,似乎不是写给中学生看的,倒像是写给大学生看的与旧版相比,2003年版新编语文教材内容深度显然加大了。例如第二册《我若为王》(聂绀弩)、《庄周买水》(刘征)以及《说“木叶”》(林庚)等文学作品包含的意味十分深刻,知识涵盖面非常广阔,读懂这些作品对于大学生来说并非一件易事,更何况刚刚迈进高中校园、理性认识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们。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时…  相似文献   

15.
周汝昌多次重复据称出自聂绀弩之口的"一句传闻",即毛泽东对《红楼梦新证》初版"有好评",进而它演化成了"唯有毛主席是《新证》的知音"。近来,周伦玲又将这"一句传闻"与顾随《木兰花慢》的创作联系在一起了。然而,种种迹象显示,毛泽东在1954年6月之前不可能对《新证》作出什么"好评"。从聂绀弩及其同事当时的实际表现看,所谓"一句传闻"纯属无中生有。  相似文献   

16.
初读《我若为王》,对聂绀弩先生颇感尊敬。短短文章,抒尽对王权、奴才意识的厌恶之情,更表达出不想、不屑为王的心情,很有文人的气节。可当我的知识一点一点累积,再读这篇文章,不禁对这一问题产生了许多不同看法。自古以来,有权的地方,便有着阿谀逢迎,有着令人鄙视的“奴才”。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特有,也不是只存在于封建社会。即使时空转换,制度也不断改变,权力终究存在,有关权利的各种斗争,各副丑相,也是挥之不去的。如果因为看清了人的奴性,而拒绝“为王”,这并不是正确的态度。权利是把双刃剑,害人利人,就看你如何把握了。回首中国长达两…  相似文献   

17.
《倾盖集》是一本旧体诗词的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9位作者王以铸、吕剑、宋谋(?)、荒芜、孙玄常、陈次园、陈迩冬、舒芜、聂绀弩,都是驰名文坛、学界的诗人、学者。全书9个分集,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列先后。  相似文献   

18.
近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保昌撰写的《聂绀弩传》由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出版。聂绀弩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作家,是卓越的杂文大家,又是卓越的诗人。他的一生,不断地打破命运对他的种种局限,辗转海外,四海为家,几番身陷囹圄,时作狮子之吼,经历复杂。道路崎岖,为救亡呐喊过,更多地却是致力于启蒙。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母亲这是怎么啦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原香港《文汇报》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主编、我国著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聂绀弩先生1940年12月6日在桂林写的《怎样做母亲》一文。那是一篇回忆录,说的是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怎样凶狠地打他,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以及他对母亲总是打他的原因的分析,对天下做母亲的劝告。那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同绝大多数回忆母亲对儿女的恩德的文章完全不同,那简直是在控诉他的母亲。因此,印象非常深。当时,我读之后,有一个感觉:聂绀弩的母亲太特殊了。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2.理解本文用假想虚拟、反证推理进行说理的方式,感受杂文寓庄于谐的情趣。3.品味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幽默调侃的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把握否定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说理方式。1.诵读与品味。2.讨论与探究。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唐代的黄巢有首诗《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黄巢有朝一日为王后的梦想。著名现代作家聂绀弩先生也曾经作过一次“帝王梦”,让我们一起走进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