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调节机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运用中医药原理,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辨证分型、五脏调节和方药筛选规律进行探讨。认为运动性疲劳有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的发生过程,并发展成慢性疲劳综合症;根据整体功能态的改变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脾不调型、气阴不足型和湿热内生型;调节机制以肝为核心,有赖于五脏功能协调;根据辨证立法和以法选药的原则,筛选了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常用方药。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医学研究发现,肝脏与运动性疲劳紧密相关。已有诸多学者指出,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状态改变.有赖于五脏的共同调节,在五脏中肝居于核心位置。五脏中与运动性疲劳有直接与间接关系较密切者,当首推肝脏,疲劳产生的根本在肝的调节功能失常。本文较全面的综述了中医肝脏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旨在为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以及提高机体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动性疲劳比疲劳更有针对性,它区别疲倦和筋疲力尽。运动性疲劳发生顺序是由代偿性疲劳发展到非代偿性疲劳,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正常生理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的生理过程,所以近年来发展到以综合性研究运动性疲劳,朱司道夫提出F=(-△P)+S,爱德华兹提出疲劳控制链,并用突变理论解释。鲍格提出主观感觉疲劳程度表(R·P·E)它和HR、VO_2、VE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中药抗疲劳的调节机制、中药抗疲劳的方药筛选原则、中药抗疲劳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就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抗运动性疲劳中药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对排球运动员运动生理性、心理性疲劳的诊断和恢复方面的探讨,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有实际意义。1排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和产生机制1.1排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可将排球运动员的疲劳的概念理解为:在排球训练或比赛达到一定程度后,运动员本身各组织器官及全身  相似文献   

6.
邵瑞奇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4):35-36,38
蛋白尿具有肾毒性,会刺激多种炎症介质、免疫介质及细胞因子的分泌。蛋白尿属中医“尿浊”之范畴,过度运动所致的肾虚、湿热、血瘀是运动性蛋白尿产生的中医病机。蛋白尿与湿、热、瘀是运动性疲劳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疲劳中导致肾气亏损的发生途径。提示疲劳恢复要补清并重,防治湿、热、瘀等实邪,并注意用微观指标弥补宏观辩证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是当代竞技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运动性疲劳单项评定和系统恢复作一阐述,目的在于把训练和其后的恢复过程统一起来作为一个训练的整体,加速运动性疲劳的恢复速度,提高有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1前言人体在进行运动训练时,其机体必然产生运动性疲劳,通过对运动疲劳的机制研究,能够找到消除的最佳方法。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运动疲劳产生机制研究主要是从生理和生化的方面进行。本文就运动性疲劳中躯体性疲劳的生化机制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综述。2运动性疲劳的定义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在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年)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疲劳是体育训练中较易出现的一种自觉症状。运动医学界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广泛而深入.运动性疲劳可纳入中医虚症的范畴,采用中医药理论对运动性疲劳进行辩证实施后有利于调整阴阳的平衡,能从机体上提高运动能力和水平,使运动成绩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阐述“中枢疲劳”的假设,就运动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复方健脑益智类中药、复方补肾类中药、益气活血类中药和某些单味中药和中药单体有效成分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等问题综述,并就运用中医药推迟、消除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研究前景作一展望。认为,今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应注意以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①从中医理论方面丰富“中枢疲劳”的假设:②探索中医药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途径;③进行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的药物筛选;④建立推迟运动性中枢疲劳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恢复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运动的特点,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其恢复措施进行阐述,为全面系统地认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筛选出一些对消除运动性疲劳较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以供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RPE评分、运动成绩测试、心肺功能测试及心脏内分泌激素放射免疫法检测等方法对运动员心脏功能进行跟踪观察。结果表明:(1)穴位离子导入能明显改善运动员的主观感觉,提高专项成绩,改善心肺功能,降低无氧闲心率,提高有氧耐力,推迟心源性运动性疲劳的发生;(2)穴位离子导入可改善运动员心脏神经肽ET和CGRP的分泌,使之向更有利于适应运动负荷的方向发展。结论是:(1)心源性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2)穴位离子导入能多环节、多层面地保护心肌和改善心脏功能,从而延缓疲劳产生和促进疲劳消除。  相似文献   

13.
运动训练本身是训练-疲劳-恢复周而复始的过程。人在运动时,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的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肌肉持久重复收缩而使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被称为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外周性疲劳,它包括除神经系统外各器官在疲劳时的变化。可以认  相似文献   

14.
运动性疲劳的根本原因是脏腑功能的疲劳。五脏疲劳的原因是大运动量使五脏能量过多消耗而导致五脏功能失调。恢复五脏疲劳的方法:1.能量补充。培补肾元可生精化气而使其它器脏能量充足。2.疏通经络。经络通畅气血亦流畅,五脏及全身机能可得滋养。3.生化能量。应用七支坐技术使元精化生出元气,元气生化出元神,精足神旺、能量充足则脏腑功能正常。能量入肾藏真,真气在体内运行无端,气脉经络通畅,营养迅速滋润脏腑,五脏功能正常,全身及运动性疲劳消除。  相似文献   

15.
机体论原理与运动性疲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松波  吴纪饶  邹瑜 《湖北体育科技》2002,21(2):170-172,176
随着在运动性疲劳研究亚细胞和分子层面突人,使研究人员对其发生、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回顾近几年运动性疲劳研究动向,分析对比其中得失,论证了机体论原理作为生物学研究重要方法论在运动性疲劳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动生理学     
G804.2 20023930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刊,中,A]/陶玉流,王铭一//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2.-18(1).-52~55参3(SJ)运动性疾病//运动生理学//机制//恢复//研究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了综述,介绍了有关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其判断与恢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恢复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根据疲劳产生的机理,利用主观感觉和生理生化指标来判断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认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分三个阶段,可以采取休息、营养、推拿、中医药等方法来预防和恢复。  相似文献   

18.
1 运动性疲劳的表现及生化特点 1.1运动性疲劳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肌肉疲劳:肌肉疲劳是,机力下降,肌肉收缩速度和放松速度减慢,收缩时间比正常时延长4~5倍。放松时间延长可达12倍。严重影响肌肉的快速、协调动作。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可能是由于机械负荷使肌纤维发生细小损伤、乳酸等代谢产物的积存和水分的积蓄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药膳对运动性疲劳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中药防治运动性疲劳机理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西医结合开发药膳,是今后研究药膳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发展方向。阐述了药膳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机理,并介绍了健脾益气、补益肾气、养血补肝三种药膳中的一些实用药膳方。  相似文献   

20.
复方黄芪提取液抗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复方黄芪提取液30天,观察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肝糖原储备量以及运动后血乳酸和血尿素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复方黄芪提取液具有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