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受教育权利是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具有的接受教育的能力或资格。从权利的属性来看,受教育权利应包括受教育的选择权、受教育的主张权和受教育的福利权。同时,从受教育权利的来源及存在形态看,受教育权利直接来源于法律的规  相似文献   

2.
论公民的受教育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项权利具有全民性、无财产内容、不可转让性和权利义务统一性的特点。接受义务教育权、入学就读权、教育平等权、终身教育权、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权构成了公民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应当重视和解决目前社会中存在的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和乱收费现象,社会力量办学中的违法问题和教育法制的缺陷等问题,确保公民受教育权的切实实现。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过于强调义务与责任,造成了“义务异化”,并忽视了公民的权利意识,这导致了公民品质的丧失.权利与义务之间本是矛盾存在,但另一方面,义务却又是权利的衍生体,有权利才有义务;对义务与权利的强调不同在公民教育中也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公民教育中理应坚持权利优先性,进行全民“权利启蒙”,同时再培养公民责任意识,达到权责共生,保证公民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与普通公民一样,儿童乞丐也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对国际法和我国现行宪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分析表明,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基本自由,是一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国家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义务主体。受教育权分为抽象意义上的受教育权与具体的义务教育中的受教育权。我国应按照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国家义务的精神对现行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进行修改,重新确立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高校学生的基本权利高校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个性和主体意识的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同时,其作为受教育者,在"学生"特定身份之下,又享有不同于其他公民的权利。《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是确认、保护、尊重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权利的基本法律依据,是其他教育法规法律制定的基本依据,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基础,明确规定学生的基本权利和特殊权利,其规定的基本权利为:平等受教育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喜涛 《贵州教育》2005,(22):13-15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入学就读权,教育平等权、终身受教育权、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权构成了公民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在实践中,总的来说,我国受教育权实现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上存在严重的不平等。有关受教育权利的纠纷正成为当前教育纠纷中的热点问题,因此,有关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护问题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 一、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在我国,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公民这个概念反映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固定的  相似文献   

7.
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与媒体的媒体权利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但我国关于媒体运行的法规和规章较为繁杂和模糊,至今还没有一部法律层面的传媒法。自由表达权通过《宪法》得以确立,然而具体的传播权却没有相应的法律进行过明确规定,媒体权利来源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因此如要构建一部法律意义上的传媒法,就不得不提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传媒权利是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延伸,言论自由权对于在法律上明确媒体的一系列传播权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于强调义务与责任造成"义务异化",并忽视公民权利意识,这导致公民品质的丧失。权利与义务之间本是矛盾存在,但另一方面,义务却又是权利的衍生体,有权利才有义务;对义务与权利的不同侧重在公民教育中也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国公民教育应坚持权利优先性,进行全民"权利启蒙",同时培养公民责任意识,达到权责共生,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尹力  张虹 《教育学报》2008,(3):92-96
婚育权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一项民事权利,在校大学生应该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婚育权。受教育权作为学生权利中最根本的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结婚与否不应成为其接受教育的限制条件。我国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校学生婚育权的发展,经历了由最初的“限制结婚”到“禁婚”,再到“禁婚、禁育”的解除三个阶段,学生婚育权和受教育权二者之间也从冲突走向融合,这既彰显了受教育权利的人权特性,也为高校管理理念的重塑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从权力概念发展到权利概念,标志着由国家权力到公民权力的回归。主权在民原则为公共教育体制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公共教育的基本价值是实现受教育权利的高扬,其充分实现需要公民权力、教育福利、全社会参与以及公共性四个方面的保障,这四个方面诠释了受教育权利的内涵,同时也是公共教育体制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公民受教育权利的程序法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力 《教育科学》2002,18(1):12-15
受教育权利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面对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公民(包括学生)受教育权利被侵害却难以得到应有的法律救济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在从实体法上完善对受教育权利保护障的同时,从程序法上明确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障机制。使受教育权利真正从一种法定权利转化为每个公民实际享有的现实权利,这是21世纪法治国家维护宪法的尊严和公民权利的优先性对教育,立法和司法领域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从权力概念发展到权利概念,标志着由国家权力到公民权力的回归。主权在民原则为公共教育体制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公共教育的基本价值是实现受教育权利的高扬,其充分实现需要公民权力、教育福利、全社会参与以及公共性四个方面的保障,这四个方面诠释了受教育权利的内涵,同时也是公共教育体制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人受教育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受高等教育权是一组权利体系,应当包括受教育机会权、受教育条件权、受教育评价权。以此权利体系为维度,可以发现我国残疾人立法和高等教育立法对残疾人高等教育不够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权利体系不全面、法律体系不完善等。残疾人高等教育权利体系必须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法律权利概念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法学史上人们关于权利的各种论述的分析 ,得出自己对“权”与“利”的词义以及权与利相互关系的见解。同时也分析了一般权利概念、法律权利概念的关系 ,并据此概括出法律权利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平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对设立公民考试权利的法理分析出发,经探讨比较公民考试权利与受教育权利,归纳了公民考试权利的五项内容,即公民享有取得一定考试资格的权利,公民享有参与考试的权利,公民享有获得相符的考试成绩的权利,公民对考试成绩有复核审查的权利,公民有基于考试成绩取得应获权益的权利,并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呼吁《考试法》尽快出台,对公民考试权利予以充分细致的规定,以解决目前我国考试制度中诸多不合理事项并对考生权利予以完善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的办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事事皆与学生权利息息相关,只是我们还普遍缺乏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意识,或是虽然有了学生权利的意识,但看问题还欠深刻。比如,学生在学校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似乎尽人皆知,但事实上是这样的权利往往仪被肤浅地理解成为不能随便开除学生、不能随意停课。法律中规定的人权,以生存权、发展权和自由、平等权为基本权利。受教育权是一种具体的发展权,是公民获得自身发展与人格完善的前提条件。人们都有追求幸福、追求成功、追求过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这样的追求只能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中才能得以实现。这里不仅仅有能不能受教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受教育。其中,要涉及教育需要怎样的价值导向以及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基本自由,是一个国家公民的宪法权利,国家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义务主体,这是国际法有关受教育权立法的基本精神。而我国现行宪法对受教育权性质的规定则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观,其表述存在着语义与逻辑上的固有缺陷,其立法精神也与国际法不符,不利于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因而有必要对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基础进行重新审视,以便对现行宪法和法律法规做进一步的修改,使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能够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9.
从权利类型化角度看生育权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了公民普遍的生育权,从而使生育权由应有权利上升为法定权利。生育权是私权利,属于民事权利中的人格权,它同时也是宪法上的权利。生育权是受宪法和民法共同规制和保护的一种人格权。  相似文献   

20.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了公民普遍的生育权,从而使生育权由应有权利上升为法定权利。生育权是私权利,属于民事权利中的人格权,它同时也是宪法上的权利。生育权是受宪法和民法共同规制和保护的一种人格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