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云南省德宏州傣族佛寺教育的主要特点,简要地分析了佛寺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探讨了它对傣族社会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傣族地区发展佛寺教育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佛寺教育是傣族教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德宏傣族的佛寺教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意义。佛寺教育的消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就必然要求用学校教育来取代佛寺教育的统治地位,但是同时也要照顾傣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把佛寺教育及其后继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发挥它在傣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是我国南传佛教的主要信仰地区,傣族居民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而南传佛教的佛寺教育正是傣族人民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直到今天仍然被广大傣族人民所接纳和认同。佛寺教育的繁荣与延续主要与其高度的灵活性、内容的实用性以及近现代民族教育方针的影响有关。通过回顾对南传佛教佛寺教育的相关文献,分析其长期存在于傣族社会的可能原因,为傣族佛寺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男子接受佛寺教育成为傣族的一项重要传统。通过分析傣族佛寺教育为何能成为傣族社会的“传统”,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佛教自身的改变、统治阶层的需要、个人选择的必要性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等。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上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信仰,使他们独特的佛寺教育与义务教育之间产生了矛盾。"佛寺教育问题"的解决可以上升为宗教信仰自由与受教育权两项基本权利在同一主体产生的张力如何化解的层面。该问题为当前的基本权利冲突研究所忽略。只有在公民基本权利的辐辏结构的基础上的"存异"进路,才能通过构建宗教信仰自由与受教育权的矛盾的最佳均衡,从根本上解决"佛寺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6.
普洱傣族佛教建筑及其文化保护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傣族村寨的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要数佛寺和佛塔,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孟连中城佛寺、景谷迁糯佛寺和孟连大金塔、景谷塔包树·树包塔等。佛寺不仅是傣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集傣族文化教育、史料收藏和艺术展示为一体的场所,对傣族传统文化具有传承和保护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教育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历史上宗教与世俗政权的结合使傣族地区的教育被南传佛教佛寺教育所垄断。宗教的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甚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影响。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对傣族地区特别是西双版纳缅寺教育的研究,梳理当地教育发展的概貌,对宗教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角色定位进行分析,为傣族地区宗教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孔雀公主"故事属于"天鹅处女型"故事之列,经由傣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及南传佛教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叙事长诗《召树屯》。佛寺作为佛教文化的集中地,客观上促进了民间口传叙事诗的保存、传播和发展,同时也培养了许多傣族民间叙事诗写作者。随着口传叙事在当代的衰微,"孔雀公主"型故事当中的符号意象在佛寺景观中获得了新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全民信教与西双版纳傣族基础教育佛教传入西双版纳的时间大约为13世纪,此后佛寺即成为傣族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凡年届学龄的儿童都要入寺做和尚,待至成家年龄便还俗。在寺期间,要接受基本的佛教知识教育。也有的儿童不再还俗,其中有的人经过刻苦钻研,成为佛学造诣...  相似文献   

10.
孟连娜允傣族古镇由官府、佛寺、官宅、民居、官道等诸多物质要素构成,是土司文化的重要载体,娜允傣族建筑文化品类完整、文化脉络清晰,且具备诸多的物质要素,在中国云南的傣族聚居区已经是仅存的了,显得弥足珍贵,具有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省景谷县永平镇罕那村的傣族地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稻田与“竜林”、村寨和佛寺构成了傣族社会中的两种内外关系。又因稻田属于村寨内部之物,既要承接来自“竜林”的灵力,以保证丰产,又要接受佛寺的知识驯化,以符合一个社会体系运转的要求。因之,稻田承载了经济、社会以及宗教知识的“力量”,其对于傣族社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随着现代经济活动(诸如种植烤烟、甘蔗等经济作物)进入以后,稻田的生存空间不断遭到“挤压”,使得其面积在某一时间内急剧减少甚至“消失”。经研究发现,经济活动的转变并没有带来傣族社会大的变动。发展带来的经济收入增加与当地傣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不矛盾。农业经济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导致傣族寨民走向“利润最大化”的价值伦理,传统社会的“消暇经济”仍旧有效地维系了村落共同体的内在社会团结。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让稻田“消失”。  相似文献   

12.
德宏傣族剪纸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少数民族剪纸的文章,以苗族、满族的多,而专门研究傣族剪纸的文章很少。傣族剪纸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但其发展的历史与傣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是并存的。根据历史记载,傣族的剪纸、纸扎运用范围较为广泛,如:日常用具,戏剧舞台、道具的装饰、葬礼、佛寺、佛塔、宗教活动等,并且仪式隆重,内容形式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与佛寺教育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总人口79万(1990年),其中,傣族、布朗族30余万,占总人口的38%。解放40余年来,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西双版纳州各民族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别的民族相比,傣、布朗族的教育发展仍较为缓慢。其中有诸多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傣、布朗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按传统习俗,男孩8、9岁就要入佛寺学习经书、傣文。解放后虽然实行了义务教育,但由于长期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国民教育与传统的佛寺教  相似文献   

14.
孟连傣族民间壁画与小乘佛教有着渊源的历史,其体裁、内容多为反映佛本生、经书故事、佛主释迦牟尼、史诗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其画质朴、细腻而带有稚气,壁画多保存在佛寺的墙壁上,充满了朦胧而又神秘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傣族女童教育——以孟波镇中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了文化人类学中的田野研究法,以云南省孟波镇中学为个案考察傣族女童教育,研究发现:孟波镇中学的傣族女童由于在傣族传统文化、佛教文化和以汉族教师为主要代表的汉族文化的多重文化影响下,在学校教育场域中不再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傣族女童教育既为性别平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也提醒我们加强对于教育背后的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6.
象文化     
澜沧江·西双版纳 澜沧江,在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百万大象之河".当地人们视象为吉祥物,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以象为主题的艺术形式:如佛寺壁画上讲述了世尊佛祖的前生——维先达腊王子将宝象送给灾害严重的勐(傣语,村寨的意思)的故事. 傣族的手工织锦编制了各种象图案,其中的"百象朝佛图"和"金象驮花图"尤为精美;每逢重大节庆日,傣家男子都会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象脚鼓,模拟大象的样子纷纷跳起象脚鼓舞;傣族流传甚广的武术——象拳,也是模仿大象各种动作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张冰 《儿童音乐》2008,(5):79-79
丫/.J Ies月J口丫‘奋,2、尹J,产傣族娃娃节日多。田坝上面闹春牛,佛寺门前把水泼;怒江岸边荡秋千,景颇山上观花朵。哎,男孩简帕摇,女娃筒裙摆,金色童年笑着过!日月含笑星闪烁,傣族娃娃节日多。抢桶春水学勤劳,捡篮彩蛋喜收获;杨梅会上知美好,尝过新谷爱生活。哎,歌  相似文献   

18.
古印度人在一种发脆的树叶上用针扎出字形,然后涂上各种颜色的染料,即成为一种字迹醒目的树叶书。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佛寺里,收藏着一种《贝叶经》,即是用贝树叶刻上文字,集束成书的。  相似文献   

19.
傣族和尚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傣族教育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以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达镇中学的傣族和尚生为个案,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分析方法,从主位和客位的角度对傣族和尚生的低学业成就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对傣族教育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佛寺教育是老挝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提高民众道德修养水平以及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社会功能,但面临科学知识教育不足、教学能力有限、封闭排他的挑战。老挝的佛寺教育为我国教育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