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原油田是我国特大型石油大然气企业之一.目前,中原油田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新的历史机遇,开展第二次创业.在第二次创业中,油田把"创业、创新、创效"确定为培育和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培训建设企业新文化,使企业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激发员工自觉投身于油田第二次创业中去,促进油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龚程  王蕾 《青年记者》2012,(22):66-67
在跨越式发展的大前提下,一些纸媒集群开始面临"二次创业".二次创业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一种状态,激励和纸媒自内而外的变革,需要报人有创新性的想法和思路,有创新的胆量和勇气,有奉献的精神和作为. 知识主导的二次创业 二次创业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人类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业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大阶段:生存创业与生态创业.人类第一次创业是生存创业,第二次创业是生态创业.纸媒在完成了生存创业后,便需要进行生态创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探讨出版发行企业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认为出版发行企业设计激励机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激励必须考虑员工的努力成本,通过降低努力成本降低企业的激励成本;二是员工的风险态度对激励机制有重要影响,调整报酬结构使之对应员工的风险态度,能够提高激励强度和激励效率;三是绩效考核指标设计要结合工作岗位,适用性强的考核指标可以降低激励成本。  相似文献   

4.
中外出版业创新能力和对员工的激励方式的异同 创新能力在出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国际上著名的大型出版集团如贝塔斯曼出版集团、汤姆逊出版集团、里德·艾尔塞维尔出版集团、沃尔特斯·克吕维尔出版集团、<读者文摘>出版集团、讲坛社出版集团、维亚康姆传媒集团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这些出版集团在创业发展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创新是最主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高森 《出版广角》2016,(20):38-40
在出版行业受到数字化浪潮冲击的当下,出版企业如何结合优势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型,如何利用数字化打造自身品牌,已是摆在每个出版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文章从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现状入手,结合"钻石模型"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以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的凤凰图片库为例,剖析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领导体制、组织运行方式、企业定位、经营规模、员工激励、数字出版、大众图书探索、渠道建设、研究性出版、企业文化10个方面,总结中小专业出版社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资源基础观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文分析了出版企业核心员工、价值员工、一般员工和特殊员工等四种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特点,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探讨了改制后出版企业四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即内部化管理的团队型管理系统和层级型管理系统;外部化管理的临时雇佣型管理系统和联盟型管理系统。在后改制时代,构建合适的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利于系统整合不同人力资源,促进出版企业获取并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推动出版企业的战略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说:"企业管理无非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而调动员工积极性正是激励机制的主要功能.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行为管理学>一书中提供的证据表明,一般职工要保住自己的职位,只需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则可发挥其能力的80%-90%.一个人在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可见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出版企业文化及其层次构成 恩格斯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句话虽然是针对军队而言的,但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对企业尤其是出版企业同样适用.所谓出版企业文化,是指一个出版企业在长期的出版实践中形成的为本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循的出版思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企业精神、经营哲学、规章制度、传统习惯和发展目标的总和.它反映出一个出版企业的基本精神和凝聚力,是确定出版企业目标、整合员工群体行为的一种管理方法,是凝聚全体员工的智慧、能力和工作热情并使之分工合作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出版企业都应具有反映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0.
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员工价值的创造,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发挥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其工作潜能,使员工尽可能多地为企业作贡献,同时防止不必要的人才流失,是企业管理者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当前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的激励政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强调物质激励,忽略精神激励.从传统观点上来看,加强物质方面的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对物质激励的反应强度在逐渐变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员工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尊重乃至自我实现的需要.现在很多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忽略了对员工表现的赞扬,也未能给予表现优异的员工荣誉称号,从而未能让员工的尊重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物质激励的作用变弱,精神激励又未能及时补充,易让员工的惰性浮现,不利于工作的高效完成甚至是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