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性是社会实践的本质特征,重视社会实践必须重视人的感性特征,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把理性与感性相割裂,贬低感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力求从马克思原著对于感性和理性的深层理解出发,重新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意在揭示感性直观和感性实践的本质差别,强调蕴含了理性的丰富感性是社会实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批评共鸣     
该文运用接受美学的方法研究批评在接受过程中批评主体与体批评客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批评期待视野中的批评主客体交流基础上产生出批评共鸣的理论和观点,分析了批评共鸣的结构层次,从情感共鸣到心灵共鸣,再到理性共鸣的过程,揭示了批评接受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感性的双向循环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人既是理性的存在也是感性的存在,但首先是感性的存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建立在片面的理性人假设基础上,导致了一系列逻辑与历史的矛盾.马克思创立感性活动理论,提出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概念,把人的感性从本体论层面提升到实践论高度.中国经济学当代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人的感性从理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把经济学建立在真实的人性基础之上,依据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建立有感性特色的中国经济学.  相似文献   

4.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与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相似文献   

5.
柏克与康德是西方崇高理论的代表人物 ,二者都认为崇高对象带有可怖性和与人敌对性 ,崇高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但二人理论亦有不同之处 ,柏克重感性而忽视理性 ,将崇高的根源归结为主体的生理结构 :康德努力使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 ,但实际偏重理性 ,认为崇高的根源在于人的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是西方伦理学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争议的话题。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源于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的两分恩维方式,即将人分为感性主体与理性主体。唯有跨越两分思维方式的束缚,才能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实现德福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中,仅仅有理性是不够的,在某种意义上感性、灵感和直觉尤为重要,它是实现发明创造关键的一环。“科学假说的产生源于超逻辑的直觉或灵感。”“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章将“感性潜质与科学家的关系”作为立论前提,通过“科学理论框架的构建与感性、伽利略创立的科学语言与感性、爱因斯坦相对论与感性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与感性”,阐述科学家发明创造中感性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叔本华区分逻辑理性与审美感性所采用的根据律理论入手,指出他一方面在理论上洞见了审美感性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张扬了文艺中的感性生命和解放了读者的感性生命;另一方面作为哲学家,叔本华又陷入了强调审美感性与哲人求真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叔本华区分逻辑理性与审美感性所采用的根据律理论入手,指出他一方面在理论上洞见了审美感性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张扬了文艺中的感性生命和解放了读者的感性生命;另一方面作为哲学家,叔本华又陷入了强调审美感性与哲人求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修拉在美术史上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在一直追求以感性的生动画面效果为价值取向的体系中,修拉的绘画显得有些呆板和理性,很难被理解和产生共鸣,这是修拉不被我们接受的主要原因。感性和理性同样重要,没有理性支撑的感性也是不可靠的,研究修拉的绘画,有助于了解具象绘画发展到抽象绘画过程中的前期状态,启发对绘画中理性和感性的关系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人人都有体会:喜欢促进理解,而理解后就更加喜欢,喜欢(感性)与理解(理性)差别最大但又联系最紧,从而营造着最大的信息势,推动着个体素质的不断成长,所以,感性与理性或情商与智商的彰显与互动是素质形成的内在动力。在势科学理论基础上,阐述了感性及理性或情商与智商产生的教育文化条件和互动的基本规律,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素质形成的逻辑机制。  相似文献   

12.
感性和理性是一对矛盾统一的哲学词汇,两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同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做到感性和理性的彼此交融,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对此,笔者从三个方面做了简要分析:解析感性与理性;教师感性与理性和谐交融的成因;教师感性与理性和谐交融的实现策略,以从理论上帮助教学实现艺术与直观之并存。  相似文献   

13.
席勒的美学思想具有审美现代性,而这种审美现代性的显现与他美学著作中对感性和理性概念的界定有关.从感性与理性的概念透视席勒美学的审美现代性,既可展现席勒美学审美现代性的深邃内涵,又可揭示席勒美学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因素.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结合学生对世界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建构理性思维来指导感性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框架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揭示的正是教育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有利于大学生辩证理性地对待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并且有意识地建构起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因此,本文在意识形态理论视野下反思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真理的定义及其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真理大概是人类理性特有的本能,翻开历史的画卷,人类的历史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归结为追求真理的历史,同时也就是真理界说的发展史。关于真理界说,据笔者所知,主要有符合说、融贯说、权力说和启示说等几种真理论。符合说认为真理是与对象的符合。它又可分为感性符合说和理性符合说。感性符合说认为真理是感觉经验与对象的符合,主张感性真理论。这里夸大了感觉的作用,忽视了理性因素,表现为朴素唯物主义的真理观。理性符合说则认为真理是概念,判断或知识体系与对象的符合。它以自己的理论风度嘲笑感性符合说的浅薄,却沾染了思辨的恶习。效用说主张有用就是真  相似文献   

16.
蔡仪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之上的文艺思想,注重对社会与理性的强调,忽视了人的感性生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从认识论与伦理学统一的角度理解,文学对生活的这种理性认识才能融于具体的感性现象,人的真实的生活才能成为现实主义艺术关注的重要内容。这样,蔡仪所坚持的艺术的理性认识以及现实主义思想,对于克服当前片面追求人的感性力量,忽视文艺与生活关系的文艺观,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感性和理性是一对矛盾统一的哲学词汇,两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同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做到感性和理性的彼此交融,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对此,笔者从三个方面做了简要分析:解析感性与理性;教师感性与理性和谐交融的成因;教师感性与理性和谐交融的实现策略,以从理论上帮助教学实现艺术与直观之并存.  相似文献   

18.
史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密切,本文就前者作为后者的借鉴、引用及其影响,作一尝试性的论述。一、史学研究的具体和抽象与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从抽象规定上升为理性具体(理性具体即认识对象作为有机整体在思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大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以及感性层次的爱国主义与理性层次的爱国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感性与理性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分析教学中的感性与理性,来阐明教学中需要理性与感性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