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福雷 《小学语文》2014,(1):111-112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晏子的才干就浓缩在一个“辩”字上。  相似文献   

2.
《晏子使楚》讲述的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凭着他的语言实力机智反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表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大多教师教学《晏子使楚》时,普遍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其一,晏子和楚王较量了哪三个回合?(然后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分析)其二,楚王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怎样反击楚王的?(欣赏语言)其三,楚王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晏  相似文献   

3.
《晏子使楚》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而晏子勇敢而机智地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个历史故事。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  相似文献   

4.
【缘起】《晏子使楚》是浙教版第10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反驳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相似文献   

5.
《晏子使楚》中的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他设计了怎样的三个场面,他的"三笑"有何内涵、意蕴,这些说明楚王怎样的性格特征?他是历史上的那位楚王?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经常听一些大师级的课,名师成功的背后不仅折射出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教学风格,还能让我们从中探究教学大师们组织课堂、开展教学的技巧。其中,提问的技巧不可忽视。下面我将结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谈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  相似文献   

7.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针锋相对、将针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表现了晏子才智过人和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这篇课文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8.
《晏子使楚》是根据《晏子春秋》中的两段故事编写而成的一篇课文。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一次,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王仗恃国力强盛,想趁此机会侮辱晏子,以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又  相似文献   

9.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予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教学时,  相似文献   

10.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生动,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言辞犀利,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讲读课文《晏子使楚》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相对,反驳了楚王,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的故事。在教时,教师只要抓住了课文重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举纲而百目张。一、抓重点词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动机,为学生学好新知创设良好的氛围。课伊始,大屏幕显示出“尊重”一词,“尊重”由小变大。教师先让学生联生活实际,理解“尊重”的意思,再让学生用“尊重”说一话,然后出示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楚王不不尊重晏子了。”接着,就这一重点句让学…  相似文献   

12.
听音识人     
晏子是中国古代的名人,提到他,我们想到的词就是"能言善辩"。这样能言善辩的人,古今中外不在少数,林肯就是其中的一位。晏子和林肯的故事都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妨从课文入手将两人进行一番比较,其结果颇有点意味。《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予以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  相似文献   

13.
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称道《晏子春秋》一书“事核而言练”。《晏子使楚》作为《晏子春秋》里的名篇,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仅210字,记叙的却是齐相晏子出使楚国的大事。文章只记叙了核心情节,在环境、情节、心理、语言等方面都留有空白。一、环境空白文章开头,楚王一听说晏子要来,就对群臣说:“吾欲辱之。”晏子作为齐王的使者,代表的是齐国的形象,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王,侮辱齐国。楚王为何置外交礼节于不顾,如此骄横狂妄呢?这一点文章并未言明,但作者潜在地预设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那就是群雄争霸的春秋大势。首先,春秋时期王…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第七册22课《晏子使楚》故事中,楚王想方设法要侮辱晏子。机智善辩的晏子,针对楚王的做法和论点,运用逻辑推理来回敬楚王。由于推理严密,顺理成章,反驳犀利,使楚王一次次地自讨没趣。现将推理形式试析于下:(一)演绎推理这种推理有三种不同的形式:1.假言推理。晏子刚到楚国,楚王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然后用了一个省略小前提(实际是有的,只  相似文献   

15.
《晏子使楚》(九义教材第十册)讲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反驳,从而有力地回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构成了整将文章的三个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驳,合乎逻辑,论证有力,同时也鲜明地展示了晏子的形象。每一次事件都以楚王失败告终。其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只好”。抓住了这三个“只好”,也就能理清了文章脉络,体会出严密的论证及整个事情的内在联系。一、抓‘只好”理脉结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全文,画出带有“只好”的三句话。①“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第2节);②“楚王只好陪着笑”(第3节);…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意图《晏子使楚》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叙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蓄意侮辱,不卑不亢,巧妙反驳,灭了楚王的威风,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教学这篇阅读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围绕课后问题,抓住人物对话,  相似文献   

17.
晏子出使楚国 ,因晏子身材矮小 ,平庸愚昧的楚王与其左右就想侮辱他。他们在城门旁边做了一扇小门 ,想欣赏一下个子矮小的晏子从小门走进的“奇观” ,认为那一定很有趣。晏子识破了他们的用意 ,于是说 :“这是狗洞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这里进去。今天我是出使楚国 ,难道让我从这里进去吗 ?”迎接晏子的人听了满脸通红 ,羞愧万分。当晏子进见楚王时 ,楚王见他五短身体 ,丑陋无比 ,又想嘲笑他一番 ,就问 :“齐国没有人吗 ?怎么派你当使者 !”晏子知道楚王的用意 ,不慌不忙地说 :“齐国的国都临淄有无数的人家 ,大伙儿举起袖子就会阴了天 ,大伙儿…  相似文献   

18.
《晏子使楚》一文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挫败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和楚王的三次“口舌之战”是课文的重点,特别是晏子的三次反驳反映了他过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高度的爱国精神,是课文精髓所在。如果挖掘不出“舌战”中的精彩之处,语言内涵得不到充分展示,那么,课文就失去魅力,语言就失去光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也成了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9.
《晏子使楚》一文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祖国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本文充分展示了晏子个性化的语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其机智善辩、不卑不亢的政治家与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晏子的说话艺术,领略其风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勾联背景——铺垫环境影响一个人在处理事件时的态度、方法,越是不利的环境越能体现出一个人处理事件的能力与水平。那么晏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来反驳楚王对齐人的侮辱的呢?明白这一点,自然就能更好地欣赏晏子说话艺术的  相似文献   

20.
第十册语文第*26课《晏子使楚》是一则学生很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它叙述了齐国大夫晏子凭着超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把三次企图侮辱他的楚王驳得体无完肤,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除了常规训练外,笔者认为能体现这篇文章的训练特点是:学习简单推理,注意句子间逻辑关系。因而教学本课时,我是“抓点睛之笔”落实常规训练,“重思维训练”来体现训练特点的。一、抓点睛之笔──“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1.抓点睛之笔,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揭示课题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点睛句,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