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谣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心理现象。依靠网络传播的谣言则是这一现象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本文通过比较有关网络谣言的文献资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综合分析网络谣言的新特点,并由此说明谣言在新兴媒介转播的深层原因仍然是大众对于安全的需要和对危机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文章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从社会心理机制角度出发,分别从相对剥夺感、不信任感、从众、法不责众、谣言五个方面分析了它们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并为有效解决群体性事件提供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教育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社会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70年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社会心理学是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经历了初创、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现在正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谣言,是关于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即社会现象所产生的谣言。由于社会谣言针对着的是某个公共事务,因而涉及的群众面广,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比较大。社会谣言是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应该从群众的社会评价活动来理解社会谣言的本质,我们可以从社会谣言的产生和流传等方面来分析之。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网络谣言通过网络得到广泛的传播,给国家、社会和当事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它的产生与传播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技术条件.我们只有细致地研究网络谣言产生的社会原因与技术条件,认清网络谣言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才能找到治理网络谣言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使网络发挥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震谣言使公众产生恐慌情绪,不少省份甚至出现公众"等地震"的举动。本文通过对2008年以来发生在我国各省市地震谣言的梳理,探究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政府部门应对地震谣言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强化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渗透强度,也使谣言具有更大的破坏性。近几年,由谣言引发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分析最具代表性的"十大网络谣言",可以看到网络谣言传播具有意图多元、有限理性、临时新闻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应从明晰谣言产生根源、建立预防体系、提高大众媒介素养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张新新 《新疆教育》2012,(9):1-2,56
近一段时间,在我国的网络社会上传播着一系列政治谣言。本文着重分析了谣言存在的重要性和媒介融合环境下谣言的新特点,并根据谣言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根治谣言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网络的虚拟性看网络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网络谣言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危害性的关键因素是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对网络谣言加以解析,着重阐述在网络身份虚拟的技术背景和网民的匿名心理背景下,网络谣言传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传统谣言传播的不同特点和传播效果,力求探讨出网络谣言这一信息污染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影响力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教育社会心理学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至今还缺乏严密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形成需要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合理的逻辑起点。教育社会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是“互动”的社会行为,研究对象不是在教育心理学中增加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也不是在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沿袭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教育社会心理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应是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有机结合,主要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下,学生和教师在团体中进行互动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与以往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加恶劣,其不仅危害到了造谣对象的工作与生活,欺骗了广大网民,引起社会恐慌,也威胁到了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因而有必要对如何规避网络造谣的危害及风险进行探讨。针对其所带来的各种危害与风险,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网络伦理的宣传力度、增强他律与自律、使用信息过滤技术等技术手段及架构行之有效的网络伦理规范等角度出发来实现将网络造谣事件的出现概率最小化。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容易滋生谣言的时期。谣言是集体的行为,体现出群体的认知和情感。在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激起群体的情绪反应,增强群体的心理力量,促使事件升级。对谣言要"顺势而为"地引导、防控,通过公布真相、培育社会信任、化解从众心理,构建起应对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地向农村深入,农村社会盗窃现象日渐增加,屡治不见其效,近年来反而愈加突出。农村社会产生盗窃现象,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农村社会内部入手,以社会网为理论分析工具,认为农村社会变迁引起原有社会网的解体,是导致农村盗窃现象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发展状况不断改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矛盾。调查分析农村的社会矛盾,深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寻求农村社会矛盾解决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5.
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昆山市从2003年4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践表明,要在农村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认识其意义是重要前提,努力增强经济财政实力是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我国社会建设长期滞后,其中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尤为落后.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要尽快发展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制度设计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朋 《教学与研究》2006,(10):19-25
农村社会的发展是我国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关系着农民社会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是造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重要原因。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区和第三种力量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合力作用,是有效摆脱我国当今农村公共产品困境的必然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广大农民一直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之外。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形势越来越紧迫。本文从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谈起,指出了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基于二元社会结构,主要分为两大体系,即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相应地区分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种制度分属于两种体系,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救助标准、覆盖面、制度的成熟度等方面较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有一些差距。而要协调发展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老有所养"是当前社会老龄化特征下引人关注的问题,农村中的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刚刚起步,体系还很不健全,特别是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是空白。试通过对河北省青县的农村合作养老模式这一成功案例的探讨,探索具有更强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的农村老年人口养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