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读罢仝建设《取消语文教参如何?》(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期)一文 ,初觉耳目一新 ,拍案叫绝 ,但冷静思考 ,我觉得我们一方面寄希望于“教参”的编写者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优秀语文教师建议的基础上 ,迅速编写出版理想中的“教参” ;另一方面 ,我们决不能坐等 ,要放开眼光 ,创造性地灵活运用。一、吸收。无论哪种“教参” ,毕竟都是由资历颇深的专家、学者、教师编写的 ,有很多东西值得借鉴、吸收 ,为我所用。如对教材重难点准确的把握与分析 ,对作家及作品写作背景的介绍 ,“教学建议”中对“教学设计”的建议 ,特别是优秀…  相似文献   

2.
《教参》误区——《教参》不应成为教师教学的拐杖,而应成为教学的“指南针”《教参》是语文教师的主要参考书,它可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大纲》的内容,熟练掌握和驾驭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正因如此,《教参》也就成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拐杖。但我们知道,《教参》对一篇课文的分析主要是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层次、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等内容,这些知识点无疑也是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许多教师也惯于讲这些知识,一是讲起来方便自如,二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读贵刊200年第1期散i自语文教参如何》一文,觉得有商榷的必要。现在通行的语文教参,确实存在着许多弊端。但毕竟对教师、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师生,在教学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这样一本参考资料还是有其价值的。更何况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将来这类资料将更容易获得,岂能以一个“取消”了之?叶老提出的“教参是个鸦片烟”的看法,在我看来,这不是“叙参”本身的错,而是使用“教参”的人的错。这种“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垄断教参。似乎这是教师独有的教学范本,是教师的…  相似文献   

4.
省编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第五册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试用课本教师备课手册》(以下简称《教参》中,在讲解复句(一)时,选例中有两个例句值得商榷.(一)“那驰名中外的红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峻青的《秋色赋》见《教参》116页)书中分析道:“苹果”是主语,谓语是“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这三个短语  相似文献   

5.
读罢仝建设《取消语文教参如何?》(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期)一文,初觉耳目一新,拍案叫绝,但冷静思考之余,又颇有一些异议。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参考书(以下称“教参”)对语文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广大语文教师依靠这一“拐杖”,在语文教学园地里辛勤地耕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对待语文教参上,目前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教师不钻研教材,不研究教学对象,照抄教参上现成的答案,照搬教参上现成的教学模式,消极依赖教参;有的教师则盲目迷信教参,认为凡是教参上的东西都是天经地义的东两,学生要是敢怀疑或提出异议,教师便斥之为异端邪说。这些现象的实质是,教师没有了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教学了,这无疑给语文教学带…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外 ,还应该对师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更高的要求。现行的教参却对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了明显的束缚。从教师的角度说 ,授课过程中对某篇课文 ,某个问题按一套教参备熟了之后 ,造成思维定势 ,本身不去启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那又何谈去启发学生 ?上边考试时按教参出题 ,教师也只好按教参授课 ,即使有人想到这种方式的弊端 ,但忧于偏离教参学生成绩上不去 ,试题只有一套标准答案而不得不压下“创造”的念头。长此下去 ,语文教学的误人子弟现象将愈演愈烈。教师自古形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和“师道尊严”…  相似文献   

8.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名好的教师不是不用教学参考资料,而是能善于利用好这个“物”。此“物”不用,“物”就是死的;用之不当,“物”不但无益,还会起反作用;活用了,“物”也就用活了,当然人也就受益多多。怎么来解读好“教参”这个“物”呢?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教参不能等同于参考书。即是教学参考,教师就不能拘束于参考书,应该将触角伸向更多的“他山之石”。一本参考书即便是再详尽,也难免会有错漏之处。而且光用一本参考书,难免会让师生产生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答案,这样就限制了思维的拓展,也不利于“百花齐放”。此外,教参本身也应该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如学科资料之间的交叉使用。像语文教学,就不单纯是教学生认几个字,学几点语法,欣赏几篇文章了事。在语文知识里头就涉及到政治、历史、数理化、美学等。如果教师在上课前能多掌握点这些方面的教参,那上课自然是如鱼得水。再如学生也可以作为教参之一。教师该教什么,其实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但实际上,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调查研究,教师可从中得知该教什么、学生该怎么学,这不也是教学中的参考吗?教参不能等同于教案本。教师写教案,自然是要去查阅...  相似文献   

9.
教参,顾名思义是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参考的。可以说,大部分语文教师(其它学科教师也大致如此)的教学生涯,从未离开过教参。长期以来,教参确实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一个不出场的却又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教参”领我入门编语文教参的初衷,当然是为了方便教师备课。任何一位教师的知识面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教参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诸如课文分析,课文作者的生活环境、写作背景、生平遭际和命运、主要作品、前人对该作品的研究以及教学中可能用得到的文字图表等资料。也就是说,教参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集中地提供…  相似文献   

10.
废除教参     
在一般教师的记忆中 ,似乎有教材就有专为教师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这大抵是事实。至少建国50年间 ,教材与教学用书从来是配套的。于是 ,出现了一种局外人并不知晓的现象 :教师(不是大多数 ,但也绝不是极少数)躲在房间里 ,静静地读 ,悄悄地抄 ,把“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自己的教案上 ,然后走上讲台 ,贩卖给学生。于是 ,教参成为秘不示人(学生)的宝贝。(据查 ,近年来书店也公开向学生出售教参 ,有的班几乎人手一本 ,使得一些教师大跌眼镜。)客观地说 ,教参对素质较差的教师来说 ,功莫大焉 ,可以帮他们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是 ,…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研读文学作品的几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出一个好教案是教好一篇课文的基础 ,而研读好课文又是设计出一个好教案的前提。长期以来 ,语文课普遍地上不活 ,特别是缺乏创造性 ,教师对课文缺乏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不少教师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囿于《教参》内 ,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能鹦鹉学舌 ,做《教参》的传声筒 ,语文教学也因此而失去了灵性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文章的写作是一种创造 ,文章的阅读 ,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再创造。因此 ,感受理解的结果就不会是“唯一答案” ,也没有必要是“唯一答案” ,只要各自的感受理解是植根于课文 ,能言之成理就是正确的。如…  相似文献   

12.
最近关于教参教案的争议评说不少。我是一位教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的教师,对教参教案也禁不住想说几句。首先,我是伴着教参教案逐渐成长起来的。刚参加工作的几年,几乎是寸步不离教参教案。随着自己教学知识的逐步增长,教学经验的逐步增加,教参教案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我已经能做到不需要教参教案而独立备课了。但如果由此认为就可以丢弃教参教案而仅凭一本语文书打天下,我是做不到的。并且,我还可以斗胆地说一句,绝大多数老师是离不开教参教案的。有人说:“教辅是被污染的河”、“教参也是条被污染的河”,事实真是这样吗?未必竟然。我想,教参教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被污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此对全部教参教案的质量一口否定,对于教参教案给予教师的帮助也不应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3.
读了高孟平同志《“散文重要”有矛盾》一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八七年第三期)受到了很大启发。原先,我照“教参”观点讲述,也觉得有矛盾,但未加深究。读罢高文,细读课文,对《散文重要》中矛盾的症结有点新的认识。下面谈谈我的粗浅看法。我认为《散文重要》中的“散文”一词,只要避开“教参”上的观点及习惯的看法,给它从新下个定义,一切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始终要关注三个问题:用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师用书真的只是教学“参考”书,文本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依据教参而不囿于教参,出得了教参,入得了文本,就有我们的事情可做。下面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进行例说。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的人物和环境做第一次直接的描写。其描写人物出场,历来受到高度赞誉。“讲授中应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重点,体会《红楼梦》一书的反封建意义”(教参“教学建议·三”)。“宝玉出场”其实是落实上面“教学建议”的最好的材料,只可惜教参“…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在一天、一个月就能看出语文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它需要教和学双方长时间不懈的努力。“一枝粉笔,一根烟,一本《教参》讲半年”已远远跟不上教改的新形势。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新路子、新方法,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  相似文献   

16.
“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语文教参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书。本文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参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是《韩非子·五蠹》中的一句话,《教参》将其译作“这说明干戚这类兵器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不少语文教师亦照此讲授。笔者以为,此句当译作:“这说明化干戚为舞具这种修德以服人的做法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当今。”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对文言文疑难词句一般都有注释,这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但笔者在备课中发现,教科书有些注释语焉不详,教参注释也存有疑点,这给师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带来一定困难。对此,笔者不揣谫陋,择取三例,略陈浅见,以就正于教科书编者与教学同行。  相似文献   

19.
张志公先生在《对当前中学语文教改的意见》中指出:“当前语文教学.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速度效率低……二是实用性不强.学了不管用……”这一现状既与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懒于动脑、不善思考、缺乏主动性——有关.也与教师照搬教参满堂灌等不当的讲授方法密切相关。正如张老所说  相似文献   

20.
“教参”顾名思意,是教学的参考资料,是对教课书起辅助作用的。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参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和学生起到了束缚作用,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本文对语文教参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一些看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