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北朝本土作家群研究历来为研究者所忽视。以作家群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细致的梳理,辑录北朝本土作家共有312人。这庞大的作家群在分布上呈现出了不均衡性和向东拓展的地域走向两方面的特点。该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从整体来看和当时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以及文人的心理价值取向密切联系,细究各文学区域自身地域分布特点的形成又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当代"南京作家群"是一个历时的、开放的文学史概念,指的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曾经或一直在南京生活的一大批作家.南京地域文化空间是命名的基本载体,文学精神与实践的趋近是命名的现实依据,作家及其文本气质和精神的切近是命名的精神渊源.当代"南京作家群"是南京地域文化的鲜明表征,这一命名将丰厚南京地域文化内涵.当代"南京作家群"的精神内涵是文学精神的高扬,命名会深化当下文学创作,推动文学研究和批评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对当代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具有不可轻估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贾平凹就没有商洛作家群,就没有商洛文化的"名牌"效应.与此同时,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对贾平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相互影响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1)任何一个作家群或文学流派的形成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大作家的榜样力量.(2)作家群的形成能极大地促进一个地域或更大范围文学的繁荣和发展;(3)一个作家的成熟及其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所依附的群体和所沉浸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4.
“南阳作家群”的崛起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出现的文学现象之一。它的形成主要与这一地域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家们的不断努力、积极进取等多种原因分不开。这批作家的作品也鲜明地带有南阳地域文化的特征;乡土性与当代性、对淳朴民风与崇高人格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展示等。这些创伤特征也成为南阳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立足之本。  相似文献   

5.
《莆田学院学报》2013,(6):102-108
明代莆田周氏家族作家辈出,形成一个群体,但至今尚未发现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搜集史料,重点对该家族作家群的生平、著述进行初步考论,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该作家群和探讨明代莆田家族文学乃至福建地域文学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对当代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具有不可轻估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贾平凹就没有商洛作家群,就没有商洛文化的“名牌”效应。与此同时,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对贾平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相互影响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1)任何一个作家群或文学流派的形成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大作家的榜样力量。(2)作家群的形成能极大地促进一个地域或更大范围文学的繁荣和发展;(3)一个作家的成熟及其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所依附的群体和所沉浸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第二代独秀作家群成员主要来自广西本土.第二代独秀作家群作为广西文坛的主流作家,实现了广西作家本土化,提升了广西作家的现代知识水平以及现代学历层次.他们的本土文化身份使他们的创作在获得了新文学现代性的注入后,表现出鲜明的广西地域文化特质.由于他们在广西土生土长,他们对广西本土文化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熟悉,为中国新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8.
白马湖作家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大背景下的白马湖作家群,他们中有很多作家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成就卓著的作家群体。但是,当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忽略了对他们进行群体性行为研究。文章从白马湖作家群中的与编辑出版相关的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对这一作家群体的报刊、书籍编辑撰述经历作了新的考论。  相似文献   

9.
文学地理学中的“自然气候”范式,强调了自然气候在文学风格形塑中的核心作用。斯达尔夫人之后,文学地理学研究者对自然气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鲜有关注。在当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以自然气候为视野考察国内文学地理现象仍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的语言风格彰显,正是自然气候深刻影响文学风格的典型。从语言风格对这一作家群体的地域化身份界定,本质上是通过“空间隐喻”方式所达成。“空间隐喻”是指这一作家群体将四川多雾气候的地理特性,以“空间隐喻”的方式“映射”到其作品语言中,形成一种语言风格的地理学暗指。正是这种地理暗指,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才具有一个能被界定的同一身份。  相似文献   

10.
安徽皖江地区内的文化呈各地域、多类型分布,未有内涵与价值上的统一性,属正在崛起的文化圈.而皖江文化圈的形成,必将依托于皖江地区经济现代化发展趋向.淮河文化是农业社会鼎盛时期的历史文化,在当下社会无可传承.徽州文化则由于自身价值来源要素的超时代性,完全可能在经历外来冲击后,重新崛起.皖江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开放开发,将催生出富有地区特征的皖江文化圈的形成,从而列入安徽"三大文化圈"之一.  相似文献   

11.
皖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张恨水与皖江文化有着割不断的渊源,这种渊源不仅表现为皖江地区的人文与地理环境给予他的浸润,更表现为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熏染,还体现为张恨水以其创作的实绩丰富着皖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地域文化对于作家文化人格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张恨水文化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在赣文化影响下,初步形成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人格;二是皖江文化重铸其文化人格;三是北京文化拓展其文化人格;四是重庆陪都文化使其文化人格有所转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甘肃东部的陇东庆阳涌现出了一批女作家,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落.她们以女性的生活为表现对象,体现了新时期以来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的创作有着浓厚的庆阳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的风貌.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作品来分析这个作家群的创作共性及现状.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这朵奇葩,最初是在北中国的广袤大地上绽开的,形成了几个作家群,如大都作家群、山西作家群、东平作家群等。东平作家群所在的山东地区,借助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悠久的歌舞戏曲历史、广大的元杂剧创作者和传播者、广大的元杂剧消费群以及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迅速成长为除大都以外的另一个杂剧创作中心。  相似文献   

15.
王银洁 《文教资料》2014,(31):155-157
继明末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群之后,清中叶苏州地区又产生了包括沈起凤、石韫玉等在内的一批具备深厚戏曲理论素养的戏曲作家群体。二十世纪以来,对这一戏曲作家群的研究有逐渐深入之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亦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关于皖江文化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地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开发地域文化已成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徽地域内数千年来学者辈出,著述如林,或自成一家,或蔚然成派,大致形成了淮河、皖江、徽州三个文化板块。相比而言,徽州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淮河文化研究方兴未艾,皖江文化研究较为薄弱。安徽省委省政府从历史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从实践“三个代表”、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高度,提出开发皖江文化、建设皖江文明长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地域文化视角观照,白马湖作家群的崛起,既是一种与"五四"启蒙语境有关的文学现象,更是一种区域文化原型影响下的文化现象。浙东文化与白马湖作家群创作风格之生成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浙东文化的"刚性"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为人生"立场的形成,浙东文化"经世致用"的特性对白马湖作家群"平民启蒙主义"理念的生成,浙东文化的另一面"超脱空灵"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人生艺术化"的追求,浙东文化"开拓创新"的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创作"创新"的特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老呔作家群是指生活在滦河下游的作家群体。老呔作家群因受老呔地区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殊的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聚合而成。他们的作品以乡音乡情、呔腔呔韵呈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厚重的历史内涵、鲜明的地域特点,简洁明快、委婉清亮的创作风格蜚声文坛。  相似文献   

19.
陈世镕是道咸时期皖诗名家,他将自己诗学观念与地域文化的认知映射到其编纂的《皖江三家诗钞》中。《皖江三家诗钞》辑录汪之顺、余鹏年(附余鹏翀)、江尔维诗作,三家各自的别集存世情况与入选原因各有不同,被构建成为一个地域诗歌体派。怀宁当地闲淡自适又相对质实的地域文化风气对“皖江三家”诗风形成与诗名传播起到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知青作家群不是只由少数出名的作家支撑的,它是由为数众多的具有上山下乡经历的作家,经过一段时间共同创造一定质量的作品产生的。究竟这一群作家是如何崛起的呢?下乡地点的地理分布如何反映到作品上来呢?究竟有多少知青作家有大学教育背景呢?为什么那么多知青同龄人渴望写作成名呢?这一连串文学社会学的问题,都不是笼统的描述能够说清楚的。论文试图采用一些电脑数字库的数据来考察知青作家群,特别是他们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崛起的现象,希望以此来纠正某些笼统描述的偏差,并且建立一个实证的研究角度,为这个特定历史环境之下产生的作家群,勾勒出比较清晰的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