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池州是安徽最早建有书院,也是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池州书院,兴起于南宋,昌盛于明清,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特点,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
池州书院的发展状况,总的来说与全国书院的命运大致相同,形成于北宋,昌盛于南宋和明代,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古代书院对当地教育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书院的讲学活动和讲会制度以及养士课艺制度方面。书院的讲会制度活跃了当时的学术氛围,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3.
晚唐之池州,偏安一隅,其多山秀美、相对闭塞的自然地理,书院林立、办学形式多样、士子崇学等良好氛围,均对此地诗风产生深远影响。相对于初盛唐池州诗歌书写的贫瘠,晚唐池州诗歌多吟咏山水,呈现出尚"隐"崇"佛"的风格。这种从传统文学文本中提炼出的城市"底蕴"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尝试,为建立新型的城市形象提供了有利条件,亦有助于当代池州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青阳腔在明嘉庆年间(1522-1566)或在其前就已形成。通过池州青阳腔的历史传承、池州青阳腔传承人的个案研究和池州青阳腔的创新发展来对池州青阳腔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青阳腔因产生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而得名,曾被誉为"徽池雅调"、"时尚天下"而风靡海内外,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被称为京剧的"鼻祖"。本文主要从对池州青阳腔音乐的历史调查、池州青阳腔音乐现状的调查和池州青阳腔音乐的创新发展设想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书院教育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书院史资料》是当代书院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对《中国书院史资料》作者对《文献通考》相关资料理解的再理解可以说明,书院史料的征引与解读应合于基本的语言学、历史学、逻辑学、教育学及所属历史场域的本真。作为一项历史研究,书院史研究理应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共生,在主客观对话中迫近书院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郭旭 《教育文化论坛》2019,(2):126-129,140
《贵州书院史》以贵州书院与地方文化变迁为历史视阈,深入研究了贵州书院文化的发展和流变,深刻揭示了贵州书院历史变迁的动因、贵州书院时空分布及基本特征、贵州书院的讲学风采、贵州书院在近代中国的嬗变、书院文化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贵州书院史和贵州教育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是区域书院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院有近千年的历史,其中,明代书院发展最为坎坷、大起大落。对历代书院的兴袁。经典解释是从学校、科举、学术三个因素来分析,但这种解释只能说明表层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开明代书院起落的谜团。试通过正德政局影响广东书院的个案,分析广东书院兴起的历史境遇,揭示明代书院发展的深层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8,(3):102-106
通过对安徽古代书院的文献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梳理发现有安徽古代书院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加,研究主体多为高校研究者,且多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院历史与书院志、书院与学术、书院与地方文化等方面,对于安徽古代书院的区域研究也集中于徽州书院的研究上,对于皖江地区古代书院的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崔来廷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142-143,145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肇始于唐朝,止于清末,拥有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在科举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鼎盛时期,地处岭南一隅的广东省拥有书院达500余所,其书院数量之多堪称全国之冠。以清代广东书院为范本,对清代书院的办学体制、经费投入与经营机制、经费支出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进行考察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书院遗址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宝贵遗产,文章在调研江西省部分书院遗址现状的基础上,将书院遗址大致分为保护完好者、在现代学校或附近有一定建筑遗存者、散见于古代村落者、曾在遗址上建立现代学校但已被彻底拆除者、只知其名难觅其址者等五类。文章认为书院遗址有着与当代教育交融、见证教育人物活动和承载厚重历史信息的特征,需要充分发挥其文化遗产保护、学校德育、校史教育、校园景观和进行学术研究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始于唐。书院不是国家规定的一种教育制度,而是民间人士自发创造的学校教育模式,书院的名称也因此极不固定,"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存在着互用、通用的情况。徐梓先生在《元代书院研究》中认为唐代的东佳书堂已有书院之实,但尚无书院之名,从而否定了作为教学机构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从"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名称的互用、通用来看,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书院制度建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不断完善、发展。贵德河阴书院是应政治需要,于清中叶建立起来的。清中叶时期,国力的强盛也为河阴书院的兴建创造了经济条件,并为贵德地区的教育带来一线生机。河阴书院的繁荣给当地的民族文化带来冲击,并使民族文化在与中原文化冲突中相融合,进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到了清末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因素,书院由衰败转而变革,通过不同的变革方式,发展出近代高等教育的因素,在教学、课程、机构、体制诸方面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冯敏昌是清代乾嘉时期岭南一位重要的诗人和教育家,他先后任教端溪书院、越华书院、粤秀书院,60岁在粤秀书院任上逝去。在岭南六年多的教育生涯中冯敏昌以儒者的真诚、学者的执着、长者的热忱,投身其中,为科举培养了大批士子,更是为岭南文化在清代中期的再度繁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应天书院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北宋百余年而繁盛不衰,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应天书院不但在宋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书院发展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应天书院的办学特色进行分析,以期对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兵 《教育研究》2005,26(6):84-88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职能的书院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于是仿照西方近代教育体制改革书院成为社会共识。然而,书院改革的进程及其实际效果都受制于科举制度的改革。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止,不但加快了书院改革的进程,而且推动了始于1901年的书院改革的最终完成,从而使作为制度层面存在的书院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相似文献   

18.
从书院的历史、藏书、借阅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古代书院和现代高校图书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书院是高校图书馆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