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高等教育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先秦私学的兴起、西汉太学的创设、北宋书院的建立和清末近代大学的诞生。通过认真分析这四次变革的原因、过程及结果,提出了几点可供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书院与学院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教育传统,现代书院是20世纪教育变革的产物。大学书院制作为现代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高等教育组织与书院教育传统的融合。从组织机构及功能来看,它包括独立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特定教育机构下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两种类型。大学书院制的兴起,受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等因素推动,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深厚的文化教育基础。大学书院制融会中西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书院制与学院制互补,适应了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构建立德树人保障机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促进学术创新和教育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功能,是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当中国书院已经辉煌,欧洲大学却刚刚从中世纪黑暗中挣扎出来.然而,辉煌的没落了,弱小的辉煌了.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探讨书院最终无缘近代高等教育的五大内因,并引出书院命运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李储林 《教育文化论坛》2013,(5):125-127,130
贵山书院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在明阳明书院基础上兴建,是清代黔省规制最高的书院。其历明清民国三代,见证贵州书院之兴衰改制,体制规模甲于全省,为全省书院建设树立了标杆,培养了众多人才,在教化黔中、推动贵州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有着重大历史贡献,同时也映射着今日高等教育的发展,堪为借鉴。  相似文献   

5.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机构,在清代中期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政府在管理和经费等方面的干预,书院教育僵化、陈腐,严重缺乏生气。近代以后,清政府兴办洋务,传统的书院教育难以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书院改制势在必行。当时天津、保定等地的著名书院都相应地做出举措来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变革,为近代直隶教育的纵深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历时的,其机构的演进也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历史脉络.在古代中国社会,高等教育机构往往由官学与私学交替主导,承担着"养士"的职责,形成松散联合的高等教育系统.进入近代,西学东渐,传统高等教育机构随之而变,新式学堂逐渐兴起,传统书院相继改革,书院与学堂相互融会,生成传授科学知识与传统学问的近代高等学堂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变学堂为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建立并确立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秉承高深学问理念、坚持民主管理制度的现代大学,完成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的现代转型.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演进中坚持回应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在近代中国展现了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激进态势和优先特性.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82):5-6
近代以降,作为兰州四大书院之一的求古书院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清廷新政时期教育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从"书院"改为"学堂"、变革教学内容等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既是位于西北边陲地区的甘肃对于晚清政府应对时变的政策所作的积极响应,也是甘肃近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高深文化的遗传机制与适应方式。科学进步是近代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根本动因。科学本质上属于一种超功利的理性文化。科学文化的特性及发展规律是现代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内在制约因素和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变革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高深文化的遗传机制与适应方式。科学进步是近代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根本动因。科学本质上属于一种超功利的理性文化。科学文化的特性及发展规律是现代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内在制约因素和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高深文化的遗传机制与适应方式.科学进步是近代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根本动因.科学本质上属于一种超功利的理性文化.科学文化的特性及发展规律是现代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内在制约因素和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11.
书院的教学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延续发展于元代,于明清时期达到普及,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财富。它的教学特色,如学规、讲会制度、自学制度,对当代大学的发展都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官方教育入手,初探桐城教育之概况。康熙之后,在各地书院建设兴起、学校教育衰落之际,桐城官方教育之重心却是学校;至于道光,全国书院教育一片腐败,桐城书院竟然振起,力担当官方造士之重任。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书院制度建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不断完善、发展。贵德河阴书院是应政治需要,于清中叶建立起来的。清中叶时期,国力的强盛也为河阴书院的兴建创造了经济条件,并为贵德地区的教育带来一线生机。河阴书院的繁荣给当地的民族文化带来冲击,并使民族文化在与中原文化冲突中相融合,进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4.
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始于唐。书院不是国家规定的一种教育制度,而是民间人士自发创造的学校教育模式,书院的名称也因此极不固定,"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存在着互用、通用的情况。徐梓先生在《元代书院研究》中认为唐代的东佳书堂已有书院之实,但尚无书院之名,从而否定了作为教学机构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从"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名称的互用、通用来看,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发源,到唐宋的书院教育,曾经十分繁荣,但到了近代却逐渐衰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复苏、发展、壮大,至今已有实施普通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228所,其中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25所,在校生71.1万人。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冯桂芬揭示了科举教育制度的弊病,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教育与书院教育,设立西学教育机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实用人才。冯桂芬改革科举教育制度的思想具有鲜明的进步色彩,对晚清教育现代化进程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作为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在清末民初南通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中,书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由书院脱胎而来的学校,经民国初年之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其次,书院公产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兴办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经费;第三,部分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创办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大批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任教于新式学堂,并从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名家,其中不乏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者。  相似文献   

19.
清末书院改制与学堂兴起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改制及学堂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社会变革是书院改制,学堂兴起的根本动因;清末书院自身积弊太深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其改制的内在依据。书院改制的两次高潮是19世纪末的戊戌书院改制和20世纪初的新政书院改制。书院改制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颇多借鉴。  相似文献   

20.
书院教育制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发展经历了几度盛衰循环,体现出“以道抗势”与“以道附势”的双重性格。表面上看,“以道抗势”体现出“道”“势”的矛盾冲突,但实质上,由于“以道抗势”蕴涵的“道”“势”对立并不是“势”与“非势”的对立,而是此“势”与彼“势”的对立,即书院所倡导的理想之“势”与现实之“势”的对立,因此,“道”“势”是内在相依且可以转化的。“道”“势”相依既构成书院制度发展的内在脉络,也使得书院制度具有无法摆脱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