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于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隐喻认知功能的发现,隐喻研究日趋活跃,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问题发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原型理论、关联理论等理论对揭示翻译的思维过程、准确传达隐喻意象以及确立隐喻翻译策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认知诗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异军突起,广泛应用于翻译学和文学批评领域当中,但当前研究仍然存在着文学分析和认知理论结合不足等问题。基于现状,本文选取初唐名篇《春江花月夜》许渊冲译本中的意象翻译作为分析对象,从认知诗学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将翻译策略中涉及的认知理论进行梳理,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翻译提供新的路径。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翻译本诗意象时,译者经历了意象识解,意象还原和意象整合等认知过程,并应用了范畴化识别,隐喻转换和关系型侧显等认知翻译策略。对比传统翻译手段,认知翻译策略更适用于诗词翻译,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从认知层面解读作品内涵,享受诗词美感。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翻译文化意象过程的特征、类型、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处理办法。认知语言学属于功能主义范畴,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构造,分析其认知功能基础。以此为视角,探讨了作为文化符号的意象翻译是有意义的。文化意象翻译是动态的,合理的以及协调的操作过程。在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译语作者的认知体验,构建出有利于读者理解的意象,通过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意象的特征分析,得出恰当的翻译应做到与译语读者的体验相适应。还应重视原语意象信息的突出程度,在译语中做出相应的处理;也应该侧重意象的特质意义的表现,引导译语读者对特质信息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翻译对等历来都是翻译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但传统的翻译研究只集中于语言形式、意义、信息、功能、效果等层次上的对等,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因素这一本质特征,很少从认知对等的角度去研究翻译。鉴于此,本文以陕北民歌的英译本为语料,通过对意象图式、隐喻转喻、框架映射、原型理论、映射等认知方法的分析,来具体说明译者如何通过这些认知手段使原文和译文达到认知性对等。  相似文献   

5.
多义词"over"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借助意象图式理论、隐喻理论、原型范畴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英语介词over的多义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原型范畴理论是介词over多义形成的理论基础,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是over多义延伸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6.
陈赢 《海外英语》2012,(20):227-229
一词多义现象是认知语义学中讨论的课题,该文通过从原型理论和意象图式角度对多义词和单义词的区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论证多义词是在认知基础上通过意象图式的隐喻投射从原型词义中引申而来的。该文也提出通过多义词背后的认知机制来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多义词掌握情况的设想,同时也指出认知语义学中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于童 《考试周刊》2009,(27):41-42
翻译研究者证明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本文从原型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性出发,结合实例对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词多义现象是认知语义学中讨论的课题,该文通过从原型理论和意象图式角度对多义词和单义词的区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论证多义词是在认知基础上通过意象图式的隐喻投射从原型词义中引申而来的.该文也提出通过多义词背后的认知机制来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多义词掌握情况的设想,同时也指出认知语义学中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珊珊 《现代语文》2013,(6):141-143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一直受传统的经典范畴观影响,翻译理论中盛行着无数的二元对立观。认知语言学中原型理论则与之相反,它反对范畴认知的二元对立模式,强调范畴的原型性和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本文从原型理论出发,探讨原型理论与翻译的关系,并以商务英语隐喻语块为基础,提出范畴性翻译、模糊性翻译两种翻译策略,以期构建源语和译语读者都认同的翻译原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和隐喻扩展理论对through作介词使用时的语义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在介词的基本空间义向抽象义拓展延伸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其对多义词学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化解读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隐喻性的写作,意象是诗歌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意义的生成与理解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对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的运作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意象翻译该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以《浮躁》英译本为个案,探讨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的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当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缺失的情况下,译者只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直译加注、舍去形象意译或者转换形象都可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阐释汉语古诗类比式意象组合的英译过程,以期揭示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的交际和认知本质,并探讨基于关联理论的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策略。译者理解原诗类比式意象组合就是寻求意象组合与认知语境间最佳关联的过程,需理解意象组合方式所产生的特殊语境效果;翻译类比式意象组合就是将原诗意象组合的最佳关联在译文中进行传递的过程,可以根据原诗意象组合方式所提供的引导读者理解原诗的交际线索,通过改变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尽可能在译诗中转存原诗意象组合方式。译者的最终目的是使类比式意象组合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和原诗意象组合类似的语境效果,并且让译文读者为此不用花费不必要的认知努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以Frankel,H.H.和弘征、熊治祁、汪榕培对《木兰辞》的英译文为研究材料,针对《木兰辞》中的经典意象,进行相应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对《木兰辞》经典意象认知识解的不同,汪译和Frankel译在翻译时对图形-背景-后景的突显侧重不同,汪译侧重突显图形而Frankel译侧重突显后景对图形的修饰。基于此,《木兰辞》经典意象的翻译在语言层面如词汇、句法和视角均有不同的体现。与原文意象相比,汪译具有更大的忠实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讨论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个双重示意-推理的语言交际行为,可译性问题是一个视作者的交际意图和听话人/读者的认知语境而定的动态问题,而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的目的在于获得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源语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国古诗词中有丰富的意象,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人类普通的认知方式,对中国古诗词的创作和解读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概念整合的框架下探讨诗歌意象的构建和意象在翻译过程的传递能够为文学翻译这一动态认知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意象"的存在;在概念整合理论下,经过对汉、英两种语言间"意象"的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使用者对"意象"认知模式的不同,即:汉语文化中人们对"意象"的认知过程往往较英语文化中人们的认知过程复杂。以此为立足点,结合翻译实践过程,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的传递策略,并指出:直译法,意象替换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是处理此类问题常用的手法。  相似文献   

18.
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就是意义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再现。而意义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关系密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逐年增多,还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但从译者的认知能力来探讨译文质量的研究还不多。文章从认知视角、认知结构和认识逻辑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认为译者的双语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对译文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决定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译汉心理认知过程中,译者通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而导致认知失误,但这却是推测,没有得到试验的检验。笔者尝试用两个具体的英译汉例子,提出三个有关心理认知干扰因素的假设,并设计四组英译汉测试题及与之相对应的问卷调查,用于三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测试。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检验和分析,找出导致翻译认知失误的真正原因,即较偏僻词组和较长句式结构干扰了译者的翻译心理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0.
传统翻译法的基础是两种语言的形式对比,实践证明它并不适合翻译的思维规律。而通过考察诸如表达细度、凸显性、观察维度和视角、概念隐喻和借代等认知概念来探讨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的相关性,其重点放在英汉对应译语方面。积极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相关成果,使学生意识到语言结构的非任意性和认知理据将会改进双语翻译技巧,也更加适合翻译学习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